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视角下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的美育研究

2021-03-07 13:57王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美育声乐美的

王颖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民族声乐是音乐专业课程中内涵较为丰富的一门课,更应该在美育思想提高上更进一步,为满足思政教育美育的需求,不同高校也进行了相应的努力,不少院校都精心打造了实力素质都很强的教师团队,然而也有一些学校的思政教育处于短板位置,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上加入美育的元素势在必行,这不仅要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人力成本,也应该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法上做出一定的调整,为满足新时代下思政教育中的美育而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音乐专业人才。

1 民族声乐教学中美育的重要意义

美育总称美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上,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并且树立清新自然的美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还可以陶冶美的情操,建立起美的人格等。一方面美育是指艺术教育,包括美术声乐等,另一方面美育是指传递一种积极的审美观,包括美的素养,美育可以渗透到很多学科中,但是在艺术课程中它是最明显也是最主要的,可以说艺术课程是进行美育的最好土壤。美育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形式上的美育,这不仅过于抽象也过于狭义,真正的美育并不局限在字面或口号上,而是一种精神实质,在艺术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都应该体现出美育的理念,这是一种人生的美学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有关艺术部分的指导性理念[1]。

美育之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源于声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声乐是一种富有美感的艺术,对声音的感受也是美育的一部分,特别是民族声乐,它有着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深厚的人文积淀,以目前我国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为代表。民族声乐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它是在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无论是从节奏中还是旋律上,声乐都能营造出一种美的境界,在咬字吐字、强弱处理和过渡变换中,也能传达出一种意蕴,所以学习者需要准确把握曲子的情感,能够抓住声乐的艺术表现性体现之处,这正是和美育相结合的意义。对声乐学习者来说,先以技术为重,兼顾情感。但对于一位专业演唱者来讲,情感和技巧是缺一不可的。没有一定的声乐基础就不可能很好地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情感就不可能真正表达出歌曲的内涵,不能打动人的歌曲,只会让欣赏者都感到乏味。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情优教这16 个字将声乐情感的重要性概括得淋漓尽致。

声乐和美育并不是两个割裂的选项,他们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情感教育和音乐教育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已经成为共识。声乐的核心内容,也就是最重要的形式是演唱,演唱者不仅需要掌握呼吸发声的技巧,也需要在歌曲内容中展示出情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正确的理解,然后加入自己对于音乐美的感触,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出歌曲的主题内容,体现出声乐的艺术性,这才是声乐教学的真谛,把充沛的情感融入歌声中,赋予音乐以生命,把握音乐主题,这同样也是美育的灵魂。民族声乐本身就应该成为一项被保护的财产,而它的精神内涵更不应该被忽视,应该在声乐教学中体现出这一点[2]。

2 目前美育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的缺陷

随着艺术人才的不断涌入,音乐专业也在不断的扩招,民族声乐一直属于较为热门的专业,在吸引了大量优秀生源后,美育是否能达到要求仍是一个问题,从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高等院校中,美育的具体落实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有的学校明显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没有较为成熟的民族声乐教学团队,亟须擅长美育的教师。

事实上,我国的民族声乐以一个正规的专业进行教学的起步时间较晚,教材和教学模式都有借鉴苏联的成分,所以早期的音乐专业教学偏向于精英模式,强调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专业技巧,对于专业性的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一些细节处理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学框架的构建也是在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中探索出来的,早期的理论课呈现出单方面的灌输模式,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的音乐体系理论,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教师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重要性比例极高,也是一种隐形的权威式教学。我国民族声乐专业教学发展过程中,这些模式有一部分被删除或改善了,但是也有一部分保留了下来,不可否认的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教学容量的最大化,专业水平的提高是必然离不开足量的训练的。但是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创造能力被禁锢了,美育很难实施和实现[3]。

首先,美育的重视度依然不足,有部分教师甚至完全忽视了美育的重要性,在教学目标中没有准确的关于学生情感体验及审美观的培养,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方案设计围绕的核心,它是教学建筑的基石,可以说如果源头出现问题,那么整座建筑都有可能面临倒塌的危险。如果教学目标中就没有美育的体现,将会成为一个最致命的问题,教师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而忽略了对艺术审美和感知鉴赏能力的培养,让民族声乐课程的内容浮于技巧,缺乏素质教育的内涵。

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课堂,所以声乐教学的美育性质也应该体现在课堂中,但是目前的民族声乐课堂仍然无法在满足内容需要的同时达到趣味教学的目的,课堂气氛沉闷,在加上教师的教学手法不够灵活,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度,学生的课堂效率底下,很多教师习惯于用板书或是PPT 来进行讲课,这种方式虽然能较快达到教学目的,但是很难体验美育性,学生只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明显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导致部分学生在课上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有些学生甚至完全忽视这类课的教学,选择逃课早退,这是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

