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霖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南通蓝印花布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与文化底蕴。蓝印花布作为中国古代民间印染技艺的代表之一,它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身,是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其主要产地为江苏南通、浙江桐乡、山东兰陵和湖南邵阳,其中以南通蓝印花布最为出名。南通的蓝印花布以色调和谐、颜色朴实的蓝白之美而闻名于世。
印花布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其主要依据为其前身是中国传统印染技艺“染缬”之一的灰缬。在《龙凤艺术·谈染缬》中,沈从文曾写到:“中国古代丝绸上的印花技术,其加工方式繁多,各有不同名称,后发展为蓝底白印花布的一种。”在《二仪实录》中有记载“染缬,秦汉间始有”。染缬在秦汉时期,主要以木板拓印的形式与手绘形式相结合,并在纱织物上进行拓印印花。但是在秦汉时期,由于染缬的工艺相对复杂,且其染料质量低下,资源不足,不能广泛应用于民间,只能供于皇室贵族,所以染缬在秦汉时期仅处于萌芽阶段,未在民间广泛使用。
染缬这一技艺,从唐代开始盛行。在唐宋时期,染缬的制作方式以防染技术为主。防染技术是指先用传统印色工艺在所需染布或所需织物上印上防止染色上染与显色的防染浆,再通过对染布与织物进行染色,后制得色地花布的印花工艺的技术。其防止染色的物质被称为防染剂,主要防染方式有夹缬、蜡染、灰缬、绞缬4种。由于唐宋时期的经济政治相对稳定,农业发展较好,在染缬技艺与染缬材料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印染技艺和产品也从皇室贵族流向了普通平民百姓。后经过技术改良,形成蓝印花布,即灰缬。在《古今图书集成》中有记载:“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镇,宋嘉定中归姓者刨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这段时期的蓝印花布被称为“药斑布”。药斑布中的“药”为刮浆所用,斑布则是染缬在古代时期的工艺称呼。由此可见,宋代的嘉定年间所谓的“药斑布”即为现代的蓝印花布。
由于宋代的治国政策为偃武修文,以文治国为主,国家的环境相对安定。这种安定的环境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时期,给织造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正是由于宋代的纺织制造业的较快发展与宋代印染在工艺上的突破,也对蓝印花布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也因其材料获取方便,印染技艺也逐渐成熟。
南通蓝印花布其艺术内涵主要体现在工艺、图案结构及色彩搭配上,具有艺术性与实用性。
传统南通蓝印花布图案,主要采用中心纹样与框式结构的纹样相结合的设计方式,中心纹样与框式纹样呈现对称性与均衡性。南通蓝印花布的题材选取相对广泛,有以自然现象中所表现的几何纹,如水波纹;有以表现形式富含吉祥寓意的植物纹与花卉纹,如牡丹纹;也有根据自然现象所派生出来后经注入特殊含义的云纹与江崖海水纹;有将动物纹样与文字纹样相结合的“福寿双全”纹样[1]。蓝印花布的纹样取材与传统纹样取材的原则相适应,即为“纹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纹样设计原则。
南通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主要流程分为4道工序。
2.2.1 花板制作
南通蓝印花布的花板由2层至3层的贵阳纸、1层至2层的高丽纸、1层普通白纸用浆糊进行贴合,将贴合刷裱后的复合纸刷上熟桐油,该工序重复2~3次后,与上好桐油的纸钉在一起,再进行画样或替板。画样替板后再将其刻制成为花板。
2.2.2 刮浆与晾干
