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生 王若愚 车平
(1.中国科学院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 北京 100049 2.北京科技大学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其它课程中全面贯彻课程思政也是传播知识,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的重要途经。推进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是落实“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旨在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8月27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就强调,教育部在秋季学期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团队、教学名师、研究示范中心。要求各专业课程讲好“开学第一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的实践性和社会应用性很强。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化学类课程一直是材料、化学化工、生物、粮油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环境、地质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一些综合性高校也开展了《化学与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等有特色的公共选修课。如何能够在化学类课程中自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由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化学键的电子理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化学研究在理论上和实验技术上都获得了新的手段,使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能力和范围越来越强,化学从传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逐渐发展,衍生出了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配位化学、核化学、金属有机等新兴方向。
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制订了《化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在“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化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又制定了《化学类专业化学理论教学建议内容》[2]。“质量标准”和“建议内容”给出了指导性原则和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将这些内容按照学科内在的逻辑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时首先应该考虑合理的课程群设置,依据学科的逻辑顺序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到具体的知识点中。
合理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各个高校自己的培养目标,课程顺序安排应遵循知识论的规律。不同的学校依据学科特点、生源质量等因素对人才的培养标准不同,因此这就要求各个教学团队确定适合自己学科特点的课程群,而不是照搬其它学校的课程体系。比如厦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团队在无机化学类课程设置中遵循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注重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的联系,按照知识的系统化和多样性、学生的认知规律基础上建设了无机化学课程群[3]。专业必修课中课程采用分级教学方式,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教学内容相对深入;对中学化学程度不够好的学生增加课时和辅导环节。通过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唤起对无机化学的学习兴趣。选修课程教学群中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性,通过学生主体性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掌握新知识,新方法,实现主动探求。华中师范大学化学专业以“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学习过程”为载体,在结构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实施课程群深度教学,思政育人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升华[4]。
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延伸和发展,但不是简单的替代。课程思政的内容需要与原有的化学课程有机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议采用“提出-讨论-组内试讲-精炼”的方法,提炼出适合思政的化学知识点,并将其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课程思政中思政部分所占时长过长,将影响原课程的教学效果;时长过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根据前期文献调研的结果,结合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实际,建议在平行班级进行不同时长的思政教育,考察思政内容的总时长对考试成绩的影响,研究单个思政知识点的授课时长对化学知识点的影响。选择适合的章节,进行不同时长的思政知识点的讲解,通过课堂测验的方式研究单个知识点时长对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的知识点的影响情况。
通过厦门大学的课程群实例可以清楚地知道:合理的课程群设置从宏观上解决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核心问题。化学类课程涵盖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如图1所示,理论指导实验,而实验又反馈于理论,因此在课程设置时需要考虑如何做好各个知识的斜街,设计好课程群,从而实现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到情感目标的迁移。
图1 化学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思路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承担群体性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教学单位。基层教学组织担负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一门课程涵盖的知识点众多,要想课程达到传授知识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上述要求单靠教师个人的努力难以完成,必须群策群力,教学团队经过“研讨-教学-再研讨”反复实践,构筑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融知识于案例中,同时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
一门课程的思政建设需要教学团队成员的共同参与,首先在思想意识上形成专业培养与立德树人并重的共识,其次在思政元素和思政案例设计上的共同参与,然后是课程教学中的主动实施。只有教学团队的教师们共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对更多的学生产生积极影响[5]。以湖南大学分析化学教学团队为例,教学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分析化学中思政案例设计,提出了“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思政案例设计”“公共安全事件与社会责任感相关的思政案例设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思政案例设计”“理论联系实际相关思政案例设计”“绿色化学相关案例设计”等案例,以案例式教学和科学史为主导,围绕化学分析各部分的教学特点,构建相应的教学案例,体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
2020年上半年,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做到师生“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并要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6]。
在短时间内,一门课程从线下搬到线上,需要准备详尽的教学材料,教学平台选择和建设,改变教学方法。在关键时刻,集体的优势就能凸显,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大家互相沟通和帮助,教师很快就能适应网络教学,并顺利完成教学理念的重塑、教学元素的重构、教学过程的重排。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然而随着互联网手段教学方式的引入,新的“面授+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更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人才培养的切入点。教学中心的转移,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课程体系日渐庞大,化学知识的专业性和逻辑性也越来越强,教师不但要把专业知识讲好、讲透,同时也要将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溶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与学的互相适宜,最终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格局[7]。
教师背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是教育改革的先锋。教师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使自己讲授的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改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课程中贯彻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比如分析化学中讲到分析方法(标准)的重要性、置信度与置信区间、检测方法的合理性这几个知识点时,如果单纯讲定义和意义,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南开大学夏炎就结合当下疫情,讲述核酸检测标准的出台过程,以此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是各种分析方法的来源,经过多次试验、验证后作为标准应用,要严格根据标准流程进行检测;从假阴性与假阳性问题联系到置信度和置信区间[8]。北京化工大学范荣等老师在杂环化学课程教学中搭建“理论知识-杂环化学”和“现实世界-药物应用”的桥梁[9]。
大学化学教育要与课程思政结合,每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知识的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实上下功夫,将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