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目前的声乐教学缺乏美育上的实践,让很多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只停留在表面,而缺少创造美的机会,学习声乐目的有一部分是为了实践,对于声乐课程来说,直接演唱是最简单的展示方式,但是很多学生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实践训练,缺乏表演经验和舞台经验,应用性院校每年都会向音乐教育领域输送大量人才,美的表达能力应该属于基础考察项目,但是一些学生在毕业后甚至都不能在观众面前熟练地展现音乐的美,传达音乐所表现出的意境,从侧面反映出在高校中没有足够的演奏经验。并且很多声乐教师的教学手法也存在着滞后性,单调枯燥的讲解难以满足这种课程的需要,音乐教学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灵动感,由于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经常接受专业的培训,对艺术作品的品读缺乏韵味,也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在教学中缺乏互动,学生没有参与感,也就自然很难进行美育[4]。

3 浅析如何在民族声乐教育中融入审美教学

3.1 确立正确的美育目标

教师应该打破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在声乐课堂中大力主张美育,并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就强调对学生审美的培养,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美育的目标不仅要明确,更要合适,符合大纲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不仅要囊括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也要涉足文化艺术素质,教学的根本应该是利用现有资源将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发展的音乐人才,因此,需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追求,让学生通过民族音乐来陶冶情操,切实感受到音乐世界的魅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技巧和共情能力,能够发现和分析音乐的艺术性并通过演奏传递某种情感,渲染气氛。

不能只提高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也需要量力而行,目标制定要细化、具体,更要适合学生的个人发展,循序渐进,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对于同学在音乐上的不同见解,教师也不应该一味持否定态度,而应该循循善诱,支持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对于美的体验。为制订出更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学校应该设定一个专门的声乐美育课题研究组织,去负责研究什么样的声乐教学最适合这些学生,合理设置课程,可以和文化课穿插进行,调整整体结构,并且增大民族声乐课的数量和容量,充足的时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大前提,其他课程在音乐专业中固然是必不可少的存在,适当增加美育教学的比例,或者可以和其他课程穿插进行,如声乐课就可以引入民族文化鉴赏,在训练发声技巧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文化储备。

3.2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是美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所以声乐课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人文美的熏陶同样重要。课堂不应该因为进度和其他因素失去灵魂,理论和美育应该双线并行,强调美育也不能只停留在目标上,更应该在课程中明确表现出来,比起相对单调枯燥的理论基础课,有时候这类开放式课程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将课堂加入即兴表演展示,鼓励学生上台表演,谈谈自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可以是有关音乐作品的故事,也可以和地域民族文化有关,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民族声乐的兴趣,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话题的延伸和教学创新[5]。

教师更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对于美的创造性,使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手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素养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班级或小组,对于不同的单位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也不同,对于零基础的同学,可以选择演奏难度较小的音乐作品,侧重于兴趣培养,并加入适当的基础知识传授,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一步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对于本来就有经验的学生则需要提高要求,可以成立课外小组,给他们布置难度系数更大的作业,相应的教学手法也需要做出改变。

3.3 转变教学模式

美育给声乐课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民族音乐课必须要突破原有的陈旧模式,告别填鸭式的刻板教学,调整课堂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也能训练自己的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打造多元化的课堂,注重艺术性气氛的渲染,例如,在课堂开头,用与所学民族音乐有关的电影片段作为导入,或者是加入微课,利用碎片化时间教学,还可以定期举办有意义的民族音乐知识讲座,知识问答,演奏比赛等,要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成为引导者而不是命令者,局限于传统模式只会让教学进度停滞不前,音乐是开放性的,也就意味着民族课的模式有无尽的可能。在这种氛围里,学生更容易走进音乐作品,消除对音乐的抵触感,让音乐课堂的艺术气息更加浓郁,美育的目的也自然而然地达到了[6]。

3.4 增加民族声乐教学的人文内涵

民族声乐艺术不论是在作品创作的难度、深度,还是对演唱声音的认识、技巧发挥上,以及演唱作品的个性、风度、艺术表现上都突出了时代的气息,增添和发展了民族色彩,艺术离不开一个具体的环境,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扬尤为重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适当性地插入一些民族文化内涵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深深地植根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音乐沃土之中,唱出的歌声才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民族气质和民族特色,这样的美育才是正面的,积极的,更有意义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教学离不开美育,在思政教育的视角下,声乐教育不仅只停留在歌唱技巧及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品味美,创造美的能力更加重要,教师应该学会转换课堂模式,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将审美教育自然地融入日常教学中。

猜你喜欢
美育声乐美的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