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婧怡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为解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供借鉴参考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职责所在。晚清儒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在当时的社会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继续对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研究,除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教育内容和体系之外,还迫切希望其能在解决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方面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启示,从而能够将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张之洞(1837—1909)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儒臣,是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张之洞早年接受的传统儒学和中年所接触的西方文化都深深影响着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其作为“中体西用”教育理论的形成基础,为他革新教育制度、推行近代教育以及全面实践其教育理论都提供了思想来源和依据。
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基础主要表现在政治和道德两个层面。在其政治思想中,体现的较为鲜明的是他的忠国思想、君臣思想和议院思想。首先,张之洞的忠国思想是忠君思想与爱国思想的结合,也就是对君主忠贞、对国家挚爱。对君主的忠贞决定了他的爱国思想的性质只能是旧式的爱国主义思想,而其忠国思想及举动曾在现实中起到过积极作用。其次,张之洞终其一生都严格且谨慎地信奉着君臣之纲,其君臣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最后,张之洞对于开设议院的不反对态度体现了其一贯的温和改革的特点和风格,这一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理论及实践的思想基础。
在其道德思想中,体现的较为鲜明的是他的义利兼顾、慎独内省、持守中庸和身教示范思想。首先,张之洞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要求做到义而兼利,二者皆不轻视;并且着重强调了义而兼利的“利”即是“公利”而非“私利”。其次,张之洞认为内省慎独是人格培养中十分重要的方面,教育士人要注重内省和慎独。再次,张之洞对于“中庸”思想是极为认同的,并深得其中的精髓,正如其诗作中所写:“精金能屈伸,百炼仍无伤,君子有卷舒,帝王有弛张”[1]。最后,张之洞为官数十年在注重立功的同时,更加注重立德,通过完善自身的德性修养来实现自我价值。他不仅为国家和民族留下了实际的功业,更以其清正廉洁的身教示范为世人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内容丰富,综合与张之洞相关的文献史料及文章资料可知,其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 个方面,即“中体西用”核心理论的提出、新型教育制度的构建和近代新教育的推行。
首先,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是以“中体西用”为理论核心的。在进一步界定了中学与西学内涵的基础之上,他明确阐述了中西学的关系,认为中学和西学在次序上不可颠倒,以中学为先、西学为后;随后他强调在分清中学和西学二者的主次轻重的关系之后,还要将二者进行结合,也就是要融会贯通。其次,张之洞在其长期的兴学育才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构建起新型教育制度,制定的新学制内容成为我国近代新型教育制度的基础,同时提出废除科举制度、建设学部制度。他提出了以德育、智育和体育为主体的教育目的论,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符合当时教育发展的学制系统,并依据“中体西用”的课程原则对大小学堂的课程设置做出了详细规定,同时在改革书院、建立学堂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形成了推进新型教育制度的师资理论。
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受多元文化影响,在价值追求、人生理想、学习方式、娱乐生活等方面都呈现出更加个性、务实、自主的特点,加之网络文化的整体影响,这就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环境和各种复杂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借鉴更多的智慧和经验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落实。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尤其是其关于道德修养、爱国、教育改革理论等方面的思想主张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高的契合度,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为根本目标,在人才培养中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为大学生解答要做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根本问题。面对当前的“00 后”大学生群体,要想达到这个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就更加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要为主体,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入手去思考如何将这一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对于人格培养这一问题,张之洞认为培养人格是中国社会传统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和遵循,他崇尚孔子“君子怀德,小人怀土”[2]的主张,强调要有道德,要在现实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这一点,对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强化“立德树人”,要注重大学生群体的人格和德行培养,重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将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爱国主义教育。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爱国主义始终是奋发昂扬的主旋律,始终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基于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上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更要让学生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较以往发生了哪些变化,要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理论上讲清楚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进而从实践上使青年大学生自觉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从理论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实施教育的具体要素。”[3]以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在政治观教育中包含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张之洞认为,公利是高于私利的,相对于个人利益来讲,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是具有优先性的、是居于第一位的。在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注重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观念逐渐成为传统教育当中的合理内涵而被吸收,“数千年来,正是这种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打造了亿万中华儿女的道德情怀和文化身份,成为中华民族思想道德教育史上的永恒内容。”[4]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只有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是真正的爱国者,才能真正做到将“中国梦”与“我的梦”有机统一起来。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等方面,还要充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从目前学界已有的权威观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方向原则、求实原则、渗透原则、民主原则、主体原则、激励原则、层次原则和示范原则等,这些原则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要想真正将这些原则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与时俱进地落细、落实是着实不容易的,结合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关联性、契合点和启示意义。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课程教学论的内容,他在推行近代新教育的过程中,在其《劝学篇》当中对课程设置这一问题做出过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如在规划西学课程的学习方面,他指出:“才识远大而年长者宜西政,心思精敏而年少者宜西艺;小学堂先艺而后政,大中学堂先政而后艺。”张之洞认为,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必须从整体上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情况,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层次原则,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正视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这也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创造性人才的迫切需要。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是以其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为思想基础的,在其道德思想中,身教示范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张之洞十分强调榜样示范的作用,比如他除了教导学生要清白做人,对于他自身来讲更是如此。张之洞在家书《致侄子密》中就曾说过:“须知声名功德是本官的,余光治润是众人得耳。”诚如他所言,其为官清正所获得的功德是属于他自己的,但这功德更是造福百姓后代的,其所言所行也为世人做出了榜样示范。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示范原则更应被重视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作‘经师’又要作‘人师’,要以自己的嘉言懿行做教育对象思想道德方面的楷模。”
从整体上来说,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是以“中体西用”为理论核心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体西用”论对当时的社会曾起到过积极的影响,而在今天我们基于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在去探讨其教育思想的价值和运用之时,要用更加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和审视,批判地继承其当代价值,并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其价值最大化且适当地发挥出来[6]。
首先,德与才相统一。在张之洞所处的晚清向近代的过渡时期,中国传统的教育结构较以往已经大不相同,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地培养官僚士大夫,而是逐渐转向培养能够适应社会转型的专业技术人才[7]。然而,在张之洞大力兴办实业学堂的过程中,我们从其中的课程教育目的及内容等方面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近代德育的内容,并且指出在德育、智育和体育三者当中德育是居于首位的。个体的成才需要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当前高校培养人才除了要注重知识层面、技能层面,更要注重素养层面,做到德与才相统一。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时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完善构建全课程的育人格局,进一步将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其次,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张之洞一生所做的教育实践活动实际上是其“中体西用”教育理论的现实体现,而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又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统一、相伴始终的。他对新型教育制度构建的理论以及在推行近代新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教育理论都是从他多年为官的实践中凝练而来,而他从青年、中年到晚年的创办各类书院及学堂的教育实践活动又是其教育思想理论的具体运用和检验。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除了要重视对受教育者思想层面的教育引导,更应重视其实际行动所产生的效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强调“知行合一”的思想教育理念。
总之,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有很高的关联性和契合度的,张之洞教育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启示和参考价值。对于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应进一步科学分析并全面总结,将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和方法有机转化并运用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