沈峥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越来越受到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国家已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纵观中华历史,各民族的生存都与生态文化息息相关[1]。云南民族崖画展示了早期人类生活画面,其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生态文化。
自然崇拜指对天体、自然力和自然物的崇拜,如日月星辰、动植物、风雨雷电等,是人类依赖于自然的一种现象,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云南民族崖画中对自然的崇拜呈多样性表现,主要有日月星辰崇拜及动物崇拜等。
在云南多个崖画点都出现过日月星辰的图像,其中太阳图像最多,这些崖画点上太阳的形象都带着光芒,大同小异。它克崖画的太阳形象处于整个崖画左上部的最高位置;漾濞崖画绘在右下部的人群之后;匹河崖画绘在山洞口最显著的位置;沧源崖画则表现了手持弓箭和兵器的“太阳人”的形象,这些崖画都显示出对太阳的崇拜。
对有星辰、雷雨的崇拜也充分反映在崖画中,如弥勒县的金子洞坡崖画绘有太阳和星辰图像;麻栗坡县的大王岩崖画的主体人物图像头部顶端是一条波纹状饰带,脚下部则有着云雷纹图案;广南弄卡崖画绘有骑马图的上方一侧有月亮;沧源崖画有云雷纹、方块形二方连续图案及菱形二方连续图案等;普格崖画绘有大面积云雷纹组合图案等,蕴含着对云雷等自然物的热爱[2]。
对日月星辰的崇拜是我国许多民族的共性,今日云南的少数民族中有多个民族有祭日祀月风俗。如鹤庆彝族、白族,在春分日要举行祭献春阳的“献日”赛会;怒江白、普米、傈僳等族将端午节称要举行祭日活动;澜沧拉祜族中秋月圆时有祭月的风俗。
古代先民热爱自然,敬畏自然,认为一些动物如鸟、蛙等,具有与天神沟通的能力,在云南民族崖画人物造型上反映出鸟崇拜、蛙崇拜,通过如羽人或鸟形人、蛙人诠释了对自然的崇拜。
云南民族崖画中的羽人或鸟形人,是世界崖画遗产中最有意味的图式,它的文化价值为学术界所认可。沧源崖画的人物图像许多以鸟兽之形装扮,最有代表的是在崖画第3 点处的“鸟形人”;耿马小芒光崖画中“巨蛇与鸟形人”也很有特色,在该崖画正中上部画巨蛇一条,巨蛇下有一飞翔的鸟形人;鸟人造型最为奇异是丘北狮子山崖画人形化飞鸟图。对鸟崇拜可能是古代先民认为鸟有通灵或送灵的作用,至今佤、景颇等民族祭祀用的大房子、墓葬坟头,都绘有喜鸟装饰,这源于古代先民对鸟的崇拜。
古代先民认为青蛙是祈雨、抗洪的神物,于是有了青蛙图腾现象。蛙人造型在沧源崖画、元江它克崖画和石林崖画、麻栗坡崖画中都有出现。尤其是元江它克崖画中的“巨蜥蜴图与蛙人”,绘有七个“蛙人”的形象独具特色,它们身躯纹饰如蛙背,多数头上戴着角形饰物,两腿弯曲、双手上举。这类人物的形态,可能是祭祀时的祈求、欢呼、舞蹈动作。
处于农耕社会的古代中国,牛是最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因此古代先民对牛及其崇拜,这一崇拜在云南民族崖画占据显著的位置。漾濞崖画的牛图像很是突出,在崖画的右上部,画了一头相当大的牛,比旁边的人大近十倍;金沙江崖画中牛的图像更是占据了显著的位置, 最大的野牛图身长竟达3.8 米,大出其他动物百十倍,衬托出了野牛的巨大和威严;沧源崖画中第六地点有以牛为中心的图像群,这些都是牛崇拜的表现。
云南民族崖画中最特殊的是蜥蜴崇拜,表现在它克崖画中,蜥蜴列于整个画幅的最前面,形体最大,气势磅礴,造型生动。有关专家推论为处于原始状态的一种龙图腾现象。
从崖画中反映出的日月星辰、人物造型及动物图腾,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抱有崇拜的心理,他们所崇拜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
在云南民族崖画中,许多画面反映古代先民的生产情况,这些处于远古时代的生产与自然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透视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沧源崖画中的“村落图”充分展示中农耕生活情境,它画了一个椭圆形的村寨,数条表示道路线段通往村寨,路上有众多的人,他们有些齐举长棍状物,有些手持短棍,赶着牲畜;有些举臂如齐舞,有的持弓弩断后,寨内有人舂米。这幅图描绘了一幅村民们狩猎后满载而归后,全村要举行庆祝的场面,整个画面充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3]。
宜良九乡崖刻画中的“太阳与犁及土地”隐喻了太阳、大地、农耕的生活关系。石块上刻有波纹水面和牲畜,表现了太阳与农作的关系。画面描述太阳和土地的自然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云南民族崖画中,有许多是表现狩猎及驯养的画面。元江它克崖画中有一些人举着狩猎工具好似去狩猎情景;漾濞崖画中有八九个人围着一群动物的围猎情景和一只驯化了的狗跟着人,与人很和谐相处的景象;金沙江崖画动物种类较多,主要有野牛、鹿、獐、猴、麂子、野猪、盘羊、岩羊、刺猬、羚羊、山驴等。在这些动物图像中,有独立的、也有成群结队的,动物或站或跑,在这些动物的前后还绘有猎人张弓射箭的图像;还有的画面是动物与人亲昵的场景,其动物腹部胀凸,好似怀胎,其表现了驯化与饲养动物的生活场景[4]。
采集也是古代先民的生产方式之一,在沧源崖画、漾濞等崖画中绘有这样场景。漾濞崖画中绘有人们围在一棵结满果子的树采集的情况,处于低处的人举手采摘,高处的人叠立摘取,画面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景。
沧源崖画中的“洞穴出人”图,生动地表现出穴居情况。此崖画可以和沧源古代称为“葫芦国”,其祖先是从象征葫芦的崖洞里出生的佤族传说相互印证。
“巢居”图也反映在沧源崖画中,以一棵粗壮大树主干为依托,在树顶上建房舍,用树枝丫支撑屋面,中央有一悬挂绳索供攀缘上下。树干下有须根,上有若干树枝,有干栏式支柱与其相连,上绘有屋顶,有一折棍似作支撑。
