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砚磊,王 伟,李亚敏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冷藏冷冻食品、医药及相关产品为代表的冷链物流产品需求不断增长。据统计,2014—2018 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由9 190 万t增长到18 870万t,年均增长率接近20%,冷链物流总额和总收入均实现了翻倍增长,2018 年分别达到4.81万亿元和2 886亿元,冷链物流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1]。国家和相关行业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明确要求“加快完善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冷链物流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健全冷链运输专业标准体系”[2-5]。
国内外学者对冷链物流及其标准化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冷链物流新技术应用方面,Gupta等[6]、Li[7]分别研究了物联网、5G技术对于冷链物流发展的影响。绿色物流发展方面,Zhang 等[8]研究了政策对冷链物流碳排放的影响,Babagolzadeh等[9]提出了更利于节能减排的车队使用方案。冷链物流影响因素方面,张改平等[10]明确了法规标准等政策因素对冷链物流具有重要影响;Liu等[11]分析了智能物流政策对物流公司市值的影响。标准体系构建方面,石鑫[12]、程丽林等[13]、李俊毅[14]、张辛[15]、吕子惠等[16]分别构建了冷链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水产品冷链物流、冷链快递和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框架,为标准体系构建提供了思路。国内外标准化对比研究方面,王欢等[17]、曾世华[18]分别对中国与新加坡猪肉冷链标准、中美冷链物流标准化进行了对比分析,明确了存在的差距并提出对策。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多从不同货类角度对冷链物流标准化进行分析,缺少针对具体物流环节标准化工作的细化研究。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冷链物流中的运输环节,对我国冷链运输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提出推动我国冷链运输标准化发展的建议,为交通运输行业完善冷链运输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1.1 法律法规
我国与冷链运输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于2009 年制定发布,在2015 年和2018 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对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提出了安全、清洁等要求,明确“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并要求食品生产企业针对食品的运输和交付等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另外要求贮存、运输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相关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2006 年制定发布,2018 年进行了修订,明确“国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并要求在农产品包装、保鲜、贮存、运输中应当使用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的材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令《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定了药品的运输与配送要求,包括运输工具的选用、温度控制、温度监测与记录、质量追溯和安全管理等。
1.1.2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1.1.2.1 总体情况
截至2020 年11 月底,我国规范冷链物流运输环节的现行交通运输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已立项计划共20 项,包括现行5 项国家标准(其中3项等同采用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标准)、9 项行业标准及6 项正在编制的涉及冷链运输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计划。
目前与冷链运输有关的其他国家和行业标准(简称相关标准)共68 项,其中国家标准29 项、行业标准39 项。国家标准中,有1 项为强制性标准,规范了道路运输食品与生物制品冷藏车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有7 项等同采用了ISO 国际标准。
行业标准主要包括:①《青椒冷链物流保鲜技术规程》(GH/T 1129—2017)、《蓝莓冷链流通技术操作规程》(GH/T 1228—2018)等5 项供销合作行业标准,主要规定了不同种类蔬菜、水果在采收、分级、预冷、包装、贮藏、出库、运输、销售等冷链流通环节的技术要求;②机械行业标准《冷链物流用蓄冷超导箱式转运设备技术条件》(JB/T 12908—2016),规范了转运设备的分类、要求和试验方法,包含规格与容积、均温性能、保温性能、冲击损坏程度判定等指标;③生乳、梨、杏贮运技术等8 项农业行业标准,规定了梨、杏、杨梅等鲜果的采收、分级、预冷、贮藏、包装、运输和销售等技术要求,以及生乳的贮存与运输,生鲜禽畜肉的冷加工、包装、贮存、运输和销售要求;④鲜奶运输车、保温车和冷藏车等2项汽车行业标准,规定了鲜奶运输车、保温车和冷藏车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及随车文件、运输、储存等要求;⑤易腐、速冻食品冷藏链等11 项国内贸易行业标准,规范了果蔬、禽畜肉等易腐食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及环节间的技术要求及操作要求;⑥水产品保鲜和低温储运设备等2 项水产行业标准,明确了水产品储运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及操作等技术要求;⑦进出口水果、水产品、食品储运卫生规范等4 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规范了进出口水果、水产品、食品储运清洁卫生、设备冷藏效能检验的要求及方法;⑧活体海产品、肉与肉制品冷链物流作业规范等5 项物流行业标准,重点规范了活体海产品、肉与肉制品、餐饮等冷链物流的组织、人员、设施设备基本要求及作业过程要求、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等。
