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曦
摘要:从文艺复兴的透视法到1839年摄影术的发明,绘画艺术的地位遭受了从神坛跌落的境地,图像取代绘画是从20世纪初到现在一直存在的争论,具象绘画受到图像的巨大冲击,中国传统绘画的具象特点也使其的存在岌岌可危,在新时代,人们不得不实现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转变。当代工笔人物画不单单再是摹形传神,更是要散发出对生命的体悟与反思,同时在绘画技巧上为了更多方式的表达画意也需要新时代新方法的应用。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绘画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顶峰,其成就不仅仅体现在皇家画院,在石窟寺庙的壁画中也大量流传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传统工笔人物绘画,其地位可见一斑。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笔人物绘画的创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其画意却更加趋向传统绘画中所讲究的画意,并且与时代意味十分贴合,图像、机器的发展,使艺术创作需更具“人为性”的内容。工笔人物画也随之面临的是画意转变的问题。本文从新时代写实性工笔画画意的转变及形式语言的创新等角度进行方法论的总结,为之后的创作提供实际操作的基础。
关键词:图像时代;新工笔
1、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用线特点与技巧分析
1.1讲究以形传神
中国工笔人物画自诞生至今,以形传神是其主要特点。中国工笔人物画与其他中国画一样,通过大量留白以及拥有极强概括能力的线条完成极具艺术特色和冲击力的作品,完美表达画作神韵。简单用几笔线条创作的作品,可以抛弃过多线条的修饰,冲破纷繁复杂的线条阻挡,使作品整体形象呈现出饱满而生动的状态,让人们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及艺术美感。线条的重要作用意味着线条组合成为增强画作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技巧,画者不仅要精准把控线条变化,营造丰富的层次感、空间感,而且需要运用精准的线条使人物得以定型,用不同弯曲程度、不同粗细程度的线条表达不同的人物形象,呈现形神兼备的效果。对此,东晋杰出画家顾恺之总结提炼出“传神论”,提出通过工笔人物画展现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内在品质,这是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的最佳诠释。
1.2讲究形式美感
工笔人物画通过线条表现人物形态和造型,细致描绘人物神态变化,使作品呈现出栩栩如生的效果,赋予作品极高的艺术价值,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形式美感”。用线条进行创作,是工笔人物画技法的基础。历代画者在进行绘画作品创作时就已经总结提炼出独特的用线和造型表现方式。最广为人知的“十八描”,就是众多绘画大师的智慧结晶。一幅绘画作品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要想取得理想效果,需要进行反复修改。
1.3强调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对工笔人物画具有重要意义,是画者需要掌握的技巧之一。创作工笔人物画时,画者需要先描绘粗大的主干线条来呈现所画人物的基本形态,然后用细密的线条填充到画作中,凸显作品风骨。这里的关键是下笔要有力度,若无法保证下笔力度,那么线条就会看起来软弱无力,无法凸显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神韵。换言之,骨法用笔技巧的运用,可以让画作在主体结构创作阶段拥有独特的形态特征,为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奠定坚实基础。在使用骨法用笔创作工笔人物画时,画者需将线条和意向进行结合,展现线条美感,保证作品审美性。
2、图像化时代下工笔人物绘画创作方式转变
2.1、工笔人物画画意的转变
中国传统工笔画特点是精细工细,对于物体、人物有深入的塑造,很适合运用于历史题材、生活场景等题材,它的类型类似于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油画,两者都更偏重于写实,不但成为宫廷御用类型,在民间也是主流艺术。如今人们处在一个图像化信息化的时代,与中国传统工笔绘画产生的历史条件差别很大,工笔具象的特点使其更是要面对图像信息化时代的挑战。现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变成了不假思索由图像获取的模式,很少去观察自然,而“写生”是画家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而在现在这个时代写生并不仅仅指古代传统绘画中将物体“写”到纸上,更多的是写“生命”,强调生命在宇宙中的价值。美国视覺文化理论家米歇尔就提出:“图像艺术家,即便属于‘现实主义’或‘幻觉主义’的传统,也像关注可见世界一样关注不可见的世界。如果我们不掌握展现不可见因素的方式,我们就永远不会理解一幅画。在幻觉的图画或隐藏自身的图画里,不可见的东西恰恰是它自身的人为性。”而如果观者不了解画面以外的不可见因素,就不能解读作品,这种不可见因素就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所指的画意,并且也是图像所不能具备的“人味”,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就是作者对生命的体悟与反思,作者的个人感悟和鲜明的个人特色。
2.2、新写实性工笔的创作技法应用
(1)点状肌理:①点染法:画面完咸后再需要作肌理的地方用小笔点状上色,或者使用大号毛笔沾色吸干笔中水,刷毛在其他纸上干蹭几下,然后点笔上色。②洗色法:画面完成后在需要做肌理的地方,用毛刷占清水洗色,一遍一遍动作要轻慢的刷洗,逐渐洗出想要的的效果,使用此种方法不适宜使用粉状颜料,因为粉状颜料易被刷洗掉,画面效果不够明显,此方法更适合使用花青、墨汁等透明状颜料。③打磨法:画面完成后在需要做肌理的地方,用砂纸慢慢打磨颜色,注意力度,慢慢打磨出想要的效果,宣纸需使用较厚材质,薄纸容易磨烂。④喷色法:在纸面上不需要肌理的位置覆盖其他纸张以免操作过程中误将其他位置污染或刷工笔留白胶,用钛白粉和泥沙混合调和成糊状,比例为一份泥三份钛白粉,刷在不需要做肌理的位置,宁厚勿薄,待干后,使用吹釉器或喷壶向画面喷色。喷色完成后将留白位置的泥糊用清水洗去。
(2)裂纹状肌理:①剥落法:绘画完成后,使用钛白粉或蛤粉调成糊状,后在纸面上刷涂矾水,将糊状粉末涂抹在纸面上,用旧报纸按压,待泥糊干后罩染钛白,钛白中可加些丙烯胶,待干后用清水刷洗,慢慢洗出想要的效果。②吸附法:在需做肌理的地方,先上水色,后用塑料纸揉成所需形状,蘸取未干的颜色,干后会形成与塑料纸型相应的肌理。
(3)综合材料的应用:①箔的应用:不同箔类,根据不同的金属性质有不同的效果。简易贴箔可使用白乳胶粘贴。如想制作烧箔效果,可在箔面上盖一层硫磺布,用熨斗隔布加热,不同的温度不同的硫磺浓度都有不同的效果。②麻网肌理:首先在麻网上刷漆使其硬化,然后在需要做肌理的地方刷贴箔胶,将麻网覆盖在胶面上,将箔纸贴到麻网上,用刷子轻刷,拿掉麻网,在纸面刷一层痱子粉,再扫去。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各门类艺术绘画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具象绘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而以具象为主的工笔人物绘画也显得脱节于社会了。但随着新工笔人物绘画的出现,工笔人物画画意的转变,画家们不再拘泥于传统工笔人物绘画的程式,更注重图像以外的表达。作品的艺术语言也一直发展变化,绘画一直经历着抽象与具象的转变,而中国传统绘画中其实一直呈现着一些抽象特征,其构图一直呈现着平面化的特点,也是中国工笔人物绘画特有的绘画感觉,新工笔人物绘画经历了平面化的再回归,从艺术语言上实现了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金阳.古今交融与创新:传统工笔人物画对当代数字绘画创作的启发——以原创作品《红袂画谱》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2(04):104-106.
[2]谢旭丹. 浅析新材料与工笔人物画创作[D].山东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