“干栏”式建筑在沧源崖画中最多,在1 区画面上有一个村落,有14 座干栏式房屋,这些房屋的“干栏”数目从3 根到8 根不等,视房屋大小不同而定;第4 区有屋顶鸟饰的干栏建筑画面,它的特点是有若干支柱的房屋,屋顶左右两端各立一鸟,与现今仍流行在百越民族聚居区内的干栏式建筑甚为接近。
从崖画中可以推断先民居住进化的过程,最先的人们为了御寒,以洞穴为居;之后为了防备野兽的袭击,逐渐用枝条搭在树上“巢居”,再进一步在树桩上建立“干栏”式的房子;后来由于氏族部落的扩大,再建立若干小型的村落。这些村落,小房子建在周围,中间较宽的场地上建一座较大的房屋, 也许是作为集会议事之地[5]。村外有椭圆形的线条,似表示防水、防兽而开凿的壕沟。崖画中的房屋有穴居、巢居和干栏式房屋, 这生动反映了各民族先民利用自然条件而创造的生存环境。
头饰作为古代文明中不可缺少,反映着人类对美的一种诉求,古代先民将自己崇敬的动物、植物等自然物做成头饰,至今某些民族仍有表现。在云南各地崖画中,最常见的是羽毛头饰和牛角、兽牙头饰。
兽羽翎毛头饰:这种头饰分为单羽、双羽、多羽。单羽头饰是在人头上画一根长线条, 两侧排列许多横线,如同孔雀尾翎主干部位的造型;双羽头饰通常是在头上画两根长线条,类似雉尾,增强了羽饰飞扬流动的感觉;多羽头饰有三根的,有四根的,也有多至七八根的。以羽毛为头饰的习俗,至今仍保留在哈尼、苗等民族中。
在云南崖画用野兽或其他畜类的牙、角、骨、尾等做头饰的画面很常见。沧源崖画、耿马大芒光崖画、元江它克崖画、麻栗坡大王崖画等都有形似牛角、鹿角、兽牙、兽骨或兽尾的头饰。至今云南彝、瑶、景颇、哈尼等民族,还喜用野猪、獐子等野兽长长的尖牙为饰,缝在童帽上,以此辟邪;苗族妇女各类角髻与岩崖画人物的角饰极为相似[6]。
总之,崖画里出现了多样的图式,涵盖了远古先民生活的诸多方面,通过对图式的认知,使后人能对远古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有感性的认识。
在云南民族崖画的许多画面中,都透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族生态文化。这种生态文化观是以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前提,与今天国家所提倡的建设生态文明相一致。
崖画中绘出了人与自然界的万物生灵相连,天人合一的景象,画面显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依赖,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们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共处共进的和谐。同时崖画中人们为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从穴居到巢居再到干栏式建筑;从狩猎到驯养,都生动展示了先民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态智慧。
今天人们在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淡化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对自然的改造超过自然的承受能力,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如果持续下去,我们将走向消亡。因此,合理利用自然,适度开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时代的需要,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法则。在经济建设中引入生态文化理念,遵循自然规律,科学的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立足地区特色发展经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云南民族崖画既是一种绘画艺术, 又是民间艺术品,它不仅具有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研究价值,而且它反映了先民的审美意识,体现着先民的民族艺术特色,它是云南民族由野蛮走向文明的生动画面和艺术再现。因此,它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的潜力。
崖画作为历史和民族文化资源,在一些国家已经转化为具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旅游资源。如意大利Valcam onic 崖画已经成为旅游热点,并兼售一些崖画书刊和衍生出的旅游纪念品、商品。
目前,云南省的崖画旅游开发的不是很好,只有沧源崖画、麻栗坡崖画等少数地方被作为旅游景点开发。但这些景点的设施相当简陋,没有明确路标、解说及休息点;通往景区的道路难走,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所以去往景区旅游的人数有限[7]。因此,应该借鉴国外崖画开发的成功经验,在有效保护崖画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其生态旅游资源。云南民族崖画大多在自然景观极佳的民族地区,应该结合当地独特的民族特色,打造地区民族风情旅游。建立崖画公园,对崖画旅游资源的进行系列开发,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推出特色旅游精品路线,使游客能在舒适的旅游路程中领略古老的艺术魅力,同时通过崖画精品线路旅游,拉动一方经济的发展[8]。
总之,云南少数民族崖画具有地方特色,内容广泛全面、真实可靠。它产生于民间,内容更多是原生态的,有着真实、生动、丰富、具体的生态文化底蕴。这些画面记述多源于生活,既是对以往生活经验的总结,又是对今天生活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