1.1.2.2 标准类别分析
按标准类别,涉及冷链运输的交通运输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类(见表1):
(1)设施设备标准:如保温集装箱、冷藏保温厢式挂车、冷藏保温车等设施设备标准。该类标准数量最多,占比超过60%,标准中明确了冷链运输设施设备的尺寸与质量、气密性能、保温性能、冷藏性能等具体指标要求。
(2)作业管理标准:如冷链快递、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冷链货物空陆联运、冷藏集装箱堆场管理等作业管理标准。该类标准主要从企业、人员、设施设备、信息化等角度提出管理要求或明确作业过程的操作要求,部分标准包含温度控制范围、作业时间等具体指标。
(3)信息化标准:如保温集装箱远程状态监控、冷链运输监控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标准。该类标准重点规范了监控系统的功能与性能要求。
表1 涉及冷链运输的交通运输标准(按标准类别) 单位:项
冷链运输相关标准中作业管理标准数量最多,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分别占65.5%和82.1%,其次为设施设备标准,占比分别为20.7%和17.9%,相关行业标准中暂无基础标准和信息化标准(见表2)。
表2 冷链运输相关标准(按标准类别) 单位:项
1.1.2.3 运输方式分析
从运输方式来看,交通运输标准中保温集装箱、冷藏集装箱、冷链货物空陆联运等冷链综合运输标准最多,其次为道路冷链运输、铁路冷链运输标准,邮政标准和航空标准相对较少,如表3所示。涉及冷链运输的交通运输标准管理部门有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和国家邮政局。
表3 涉及冷链运输的交通运输标准(按运输方式) 单位:项
相关标准中除少量涉及冷藏车、保温车等公路冷链运输要求外,基本没有针对特定冷链运输方式的具体要求,多数为某种类型冷链货物的通用运输要求。冷链运输相关标准的管理部门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海关总署、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
1.1.2.4 标准发布时间分析
从交通运输标准及相关标准的发布时间来看(见图1),2007 年、2011—2013 年和2017—2018年为标准发布的高峰期,进一步分析发现,冷链运输标准的制定发布与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出台时间具有一定关联性。如20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出台,2007 年发布的标准主要为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冷链运输要求;2009 年《食品安全法》出台,2011—2013 年集中发布了易腐食品、速冻食品等冷链物流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相关标准;2017 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中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冷链物流信息化及冷链物流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冷链温度记录仪》《冷链物流信息管理要求》《保温集装箱远程状态监控》《冷链快递服务》等相关标准相继于2017年、2018年发布。由此可见,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出台对于标准的制定发布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图1 冷链运输标准发布时间
(1)标准归口管理部门众多,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顶层设计
冷链物流包括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单从运输环节来看,除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冷链运输标准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部门制定的标准中也涉及到冷链运输的内容,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归口管理的《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WB/T 1046—2012)中规定了运输易腐食品冷藏车厢体要求及易腐食品运输、装货、卸货、交货操作和设备维护要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归口管理的《易腐食品控温运输技术要求》(GB/T 22918—2008)中规定了易腐食品控温运输基本要求及装载、途中、卸货过程的交接检查、温度监控、作业操作等要求。国家尚未制定专门针对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各部门的职责划分尚未明确,管理职能存在交叉,很难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冷链运输的规范化发展。
(2)不同部门制定的标准之间协调性、衔接性有待提升
冷链物流强调“全链条”管理,一旦出现“断链”将会影响整体服务质量,食品、药品等冷链货物的品质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冷链运输过程中包括短暂仓储、装载、运输、转运、交付等多个环节,且可能与冷链物流的加工、包装、贮藏等环节直接关联,目前标准体系尚未健全,且各部门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联系和沟通较少,缺乏有效的标准制定协商机制,标准存在缺失或交叉重复等问题。如针对活水产品冷链运输的标准,已发布的有国家标准《活水产品运输技术规范》《活鱼运输技术规范》及行业标准《活体海产品冷链物流作业规范》等,另外《水产品流通管理技术规范》《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2 项国家标准中也涉及相关内容,导致相关企业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参考和比较多项标准,标准使用难度较大。
(3)标准实施和监督有待加强
