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舒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450)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产业也面临发展升级压力,要求服装企业改变传统理念,提高服装产品生产的快速反应能力,服装产业智能制造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服装产业积极向信息化、智能化进行转变。
在服装行业智能制造逐渐进入数字化、网络化升级改造阶段,进一步实现互联网、云技术、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营销各个关键环节的应用,缝制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大数据+AI算法的应用,预测消费需求,辅助创意、设计和产品开发;智能化橱窗和自动售货机用科技化加深与消费者的互动,让消费者获得更加立体的购物体验,虚拟试衣系统优化了线上购物体验。市场对服装款式的多样化、个性化、搭配化需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6月,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3145家,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776.34亿元,利润总额235.32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07%。
预计到2025年,广东省力争实现纺织服装制造业产值达到8000亿元,纺织服装技术研发、产业化及推动应用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夯实广东省纺织服装材料、皮具制品材料市场规模全球第一,牛仔、衬衫、内衣、针织品、时尚箱包与皮具等产品位居全球产量首位的坚实地位,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的支撑和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服装产业不再是靠劳动密集型堆积,而是靠科技和创新来驱动,职业教育和高素质人才是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服装智能设计教学应以实体学校和企业为依托,以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相统一,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相统一、实训平台与现实工程相统一、校企共同完成课程教材的开发及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实现服装企业和高职教育协同发展,保障服装企业人才发展需要。
服装智能设计技术可以在虚拟空间实现对服装设计和样衣生产的全过程工艺仿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培养现代服装产业所亟需数字化转型的信息化、智能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教师教授学生掌握服装产业前沿技术,将产品开发—制造—销售等环节虚拟化、数据化、智能化,打造一个连接各方的智能数据协同生态,为传统制造企业赋能。以人工智能结合3D技术实现2D的AI服装款式设计及服饰虚拟试穿搭配。实现3D服装模型AI及2D纸版的自动生成虚拟服装展示[1]。
3D服装设计运用逼真的3D服装模拟,彻底改变服装设计流程,加快速度、提高准确性、缩短周期、扩大设计能力。3D服装设计课程高度智能化特点,将服装产业先进技术与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模拟真实服装版型、款式、面料、人体着装设计效果,快速、直观且非常有效进行服装动态模拟,在传统服装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为向社会输送现代服装产业所亟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做准备。
通过教授学生掌握服装产业前沿技术,将产品开发—制造—销售等环节虚拟化、数据化和智能化,打造一个连接各方的智能数据协同生态,为传统制造企业赋能。以人工智能结合3D技术实现2D的AI服装款式设计及服饰虚拟试穿搭配。实现3D服装模型AI及2D纸版的自动生成虚拟服装展示。
样衣设计智能化可在3D服装设计中实时查看虚拟样衣中设计、版型和面料的效果,在虚拟样衣上修改服装CAD纸样,使改版工作更加高效和有效。促进了服装专业课程向数字化的信息化、智能化课程建设转变,解决了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要求过于粗放简单,数字化课程标准与企业岗位职责标准有差异[2]。
首先,可深化对“编辑”阶段的解释。在再就业培训参与决策中,“编辑”阶段对应的是“特征感知”这一过程。“特征感知”作为核心范畴包括“项目质量”“机构实力”“师资力量”这三个概念范畴。也就是说,在再就业培训参与决策中,“编辑”阶段所涉及的信息,主要就是这三个方面的。此外,个体对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编辑,相互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失地农民如果感知到“机构实力”强大和“师资力量”雄厚,那么就更倾向于认为“项目质量”高;而失地农民如果感知到“机构实力”强大,也更倾向于认为“师资力量”雄厚。反之,亦然。
提升学生优质就业状况:促进学生掌握新技能、新技术,改变了过去岗位适应性差,专业对口率低,岗位专业知识薄弱,工作角色转变时间过长等问题。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探索,以课程为切入点,改变传统课程中开发生产模式及纸质资料加上口头交流的信息传递方式,将产品开发—制造—销售等环节虚拟化、数据化、智能化,打造一个连接各方的智能数据平台,具体方法如下。
数字化虚拟设计虚拟现实体现:由打板和虚拟缝制高度逼真的3D虚拟样衣,可以快速、直观、准确地展示设计师的设计制作成衣后表现出想要表达的效果。包括模特着装后的静态展示、走秀动态展示,降低实际样衣制作中面辅料更换所造成的成本。
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服装前沿技术手段国际最新的3DCLO(3D服装设计软件) 将产品开发—制造—销售等环节虚拟化、数据化、智能化,打造一个连接各方的智能数据协同生态,实现以三维仿真替代真实剪裁的传统处理方法,为传统课程教学赋能。
