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斌 江帅
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稳步向前,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工农业发展都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同时,环境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国家逐年加大水环境监测工作开展力度,通过水环境监测来掌握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以此为基础为各项工作提供依据。因此,为保障采样质量与水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本文对环境监测中的水质采样质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质控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控制
引言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尤其是污水污染问题十分严峻,必须加强水质监测工作,其中污水现场采样工作涉及诸多环节,工作流程较为繁琐,采样质量与监测结果准确性受到过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与不可预知性,阻碍了水质采样与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这也是环境监测项目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如何有效发现变量因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管控措施,是进一步提高水环境监测质量的关键,这也是业界一项重要课题。因此,环境监测机构需要重视这一问题,对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控制问题开展深层次的研究工作。
1.环境保护工作中监测质量控制的意义
雾霾、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各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高耗能、高污染等行业发展都给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这一环境下,如何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是全人类关注的问题,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中,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通过准确、实时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污染源。为了实现环境监测数据更加准确和及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体系的优化和完善,结合当前环保工作具体情况,落实好各项管理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够环环相扣。另外,完善监测体系,明确质量控制指标、人员责任等,使环境监测工作更加标准和全面。综合来看,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极为重要,是环境经济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2.开展水环境质量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
2.1对人员的要求
开展水环境质量控制工作的技术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监测能力,这是开展质量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着水质监测的质量水平,因此技术人员应当通过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考核及培训,熟悉相应的监测规范、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知识、采样方法、样品预处理方法、数据处理及评价等相关环境监测基础理论知识。技术人员还必须要了解水环境的具体情况,能够采取标准规范的操作方法处理异常情况,对监测的数据结果进行正确判断和分析,并根据相对应的分析结果展开有效、科学地分析。除此之外,在出现数据偏差或异常情况的时候,要第一时间倒查问题原因,根据监测全过程的记录,进行合理的比对和深入分析并进行纠正,这是对监测人员综合能力的考验。
2.2对过程的要求
为确保水质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准确性,监测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监测技术规范、监测方案的要求及相关操作流程,做好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工作。首先,技术负责人应当明确监测任务内容、监测目的、客户或委托方对监测结果的要求,确认是否具备与要求相适应的检测能力;其次,在能力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制定监测方案、质量控制方案,采样前安排好人员、车辆、采样器具等;再次,根据监测方案做好采样、样品运输保存、样品交接工作等,确保全过程处于可控状态;最后,由实验室接样人员负责样品的签收,确认样品状态,交给实验室分析人员开展样品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结果统计等工作。监测全过程对结果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人员水平、仪器设备稳定性、环境条件、现场工况、样品保存规范性等。任何偏离方法标准的操作都会造成结果的偏差,因此,在操作之前,一定要从技术条件、质量控制、人员能力、方法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科学合理的监测方式,每一个操作步骤都要严格依照监测标准及技术规范的指导进行,以保证全过程符合监测规范要求。
3.水质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3.1为治理水污染提供有力依据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出台了很多保护政策,但对于水资源污染问题仍然不能得到彻底有效的解决,很多工作還需要完善和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水质监测技术得到发展与创新,水质监测作为保护水资源的重要环节,通过监测能够掌握水环境污染的具体情况,并通过分析找到污染源,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治理方案。另外,水质监测还可以对周围水域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生乱排乱放问题,可以及时发出预警,从而进行处理,对保护水资源有重要的作用。