近年来,冷链运输标准不断完善,但我国冷链物流市场高度分散,龙头骨干企业对于行业规范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不强[10],部分小企业对于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出于成本考虑不能积极实施相关标准,导致设施设备标准化程度低、作业操作不规范。另外,相关从业人员的标准化意识不足,尚未认识到标准实施的重要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如2016年“山东非法疫苗案”涉及的疫苗产品未按照要求进行冷藏和冷链运输,导致疫苗失效或效果减弱,损害人体健康。
部分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发展起步较早,且重视冷链物流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建立了监督机制与惩罚措施,相关要求施行效果较好。如日本于1921 年颁布《中央批发市场法》,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1950 年出台《日本农业标准法》,规范农林产品及食品的全链条流通过程;2003 年颁布《食品安全基本法》,强化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另外还有《物流法》《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物流效率化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以规范和指导行业发展。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 Committee,JISC)制定了冷冻集装箱、运输用冷冻机组、冷藏和冷冻车等设施设备标准;日本农业产品标准调查会(Japanese Agriculture Stan⁃dards Committee,JASC)制定了冷链货物陆上配送要求、冷链物流提供商要求等作业管理标准。在美国,1990 年国会通过《食品卫生运输法》并于2005 年进行修订,授权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颁布卫生运输操作准则,明确从事食品运输必须严格遵守准则;2016年FDA 颁布《人类和动物食品卫生运输法规》,明确了发货人、承运人、装货人、卸货人、接受人等各相关方的职责,提出运输车辆和设备、运输作业、培训、记录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美国冷链物流协会发布的《冷链质量标准》,涵盖了对冷链储存、运输、加工等各行业的要求,对产品包装、冷藏温度、品质检验、运输操作等作出规定。欧洲很多国家采用《易腐食品国际运输及其特种运输设备协议认证》(Agreement on the International Carriage of Perishable Foodstuffs and on the Special Equipment to Be Used for Such Carriage,ATP),对冷藏和冷冻食品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监控、运输设备选择进行了规范,企业若违反规定可能受到法律制裁。新加坡制定了牛奶和乳制品、冷冻鱼和海鲜、冷冻猪肉、蔬菜等不同种类货物的冷链运输管理标准,强调对冷链全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且注重对货物本身温度的实时监测以确保品质和安全。除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外,大型企业也会制定更加严格的企业标准,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国际上,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充分认识到冷链物流的市场价值潜力,从多方面加大投入以推进冷链运输的发展。美国发达的公路网为冷链运输提供了便利,其铁路冷链运输也很发达,“快运走廊”和“冰冷快线”为美国东西海岸的冷链运输提供了快速通道,降低了运输成本;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程度高,每年在冷链业务方面投入数亿美元的资金,冷库、冷藏车等基础设施完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作业,保障了冷链运输服务质量。日本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每年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并对冷链物流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推动其发展。加拿大形成了包括铁路、公路、海运、河运、民航等在内的多式联运网络体系,并建立了三大冷链运输走廊,形成了成熟的冷链运输通道。据统计,截至2018 年底,我国冷藏车保有量为18 万台[1],人均冷藏车保有量仅为日本的1/11,冷藏车数量在货车总量中的占比仅为0.3%,而美国这一占比为1%,英国、德国等冷链发达国家达到2%~3%,可见在冷链运输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发展以先进的标准化技术设备为支撑,冷链物流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整体较高。如加拿大建立了标准化的数据管理系统,对冷链货物运输过程的动态信息进行实时监测。美国冷链物流企业广泛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实行高资质检验,如AbleFreight 公司具备美国海关授权的安检设备及FDA 监测点,双重检验合格后的产品可以“免检”出关,通过缩短货物在海关等待的时间降低“断链”风险。日本冷链物流企业广泛使用自动化立体仓库,配备自动冷藏设备、移动货架、自动分拣装置等,实现自动存取货物的同时极大地节省了空间。另外,发达国家注重先进保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如美国75%的果品通过气调贮藏,相比传统保鲜方法效果更好、贮藏时间更长、更加环保[19]。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先进技术在冷链物流各环节的应用,逐步实现了自动化、无人化操作,促进了冷链物流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有效保障了冷链物流的质量。
针对目前我国冷链运输标准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本文建议以政策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标准实施监督为手段,以标准体系构建为指引,重点加强关键标准有效供给,推进标准国际化,通过提升冷链运输标准化水平促进冷链运输的高质量发展。推进冷链运输标准化发展的政策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推进冷链运输标准化发展的政策关系图
