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戌娴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00)
教育为立国之本,人才为强国之基。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职业教育,不仅与普通教育同样关注学生和教育,更是扎根企业与职业,着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1月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既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2]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办好职业教育的坚定决心,也在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定位和新目标,强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切实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近年来,笔者所在城市无锡以创新药物、智慧医疗以及健康服务产业等为主导方向,不断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全力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2019年,无锡高新区入围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前20强和园区龙头竞争力前10强,阿斯利康、药明康德、纽迪希亚制药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生物医药巨头及中小企业在无锡生根发芽,周边上海、苏州和泰州等地区的医药产业同样发展迅猛。飞速扩张的医药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医药专业技能人才,因此高职医药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而企业对医药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迫切需求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刚性需要,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改革创新的强烈要求,这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战略部署不谋而合。
那么作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如何做好自我建设以助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呢?笔者认为应立足“三教”改革,用“匠心”打造品质课程。在我国技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指示,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而教师又何尝不是需要秉承工匠精神的“匠人”呢?教师必须拥有一颗纯粹的“匠心”,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提升“匠艺”,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作品”精雕细琢,打造品质课程。
笔者所教的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功能、代谢规律及其在生命活动中重要作用的学科,融入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等新理论和新技术,可应用于工、农、医、药以及生活等领域,是从事药学研究、药学服务、药物研发和生产、药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等职业所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但是本课程内容繁多、抽象难懂、逻辑性强,给基础薄弱和学习能力欠佳的职校学生带来困难。面临重重挑战,教师唯有坚守“匠心”,牢记育人使命,立足“三教”改革,方能把生物化学这颗“顽石”打造成学生爱不释手的“美玉”。
教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与源泉。职业院校教师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深刻把握和全面贯彻国家有关职业教育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依法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职业素养。以坚定的信念、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投身热爱的教育事业,爱生护生,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积累和技能提升,弘扬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成效,勤学苦练,厚积薄发。
基因工程重组药物、蛋白质工程药物等越来越多的新型生化产品投入生产和使用,生物化学学科的成长促进了医药领域的产品更新、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作为生物化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潜心钻研,稳步提升专业水平。首先,可通过行业网站、学术期刊、专业培训、企业实践、学术交流、职业资格考试等渠道有效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其次,可通过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社会服务、资源开发等途径提高专业和学术水平。最后,还应积极承担起科研任务,使学科知识与技术得到充分应用,为医药领域提供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产品研发等专业服务。
职业学校办得好不好主要看学生是否成人成才,专业教师教得好不好主要看学生是否学懂弄通。教师应以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高素养医药技能人才为目标,对接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密切联系生产、生活情境,综合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仿真软件、网络学习平台等,将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达成教学目标,精进执教能力。
教材是知识与技能的承载平台,教材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通过考察对比,选取最新版适用于高职高专医药类专业的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紧密结合《中国药典》、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等标准要求,以发酵工、药物分析工等职业资格准入为指导。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技能训练,根据医药行业岗位群工作要求,将必须掌握的生物化学技术和技能编入实验实训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校本教材《生物化学实验指导》,经多年使用与反复修订,反馈良好。
为了满足医药行业高速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本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考试对接,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对于制药专业群的药学、药品质量与安全以及生物制药技术3个专业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对各章节内容建立思维导图以理顺知识体系;融入德育和双语教育;通过与各专业教师、前后衔接课程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的密切沟通和调研,及时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
教材改革不只局限于教材的选取与内容的整合,还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生产实际,完善备课笔记、授课计划、教案、学案、课件、实验指导、案例及知识拓展、学习指南、单元习题、模拟练习、英汉生物词典、趣味生化、教学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料并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此外,为满足“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可利用各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生物化学电子期刊、电子图书、考试辅导资料、相关视频、相关课程、论坛等网络资源。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性课程标准,结合药物分析工、微生物发酵工与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点,药品生产、药品检验、药品质量管理以及生物药品营销、贮藏和运输等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和流程,通过同行交流、培训进修、校企合作等途径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媒体、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直观演示、双语、项目化、德育渗透、理实一体化、工学交替和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课件、板书、图表、模型、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将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育手段有机结合,理论讲解表述清晰,实践操作严谨规范,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水平。
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能忘却职业教育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为此教师必须深挖德育渗透点,使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常态化。介绍我国科学家为生物化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学术自信和学习兴趣;介绍与蛋白质化学相关的三聚氰胺事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介绍物质代谢与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痛风症等疾病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介绍实验实训节水、节电、环保、劳动和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劳动和生命的情感。
最后在考核方面,本课程打破唯分数论的单一标准,从学习态度与日常表现、理论知识水平与实际应用能力、实践原理认知与技能水平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通过评价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鼓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拓展学习,引导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树立自信、循序渐进地提升学习品质。同时,注重实践能力考核,从实验原理的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试剂添加的基础性操作、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计算、实验良好习惯的养成、安全意识、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科学探究等方面,动态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实训效果,真实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契机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具体要求的引领下,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应深度解读和严格落实“三教”改革,完善职业学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在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全力打造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使学生乐学好学、满足行业企业要求的品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