将石灰粉与黄豆粉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后加水制成防染剂。石灰粉与黄豆粉的混合比例需要根据季节进行调整。在春夏,石灰粉与黄豆粉比例按照1.0∶0.7的比例进行混合。在秋冬季节,石灰粉与黄豆粉按照1.0∶1.0的比例进行混合。其混合比例需要依据季节进行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晾晒时间影响。制成防染剂后,将脱脂后的棉织物平铺于所制作的花板下面,将防染剂漏刮在脱脂后的棉织物上。
将刮浆结束后的棉织物放于通风处进行晾晒。当晾晒程度为“指压无痕”时,说明灰浆已经干燥,此时的棉织物可进行缸染上色。
2.2.3 浸染与晾晒
传统南通蓝印花布将蓼蓝去掉枝干保留蓼蓝叶,并将蓼蓝叶捣碎,收集其汁液与碎片,将其放置通风处进行天然干燥,再进行3个月的堆砌发酵,经过发酵后在蓼蓝中加入草木灰、麦麸进行搅拌,最终制得蓼蓝染料。将制得的蓼蓝染料加水后制成染液,在室温下将干燥的棉织物进行多次重复染色,出缸氧化,获得所需蓝色。根据所需蓝色的深浅,可调整染色剂浓度,以获得不同色度的蓝色。
2.2.4 刮浆清洗和晾晒
将经过蓼蓝染色的蓝印花布进行晾干处理,在晾干后用专用的蓝印花布刮刀刮掉浆灰所制成的防染剂,并将蓝印花布进行清洗、去浮色和晾晒等工序,得到蓝印花布。
通过蓼蓝染色所制成的蓝印花布具有抗菌、防虫、除臭的作用,并且蓼蓝染色可以使棉纺织纤维涨粗,使得染色后的布料更加结实耐磨。如图1所示。
图1 刮浆清洗与晾晒
成衣是指服装生产企业按照标准型号进行批量生产的成品服装。将蓝印花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现代成衣设计中时,需要保留其自然、质朴的气息,也需要考虑在印染技术与设计上进行改进。
成衣设计在图案设计上既要重视消费者的认可度,即市场反馈,也要重视生产上经济的原则,即流水作业的可操作性。
南通蓝印花布主要采用刀刻的形式进行纹样设计,由于在印染蓝印花布时需要使用防染剂,这样所制作出来的花板的镂空部分需要小巧、精致,才可以使得印染出来的纹样更加清晰明快[2]。
传统蓝印花布在款式设计上缺乏创新,图案面积过大。因此,在现代成衣设计时,可以考虑将蓝印花布大面积的图案进行分割处理,采用对称的设计手法,将蓝印花布与纯色面料进行搭配设计和组合设计,创新款式造型,提升蓝印花布在成衣市场中的竞争力。
传统南通蓝印花布主要用纯棉织物进行染缬,所染出的面料较厚,透气性较差,可以通过将与丝绸、化纤等不同材料进行结合[3]。对其结构进行再设计,增加面料上的附着物和对面料进行多元组合,用这样的面料设计出的成衣不仅可以保留蓝印花布质朴醇厚的气质,也在蓝印花布中注入了现代设计感。并且利用配饰、饰品搭配,提高了蓝印花布的价值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南通蓝印花布以其浓郁而单纯的蓝色调为消费者所钟爱,这种蓝色调不仅存在于蓝印花布上,在青花瓷中也有体现,需要对蓝印花布色彩元素的第一要素蓝色进行继承。在传统染缬工艺中,蓝印花布的染色主要依据从业人员的个人经验进行,虽然每批次的蓝印花布颜色都是接近的,但是现代成衣设计中,服装产品要求高度的一致性,不允许存在一批次服装和另一批次在色彩上有差别。蓝印花布在现代成衣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现代电子技术将扎染过程中的温度、pH值等要素进行精确调控,以保证制出的产品更加科学化,所得到的蓝印花布色彩相对固定,色彩误差较小。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成衣生产的效率,为蓝印花布的批量生产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蓝印花布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符号之一,是我国纺织与印染技术的国粹。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蓝印花布想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融入到现代服装工业中去,而设计师在针对传统艺术进行设计与创新时,需要与成衣设计理念相结合,这样才可以让南通蓝印花布得到更多关注与开发价值,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独有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