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分析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了相关标准的制定发布。为推进冷链运输标准化发展,建议在国家物流业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下进一步强化冷链运输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标准化管理方面的具体职责范围和界限。针对冷链运输车辆通行难、停靠难、运输效率低等问题,建议加强交通、商务、公安等部门间沟通,进一步完善城市配送冷藏保温运输车辆的标识管理,优化城市配送冷藏保温运输车辆的通行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建设冷链配送停靠装卸设施,为冷链运输车辆的便利通行、高效配送提供政策保障。
标准体系建设有助于梳理标准之间的层次关系,强化标准化工作的系统性指导。目前冷链物流及冷链运输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对于标准的现状及相互关系掌握不足,标准化的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内容涵盖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配送、销售等各环节。交通运输部门研究建立冷链运输标准子体系,包含综合运输、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邮政等各种冷链运输方式的标准。通过系统构建标准体系,摸清当前标准现状及相互关系,分析研究标准缺失的具体环节或方向,科学指导标准制修订工作。
针对冷链物流标准涉及管理部门众多、存在多行业交叉融合的特点,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冷链物流标准化协调机制,形成各相关部门深入沟通、协同配合、共商共享的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格局。在标准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等各环节强化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协同联动,扩大征求意见的范围,推进标准之间的规范引用,强化标准间的协调性,加强各环节、各专业领域标准的衔接。对于现行标准存在的交叉和重复等问题,定期组织召开协调会议开展专项讨论,梳理相关联标准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沟通确定各标准的重点规范内容,为后续标准的整合或修订提供依据。
近年来冷链运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冷链运输标准的供给速度也随之加快,但仍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一是各类别标准数量差距较大,设施设备类标准相对较多,作业管理和信息化类标准数量较少,其中设施设备类标准主要集中在冷藏集装箱方面;二是不同运输方式的标准数量不均衡,综合运输、铁路领域的标准较多,而民航和邮政领域的标准较少,需要进一步统筹考虑冷链运输标准制修订工作。目前我国近90%的冷链货物通过公路运输,建议在作业管理方面优先研究制定道路冷链运输企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标准,为冷链运输企业服务质量的考核和评价提供基本依据,推进冷链运输服务品质提升。在信息化方面,建议加快研制冷链综合运输数据格式及监控管理平台相关标准,统一规范各种运输方式冷链运输的实时位置、温湿度监测等数据信息,提高冷链运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20],确保冷链运输全程信息可追溯。
我国每年因冷链运输不规范造成约1 200 万t水果、1.3 亿t 蔬菜的浪费,经济损失超过1 000亿元,其中因温度、包装、设备等不规范造成的损失占比接近一半,若标准能够得到有效实施,相关损失可以大幅减少。因此需要加大冷链运输标准宣贯力度,推进标准及相关资料的免费公开,通过标准化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冷链运输标准的推广应用,发挥示范企业的带头作用,总结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经验,促进冷链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加强标准的应用监督,针对市场上仍存在高耗能、低效率、不合规冷藏保温车辆的情况,强化车辆市场准入管理,将车辆的温控、制冷设备性能检验纳入综合检验范围,开展冷链运输企业信用评价并建立联合惩戒机制,推进冷链运输信用体系建设。
针对部分企业和从业人员对于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标准化意识淡薄等情况,一方面充分利用标准宣贯会强化冷链运输标准化培训,普及标准化基础知识、解读重点标准技术内容,增强企业和相关人员的标准化意识,提升标准实施应用效果;另一方面,依托标准化试点示范工程,面向试点示范企业开展标准化编写培训,引导企业将成熟的试点示范成果提炼总结形成标准,强化试点示范成果推广应用。鼓励高校开设冷链物流标准化相关课程,培养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化专业人才。
支持科研院所、学会协会、企业等开展国际冷链运输技术及标准化研究,通过国际考察、学术交流等途径学习先进冷链运输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国际国外标准制修订动态的跟踪研究,积极借鉴和引进国际国外先进标准,提升国内标准的技术水平,推进标准化建设与国际接轨。鼓励开展国内外冷链运输标准对比研究,争取在智能冷链运输、冷链多式联运服务等优势特色和新兴领域形成国际标准提案,推进将我国技术纳入国际标准,提升我国冷链运输标准化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本文聚焦冷链物流的运输环节,分析研究了我国冷链运输标准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冷链运输标准化发展的先进经验,针对我国冷链运输标准化发展提出了政策性建议。我国冷链运输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对于冷链运输成本控制、效率提升的支撑作用。下一步可针对国际国外先进标准开展技术要求和具体指标的对比研究,为我国冷链运输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供借鉴。另外,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车路协同等新技术在冷链运输领域的应用,促进冷链运输服务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