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琳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教学部,广西南宁 530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基于5G 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和“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1]国家十部门印发《5G 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5G+文化旅游”,推动5G结合互动内容产业、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云游、云播、云览等新业态,文化和旅游消费新模式发展,打造沉浸式文化和旅游体验新场景[2]。随着以5G 为代表的新基建加速,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向数字化转型。广西也跟上了全国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抓紧推进5G 网络规模化建设。截至2021年8月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三年大会战完成投资500 多亿元,100.0%行政村、85.7%自然村实现光纤网络覆盖,其中建成5G 基站3.3 万个[3]。5G 作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关键基础设施, 必将引发数字文化及产业颠覆式的变革[4],给广西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020年3月广西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区数字经济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投资3 亿元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国-东盟分平台”,发挥广西与东盟陆海相连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强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广西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挖掘广西绚丽多彩丰厚的文化资源,发展广西数字文化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强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现有12 个世居民族和44 个其他民族,5 600 多万人民,其非遗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古村落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资源等十分丰厚。
目前,广西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 项,国家级非遗70 项,实现了14个设区市国家非遗项目全覆盖。拥有自治区级非遗914 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9 名,自治区级743 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 个——“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自治区级8 个。
广西建有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建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区非物遗中心)、广西民族民俗研究论文资料(全文)数据库、民族民俗数据库(区图书馆)、文化民俗资源库(桂林市)等。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革命文物众多。全区有84 个县被列入革命老区范围,占全区县(市、区)总数的75.7%[5]。其中不可移动的约2 000 处,馆藏可移动文物10 649 件 (套),现有博物馆纪念馆251家,各类红色旅游资源单体370 处[6]。此外,广西历史文化资源、民族特色村落、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绚丽多彩,底蕴丰厚。
广西绚丽多彩的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成为数字文化产业的基础,其前提条件是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也就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数据要素。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资源数据要素成为文化产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关键生产要素。广西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数据要素的困境。文化资源数据要素实现市场化,是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前提。广西文化资源丰厚,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各机构收藏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多以图片、录像、实物等形式存在,但是,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这些资源还没能实现数字化存储,未能形成文化资源数据要素。政府有关部门,如住建、文旅、文博等单位的文化资源,受产权等各种因素影响,还不能形成互联互通的共享机制。
二是文化市场主体的数字化转型困境。首先,众多从业人员不懂数字技术,不会使用数字设备。许多非遗传承人生活在农村,大多数主体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工坊,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数网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人才匮乏[7]。其次,传统文化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面临着资金筹集困难和收益周期延长的问题。乡村众多的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根基,对乡村价值与功能进行深入挖掘、解读与系统整理[8]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储备,而目前资金的短缺和人才的匮乏使得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文化产品的难度增大。
三是文化产业数字化的产业链困境。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产业链主要包括: 文化数据要素挖掘—文化产品数字化生产—文化产品数字化流通—文化产品数字化消费—文化消费数字化反馈5 个环节。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绚丽多彩,文化数据要素挖掘不够深入,数字化技术应用落后而导致生产、流通、传播、消费及消费体验的数字化程度不高。
广西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10月印发《广西加快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广西节点建设,为农村公共文化机构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提供数字化服务[9]。
