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蓉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原花县)是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1925年初,中共花县支部成立后,迅速担负起领导农民运动和开展武装斗争的重任,在花都这块热土上留下了许多红色革命遗址。加强花都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一般认为,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独立解放和繁荣富强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承载革命精神的遗址、文物、人物故居和革命活动地。花都是党领导早期农民运动的发轫地之一。据统计,花都区现存革命斗争遗址20多处,如花县第一届农会旧址、红四师成立大会遗址、王彭楼旧址、花县革命烈士纪念碑、花东革命烈士纪念碑、王福三墓、第一个中共花县委员会遗址、花县人民政府旧址等。从时间序列上看,涵盖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花东、花山、炭步、赤坭、狮岭一带。
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从党创建初期领导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到土地革命时期的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响应全国解放区战场、解放初期的清匪剿霸,花都红色革命活动从未中断。花都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如中共花县党支部是当时国内早期成立的三个农村党支部之一;广州起义余部组建的红四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支打出“红军”旗号的革命队伍,而花都是其诞生地;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是中国社会教育社在全国范围内的两大乡村教育实验区之一(另一处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这些历史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以意识形态存在的红色资源,极大地凸显了花都的城市特征。
在花都区现存革命斗争的20多处遗址中,有的管理单位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有的为文物保护部门,有的隶属民政部门(如花县革命烈士纪念碑),有的属于学校、集体或个人;而如果以镇街来分的话,又大多集中在花东、花山一带。从中可以看出花都区革命斗争遗址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从而形成“多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局面。
一般来说,红色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损害有两种原因:自然衰败和人为破坏。由于寒暑变化、风吹日晒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红色文化资源在自然状态下会发生缓慢的变化,这种缓慢的变化称为自然衰败。人为破坏主要包括建设性破坏、保护性破坏、破坏性开发和忽视性开发,这种破坏通常是不可逆的,会使红色文化资源失去原真性,价值慢慢流失,也就无法再产生应有的效应。花都区内如东湖村王氏宗祠,受机场整体搬迁的影响,已经从“知行农民学校”变成“空心祠堂”;再如花县红色农民运动的大本营——元田村卢氏宗祠,也因各种自然原因和无人居住而日益衰败。
与中心城区相比,花都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较晚,有的甚至呈现出长期闲置状态。已经形成的红色文化景点(区),对蕴含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基因的感人故事挖掘力度不够,展陈方式较为单一,对现有资源仅限于简单利用,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滞后。
开发利用率是指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投入与产出比。无论是资源整合力度还是开发利用方式,花都区都还处在探索阶段。花都区对分布在各个区、镇、街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不够,当地政府与主管部门、产权人的有效联动机制还未能自觉建立起来;深度整合全域旅游要素、推动业态融合的思路还未形成,单纯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思想根深蒂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停留在建筑观光和讲解员讲解层面,展示形式单一,开发后劲有待增强。
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人才是关键。花都区从红色文化资源规划、场馆建设与整合到运营的各个环节,人才严重紧缺,突出表现在专家学者、领导队伍、研发队伍、从业人员“四位一体”的人才结构不完善,这是花都区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
资金不足,是已建成场馆或改扩建红色景点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未开发红色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最大瓶颈。资金不足导致很多创新性计划无法实施,工作人员自身价值无法体现,也就缺乏动力去创新,而无法创新又会进一步导致投资削减[2]。
花都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协同发展理念等相关基本理念作为指导[3]。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就要求建立良好的观众反馈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捕捉和分析观众行为,改进管理和服务方式,重视目标受众的认知规律,做到因人施讲、因人施教。坚持协同发展理念,避免雷同开发,避免红色文化的同质化、庸俗化,注重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促使花县农民运动陈列馆、“红四师”整编历史陈列馆(在建)等在交流、合作中实现协同发展。
花都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要统一行使管理职能,简化管理流程,逐步建立起集管理、开发于一体的资源保护机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花都区党委组织部门、党委宣传部门、党史研究部门等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花都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有效开展。
一是要加大花都区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以“红色文化+”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红色文化与相关产业联动融合发展,让红色文化资源与新农村建设(如花县第一届农会旧址与九湖村建设)相融合,发展“红色旅游+休闲农业”“红色旅游+观光农业”“红色旅游+田园综合体”等全新业态;让红色旅游与特色小镇(如花山小镇)融合,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民宿融合,推动红色旅游与扶贫开发融合;让旅游与教科文卫体等产业融合,促进文旅综合体(如广州融创文旅城)、文创开发、文化创意等多种新业态蓬勃发展[4]。
二是深入开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运用媒体宣传、社会宣传、公益广告宣传等立体化宣传手段,讲好英烈故事;推广“互联网+烈士纪念设施”,实现网上祭扫和网络展示;组织党员干部瞻仰红色革命遗址,将参观红色革命遗址纳入各级党校培训教育的计划;大力开展“红色教育进校园活动”“青少年学生红色研学之旅”“小小讲解员暑期培训班”“小小红色讲解员大赛”等活动;编印花都红色革命遗址普及读物,组织红色故事征文、美术作品、唱红歌、诗朗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党史故事化、故事形象化,丰富教育的内容;通过与学校、部队、工厂、社区、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合作,扩大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区)影响范围,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和传播。通过捐资、捐赠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鼓励民间合法收藏红色可移动文物,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建立红色志愿服务队伍,发挥“名人效应”,充实讲解队伍,提高讲解质量,形成全社会保护红色革命遗址的新格局。
四是运用新媒体,创新花都区红色文化资源宣传方式。公共场合可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展示,展馆内通过VR、AR、全息技术等立体多维展示;设置军事体验区,开设战争角色扮演等互动性项目,让受众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利用漫画、动画片等方式讲述红色故事[5];加强红色文化网站建设,借助微信公众号、微视、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平台,邀请知名度大、号召强力的人,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背景设置相关议题,与受众形成良好互动,促使受众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
五是加强红色文化研究。建立由区委党史办牵头、专门服务于花都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会,定期举办红色文化馆际交流会,加强与知名院校的合作,由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对纪念馆(或陈列馆)提供的馆藏文物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背后的故事。
一是加强现有红色文化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二是加大对现有业务人员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学习培训,促进其知识更新;三是创新吸引和培养人才的渠道,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型、复合型队伍,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旅游学等综合性研究,把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实现花都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跨越式发展。
花都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虽然与广州市区、周边城市有一定差距,但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努力下正稳步向前。假以时日,遵循开发利用理念、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优化开发利用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现状一定会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