3.2为环境保护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
现阶段,工业、农业发展速度较快,我国水资源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没有相应的水域监测数据作为参考,则很难及时判断污染源,环保工作也无法高效开展。所以,必须通过科学的水质监测技术来采集监测数据,记录水域的常规状态,并分析水体的组成,这样能够分析出水体的污染源,并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防止水资源受到污染,一旦发生污染也能够尽快进行处理和治理。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对比,能够对整个水域的变化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为城市发展及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4.环境监测中水质采样质量控制措施
4.1样品采集过程质量控制
现场采样之前,应当将带到现场的监测仪器,例如便携式pH计、溶解氧测定仪、便携式浊度计等进行重新校准,确保仪器性能良好,精度、稳定性满足要求。预先做好监测方案,计划好采样点位、监测指标、采样人员、行车路线,准备采样标签、笔、采样记录表、防护装备等一系列辅助设备,样品采集执行《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和《水质采样技术指导》等相关规定,按既定方案要求填写好采样标签,并对样品唯一性标识进行确认。
在进行污染源采样前,工作人员要深入了解排污单位的具体生产工况和产污的基本环节,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设置好监测点位,依据设定的监测项目和频次选取合适的采样容器,并注意与地表水的采样器具分开。准备好辅助用品,例如采样所需的保存剂、样品箱、记录表格、标签、安全防护品等。对于生产周期和污染物排放都比较稳定的情况,工作人员要保证废水采样频次控制在4h一次,没有明显生产周期的情况,生产周期内不少于3次。污染物排放不够稳定的项目,必须要适当度增加采样频次,以确保监测质量。地表水监测断面的选择要充分考虑点位的代表性、可控性、经济性、安全性等。在进行水样采集和质量控制时,需严格按照环境水质监测质量标准中的有关规定来实施。根据监测项目的类别去选择容器和保存剂,对一些需要特殊采样的物质也应严格按照具体规定进行。每批样品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全程序空白样、现场平行样,必要时可设置密码样。单独采样的项目必须分开装样,例如石油类、悬浮物、细菌类、硫化物、五日生化需氧量等。水质浑浊时,需要对浊度进行判断,并采取现场静置、离心等方式进行预处理。
4.2样品保存、运输、分析测定的质量控制
样品保存、运输、分析测定阶段是水质监测工作的核心阶段。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样品的保存管理,使样本保持原本的形态,不出现任何其他
4.3樹立环保意识与采取环保行为
环境监测结构必须做好人员培训工作,将环保意识纳入采样人员的工作准则体系中,并对污水现场采样过程与操作行为进行监督,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行为,如要求所捞取垃圾杂物收集至指定区域进行集中处理。同时,对存在违规操作行为或在实质上造成生态环境二次污染的采样人员进行惩处,以端正其工作态度。
4.4保证水资源数据信息的实时性
可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够保证数据准确无误,并且可以及时反映出水质变化动态,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各项工作的落实提供依据。另外,凭借准确、实时的数据显示,工作人员能够掌握水质的动态变化,及时准确的预判潜藏问题,并实施应急措施,这样可以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实现周围水域健康发展。
5.环境监测中水样保存质量控制措施
5.1水质样品分类保存
在水质样品保存环节,应根据项目情况来选择容器种类、样品保存方法,确定样品保存周期,采取样品保存预防措施。同时,考虑到不同水质样品的污染程度与水质成分存在差异性,采取分类保存方法,以满足不同种类水质样品的运输保存需求,避免影响到后续的实验室检测质量。
5.2水质样品保存方法的选择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在环境监测水质采样项目中,主要采取冷冻/冷藏法或是化学试剂法来保存样品,不同保存方法的适用范围存在差异,如果方法选择不当,会影响到水质成分,在问题严重时出现容器破裂与样品污染现象。
化学试剂保存法是在容器中提前投入适当品种的化学试剂,起到固定水体待测组分、抑制细菌与微生物分解活动、预防样品氧化变质的作用,常用化学试剂为氧化剂、酸碱溶液和生物抑制剂。其中,氧化剂起到预防样品氧化的作用,在测定样品中的氰化物组分时,加入适量氢氧化钠起到防止氰化物组分的挥发作用。而生物抑制剂起到控制微生物氧化还原反应作用,如抑制苯酚酸分解。
5.3水样处理
在水样保存与测定阶段中,必须做好水样处理工作,根据水样检测结果与水质成分,采取蒸发浓缩、蒸馏、过滤、活性炭吸附、离子树脂吸附等处理技术。以活性炭吸附技术为例,在水样中含有高浓度金属离子、金属有机络合物等污染物时,在水样中添加活性炭材料,将水样静置一段时间,由活性炭材料吸附水样中的上述污染物质,确定水样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后,再将水样排入下水道。
结语
综上所述,为减少水环境监测误差,准确反映水环境质量现况与预测水环境污染发展趋势,满足水环境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完整性、代表性、准确性要求。因此,环境监测机构必须加大对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的研究与控制力度,落实上述质量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减小外部环境与变量因素对采样质量造成的影响,严格控制采样流程与各环节操作步骤,构建完善的现场采样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小蕾.论环境监测现场监测中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J].北方环境,2011(9):173-173.
[2]耿勇超.加强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管理[J].科技信息,2012(23):414-414.
[3]王奇.浅谈环境监测现场采样的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J].轻工科技,2020(10):101-102.
224150051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