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胜凯 李思雨
“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1]雷锋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他坚守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无私奉献,帮助他人,他的光荣事迹被后人铭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这些可贵的精神集合在一起便构成了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是长期的、严峻的!”[2]当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雷锋精神为当代青年承担的历史使命指明方向。因此,必须把“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让雷锋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
概括地讲,雷锋精神就是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奉献精神、进取精神的总和,是当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相对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相匹配。培育和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进取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对中国梦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雷锋同志在生活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依旧不放弃学习知识。“我只想读书,有了文化,日后我才可以为咱们贫苦人民服务”[3],这是雷锋学习的初衷。他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把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比作身体和细胞的关系,集体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个人与集体的发展是具有双向推动作用的。由此可见,雷锋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就表现为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代大学生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有利于坚守爱国基本原则,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4]60雷锋是助人为乐的榜样。先人后己,与人为善是雷锋为人处事坚守的原则。部分“00后”大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忽略他人的感受。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帮助别人不求回报,这种平等互助、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大学生处理人际交往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
“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4]59雷锋爱岗敬业,他凭借着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通过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平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并且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结合工作实际需求,很快掌握了汽车驾驶技术和汽车修理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了技术小组长。当代大学生更要正视求学过程中的挫折与困难,学习钉子的“挤劲”和“钻劲”,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5]雷锋精神形成并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诠释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担当与责任。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是指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学校所有育人活动的集合。“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思政课实践性的有效路径之一,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和践行雷锋精神,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陶冶情操,培育拼搏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等等。它成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发生有效互动的桥梁纽带,在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倡导和宣传的精神内涵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产生积极影响。它具有导向性,这种导向性是潜在的,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简单直白说教,使大学生在组织参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学校开展“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践行,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促进其成长成才。
“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不是像思想政治理论课那样单纯地给学生灌输雷锋精神基本内涵和行为要求。在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参与中获取直接经验,感受雷锋精神的内涵,更有利于大学生把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它有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地实现教育客体主体化和教育客体自我教育的统一。
大学生参与“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它对大学生发挥激励功能,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学生在“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中取得一定成果,受到他人的赞赏,有助于激励先进分子更加优秀,也有助于促进未被入选的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向榜样看齐;二是学生在参加“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觉悟,增强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加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生活,从而促进个人潜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使大学生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但又不脱离课堂,是课堂的升华,它使育人活动不再局限在教室内。大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加深对雷锋精神基本要求的领会,践行雷锋精神,同时能够使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实现“五育并举”,符合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求。例如“雷锋月”“雷锋知识竞赛”“雷锋进社区”等主题文化活动的举办,增加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他们受到爱国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深刻理解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在活动的策划、筹备、演出、组织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大学生智力、体力、艺术鉴赏力、劳动技能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较好的环境有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优化社会环境,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方向。“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并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建设,提高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打造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大环境,给“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物质保障;加强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建设,坚定“四个自信”,使大学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给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精神保障。
第二,优化校园环境,形成较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优化建筑、景观等校园物质层面的环境,使其彰显人文特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另一方面,优化校风、校规、校训等校园精神层面的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民主、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发展。
第三,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协调内外部环境。一方面,打造安全高效的网络文化交流融合的平台。学校要利用好网络新媒体对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有利作用。加强校园网络安全建设,把不良的思想文化阻挡在校园网络之外,大力宣传优秀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加强校园网络新媒体运营管理。更新网络宣传方式,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雷锋精神,最终实现以网络新媒体为桥梁,联通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使两者形成合力。
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成效有着重要作用。“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完善领导与协调机制,密切交流与合作,形成合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思想觉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举办有知识目标要求、思想价值导向、爱国情感升华的“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
一方面,加强“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队伍的建设,完善领导与协调机制。高校要不断发展壮大校园文化活动队伍,形成校团委统一领导、学生干部协助各二级学院团委落实工作的局面。制订合理的活动方案,做好活动经验总结,即时推广有效的经验。要不断加强相关人员的沟通交流,优化人际关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形成教育合力。
另一方面,提高“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队伍的整体素质。校园文化活动工作者要提高思想水平,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第一,提高“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感。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考察与师风师德建设。第二,要提高校园文化团队的业务能力,建立校园文化活动专项基金,确保设施的及时更新;要引进高水平校园文化活动相关人才,以便使信息技术与活动有机结合,发挥网络新媒体的有利影响。第三,完善校园文化活动人力保障机制。在加强教育工作者思想水平和提高能力技能的同时,要建立一套保障制度,表彰师德先进个人,完善教师技能测评办法,保障“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队伍与活动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首先,“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组织者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确保活动的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偏离政治方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占领主要阵地,引领全新的、发展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思潮。教育工作者策划教育活动要坚持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有机结合,重点突出“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不能单纯的娱乐,传授知识一定不能丢失情感升华的重要环节。
其次,创新“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阐释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传递时代要求,提高活动质量,增强吸引力,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做好前期调查工作,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近期讲解内容,活动内容实现与学生需求、时代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逐渐改变以往活动内容样板化、流程程序化的活动风格,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感和亲和力,强化思修课学习效果。
再次,创新“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模式。把网络新媒体的优势运用到活动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互动性。在活动策划阶段,运用网络新媒体收集学生的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动中,通过微信上墙等形式增加互动;活动后期,用网络问卷、学生留言等方式反馈活动效果。通过这些方式,及时与学生互动,拉近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距离。
最后,完善“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过程的监管,注重效果的检测与评估。“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方案制订、过程实施、效果检测、反馈与评估。活动负责人要加强对“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三方面的监管,及时调节并引导活动发挥正面作用。第一,活动组织者和管理者要严格审批“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计划,在确保活动安全性的基础上严格把关,不符合雷锋精神基本内涵的文化活动不予通过审批。第二,活动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及时跟进活动实施环节。一方面,要建立校园文化活动突发情况应急机制,在活动的过程中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学生参与活动的安全;另一方面,要跟进活动实施环节的全过程,及时给予建议和引导,促进“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目标的达成。第三,活动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做好活动效果的检测反馈与评估工作。一方面,实施强化活动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的相关配套举措。“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后要及时征集参加“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的心得体会,直观了解参与者的思想观念、技能技巧、情感态度的变化;要及时树立和表扬学生榜样,以此来间接影响未参与“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提高其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情。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负责团体要综合分析“学雷锋”校园文化活动的总体效果和经验教训,以此作为指导今后工作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