广西启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国—东盟分平台建设,作为文化新基建的基础设施为广西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提供了数字化平台。因此,应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分平台的云网端一体化优势,打造中国—东盟区域文化交流中心、 中国—东盟区域文化大数据枢纽平台,为新时代广西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云服务。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相当丰厚的非遗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古村落文化资源和民间文化资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截至2021年6月底,广西已拥有国家级非遗67 项,实现14 个设区市全覆盖。
加强广西文化数据库建设。对现有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区非物遗中心)、广西民族民俗研究论文资料(全文)数据库、民族民俗数据库(区图书馆)、文化民俗资源库(桂林市),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构化分布式存储,标识解析可溯源。按照《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对文化数据进行标识。将这些文化数据要素、数字文化产业的生产要素,归属给不同的供给端主体。对不同供给端主体所属的文化数据要素资源进行确权,保护不同主体权益,加速文化数据资源市场化,为数字文化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提供急需的文化数据资源。
中国—东盟文化分平台,建设成集文化大数据管理、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文化产业数字化服务与交易一体的,构建面向东盟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区域中心的文化中枢系统。通过5G 国家文化专网——广电网络,连接文化体验园(馆)、文化体验厅,链接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提供云端服务。建设具有“壮乡特色、民族气派”的广西数字文化产业,推动广西文化产业与现代数字网络科技的深度融合,激发广西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活力,提高广西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凸显广西民族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对强区战略的价值和作用,从而体现其时代内涵和社会意义。
文化与5G 网络数字科技的融合应用,推动数字文化沉浸式体验。数字化、网络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文化体验园、文化体验馆、文化体验厅,让人们在消费中进行文化体验。
一是旅游景区建设文化体验园。广西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众多,旅游区人文景观则相对较少。了解人文还需回到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纪念馆等地。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建设,能将博物馆、美术馆、 纪念馆的藏品通过国家文化专线和中国—东盟分平台的云网端“活化”到旅游景区,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数字化融合。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体系可以有效促进文化产业供给端—生产端—消费端的链接,让供给端和生产端的文化数据资源通过景区的数字化消费变现。
二是校园商场建立文化体验馆。首先,应用5G网络数字技术,建设校园沉浸式文化体验馆(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进校园。其次,推进商业场所文化体验场馆转型建设。当前随着网络消费对实体购物中心压倒性优势发展,购物中心、商场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餐饮、酒吧等消费企业也在进行着数字化转型,在这转型过程中对文化体验的需求也更加强劲。广西在十四五期间可选取一定数量的中小学、 购物中心进行文化体验馆建设试点,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再继续建设。
三是社区书店建设文化体验厅。可以在城市、乡镇、社区的新华书店系统门店、其他书店建设数字化文化体验厅,5G 广电网络拥有固定的用户全体,存在巨大的数字化家庭文化体验厅的需求和空间,因此,还可以以电视机作为数字化终端,把家庭客厅转变为数字化文化体验厅。
以5G 网络为代表的数字新基建,以其强大的数字技术和平台组织能力对传统文化产业及新兴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改造提升能力,能有效提高文化市场主体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文化生产力。
一是文化市场主体主动融入数字新基建,夯实数字文化产业技术底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拓展5G 技术场景应用,进行线上线下文化资源整合,推动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
二是数字化推动传统文化企业脱困。网络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是现代企业的核心驱动力,传统文化企业缺乏数据要素,不掌握数字核心技术,不善于算法的应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供给侧能够为传统文化市场主体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数据要素资源,应用算法助力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市场,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精准对接,实现传统文化市场主体“数网智”升级。
三是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文化双循环新格局。抖音、快手、头条、微信等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对广西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双循环新格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基建的加速推进,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2021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10]。中国超大的规模市场和内需消费潜力,是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内循环发展的基础; 以5G 为代表的网络算法等数字技术及新媒体平台全球崛起,是文化产业数字化和外循环的保障。文化产业可以与微信、抖音、快手、头条等新媒体数字化融合,借助Tik Tok、Facebook、You Tube、Instagram、Twitter、Linked In 等平台,走上国际市场进行外循环传播、消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11]。
5G 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社交媒体应用,“上云用数赋智”推动文化产业生产、传播、消费数字化进程,催生新的云播、云演、云展、云游等新业态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具有两大优势: 海量传统文化资源与超大规模市场及消费潜力。中国超大的规模市场和内需消费潜力,是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内循环发展的基础; 以5G为代表的网络算法等数字技术及新媒体平台全球崛起,是文化产业数字化和双循环的保障。广西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绚丽多彩的文化资源为内容核心、以数字科技为技术底座,推动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形成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