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统一:根据人才培养的定位和需求,改变传统课程中劳动密集的生产模式及纸质资料加上口头交流的信息传递方式,培养学生智能制造设计的能力,行业导师承担《3D服装设计》灯光、舞台建模教学,教师承担二维转三维及服装功能性教学设计,保障了教学与行业的标准及岗位接轨。
样衣设计智能化在3D服装设计中实时查看虚拟样衣中设计、版型和面料的效果,在虚拟样衣上修改服装CAD纸样,使改版工作更加高效和有效。3D服装设计使服装设计展现从过去的一周时间缩短到25 min,产品生产工艺、材料数据的全程数据化,使生产周期缩短一半以上,由AI参与服装设计进入日常服装开发工作当中。
相比传统工艺的流程,智能设计可帮助学生实现最短时间的产品完善设计,减少纠错时间和修改成本。打造协作平台,通过面料数据文件、服装2D+3D设计文件、配件3D模型文件、虚拟模特模型文件结合AI算法,打造服装产业数据化标准文件及服务体系。
3D服装设计及应用课程体系与生产过程相统一:通过职业能力与课程目标双驱动,引入职业岗位工作标准,将企业服装开发构思、设计、制作和展示等各环节标准作为教学主线,统一评价标准,使学生完成教学与生产转换从心态到技术脱节的问题(见图1)。培养了团队间沟通协调能力,强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熟悉3D虚拟仿真系统中版型结构生成工具操作技巧,掌握3D虚拟仿真系统中版型工具的参数设置方法,结合服装项目实施,学生将版型设计图样进行了三维转化制作,通过对服装和人体三维空间的服装智造工艺的理解进行虚拟服装制作,解决了在服装样衣制作过程设计款式向版型结构转化的难点问题,减少时间及物材成本的消耗,实现以三维仿真替代真实剪裁的传统处理方法,培养学生智能设计和虚拟服装制作的能力。
图1 校企双融保障
通过观察3D虚拟仿真系统显示,可及时发现版型设计问题,根据人体舒适性及服装美观性随时进行版型设计图修正,快速生成符合设计标准的三维版型效果图,解决服装版型设计的教学重点问题。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需要不断地进行参数调整,协同作战,分析、调研制作,共同完成树立的目标,互相对比作品效果,完善服装效果,培养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强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通过服装智能设计教学创新与实践,促进服装产业智能化、信息化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为服装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引领和人才保障,为服装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示范作用。
基于国内外最新前沿技术,改革课程体系。强化服装专业应用技能和普及前沿技术热点,并积极按照更新教育理念、紧跟行业动态、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进行循环迭代,持续不断地改进每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完成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服装课程改革和优化[3]。
基于学校教育与企业利益的结合,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教师参与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益生产的升级改造,并利用VR/AR等3D虚拟仿真系统优化,参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精细化程度,对企业的服装展示进行全新设计,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使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相统一,强化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本课程为校企合作共建课程,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将企业项目有机融合课程阶段教学模块,明确企业规范标准为教学成果检验依据,学生作品将由企业择优进行真实市场转化,有力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学生由于熟悉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等高新技术,毕业后迅速融入企业,不仅推动了服装专业建设的发展,也同时提升企业服装技术的全面发展及产业人员素质提升。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企业设计数据标准化,打通产业上下游数据交流标准,进一步提高服装设计开发率,实现精准化设计闭环。
在服装智能设计教学中,将实际工作设计制作案例贯穿整个教学内容,根据企业岗位就业群,以企业真实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学生创作设计实制为导向,以教学成果市场转化为目标,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人才需求有效对接,对接企业的市场转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标企业的职业岗位规范和作品标准,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服装智能设计教学创新探索实践在专业建设中深化产教融合的智能化、信息化服装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定位在以人工智能结合3D技术。将服装产业先进技术与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在虚拟空间实现对服装设计和样衣生产的全过程工艺仿真,培养现代服装产业所亟需数字化转型的信息化、智能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传统制造企业赋能。推进服装设计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引导服装企业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柔性化、个性化定制转变,提升服装产业现代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