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医学生美德伦理教育研究

2021-03-06 15:41张福荣孙宏亮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医者美德医学生

张福荣,孙宏亮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护人员不畏生死,把人民群众的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自愿写下“请战书”,星夜驰援湖北,与病毒较量。他们是疫情防控一线的中坚力量,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这些“最美逆行者”的事迹是医学生美德伦理教育最生动的素材。

1 医学生美德伦理教育现状

1.1 院校美德伦理教育理念存在偏颇

医学院校的整体教育主要侧重于医学专业知识的讲解,对美德伦理教育明显重视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其表述对学生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某诊断学教师为例,他表示病历书写很重要,是因为行医过程中一旦出现医疗事故,需要这些材料才能自证清白。这样的表述将本应该作为和患者沟通、尊重患者自主决定权的知情同意以及详细的问诊,沦为护己周全的形式化流程[1],同时渲染了医患关系紧张,使医学生对医学职业产生畏惧,明哲保身成为医学生首先考虑的问题,而非践行医学美德。

1.2 媒体美德伦理教育导向存在偏差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前,媒体对于医务工作者的正面形象虽然也时有报道,但更多是诸如“药品回扣事件:多名医生被停职调查”这样的负面报道。大众传播通过建构信息环境制约着受众的认知和行为[2],即传播媒介报道或关注什么,大众就注意关心什么。可以说,如果新闻媒体能够在弘扬医德医风的模范事件上细心挖掘、多加宣传报道,医学生就会减少因为各种“黑医”报道的负面影响,主动接受医学美德伦理教育中。

1.3 医学生自我美德伦理教育意识淡薄

大多数医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医学,主要是基于就业及日后发展,看重医疗行业前景。医学生接受的教育基本以应试教育为主,哪个知识考试会涉及学生则会重点关注,倘若不考便鲜有人关注,以至于知识无形中被学生划分为“有用”和“无用”两类。因此,在就读医学院校后,医学生对需要考试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给予足够重视,而对于无关考试的美德伦理教育,则基本置之不理。

2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医者美德伦理行为

2.1 敬佑生命

生命是宝贵的亦是脆弱的,作为医者,当在爱惜自己生命的同时推己及人,对患者的生命尊敬、敬重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去护佑、照顾患者的生命。2020年1月18日,钟南山院士从深圳抢救完患者回到广州,当天下午就接到赴武汉的通知,但这时航班已无机票,高铁票也非常紧张,于是就买一张无座的高铁票,而且还是补票。临时上车的他被安顿在餐车的一角,刚一落座便拿出文件研究。就是这样一位耄耋医者,建议百姓不要去武汉的同时自己却毅然决然前往疫情最前线,不顾自身生命危险救治危重患者,体现了医者的高尚品德。

2.2 救死扶伤

基金项目: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8年医学教育研究课题(2018B-N03022);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8年研究课题(B2-YX20180603-01);大连医科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DYLX17031);海南省人文医学研究基地规划课题(QRYZH201903[YB]);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6YJCZH087)

“救死扶伤”一词源于西汉时期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少卿书》,原意是对医者抢救生命垂危的、照顾受伤的士兵的行为描述,现在则一般用来对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务人员进行道德评价[3]。救死扶伤强调医务工作者用自己的医术挽救命悬一线的患者,照顾因疾病伤痛而生活不便的患者,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是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崇高精神体现。“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患者。”身患“渐冻症”的“铁人院长”张定宇,顾不上照顾感染新冠肺炎的妻子,夜以继日坚守在抗疫一线,只为在自己有限的生命期救治更多的患者。正因为无数和他一样的抗疫勇士践行医学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发扬医者本色,中国的抗疫硬仗才得以取得阶段性胜利。

2.3 甘于奉献

不受任何勉强,不求任何回报,心甘情愿为医学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时间,甚至生命。在疫情爆发的危急关头,当征集援鄂医疗队的号角吹响,4.2万余名医务人员纷纷写下请战书,全国30个省市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46支医疗队伍驰援湖北,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令人动容。其实他们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或父母年事已高,或孩子嗷嗷待哺。如年仅29岁的彭银华医生在抗疫一线殉职,原本决定正月初八举办婚礼的他,为奔赴武汉,和已有身孕的妻子达成共识:疫情不散,婚期延迟。他因感染被转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后,还依旧希望能够在痊愈后重新回到抗疫一线。他用生命向我们诠释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2.4 大爱无疆

医者的大爱无疆反映在对患者的仁爱,不受种族、民族、国籍、恩怨等的限制,是对天下苍生的博爱,是没有界限的爱。“在你们的佑护下,家乡人民安全了,但你们却不能脱下战袍,还要继续无畏地逆行,我们等你们捷报,接你们回家。”中国的疫情得到了初步控制,国外却开始爆发蔓延。各省医疗专家又纷纷踏上了意大利、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家的抗疫战场,心怀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人民抗击新冠肺炎贡献力量,充分展现了医者的大爱,这份爱没有国界。

3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医学生美德伦理教育对策

3.1 教师引领美德伦理教育

医学院校教师应当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齐头并进。一方面,医学课程教师不应拘泥于医学生的医术教育,应该做到医术和医德教育并驾齐驱,因为伦理学与医学息息相关[4]。把疫情当教材,把灾难当课堂[5],深入挖掘“战疫”故事,讲述医院里的医学美德故事,分享临床真实案例,用鲜活的抗疫一线榜样潜移默化养成医学美德素养。如在解剖学课程中引入火神山医院28位“大体教师”为医学事业做出的贡献,深化医学生敬佑生命的意识;在内科学课程中穿插抗疫英雄的故事,如隐藏在口罩与防护服之下的各大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事迹往往更贴近医学生的生活,更容易被其所体悟、感知。另外,思政课教师更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采取线上讨论等形式,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用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抗疫事迹解释晦涩难懂的政治理论,引导医学生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真正做到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3.2 学校构筑美德伦理教育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注重促进大学生的品德培养,进而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这一目标[6]。医学院校学生工作部门应聚焦疫情防控,加强体现医学生美德伦理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升华医德境界。全国各地援助雷神山医院的医护人员曾手绘文化墙,把冰冷的墙壁画满医生对患者的祝福以及各地的风景、美食,在给患者带来温暖和阳光的同时也给坚守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带来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动力。各大医学高校同样可以以墙壁为教育载体,以抗疫医护工作者的事迹为主题设计文化长廊、文化阶梯,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熏陶与启迪。

3.3 媒体营造美德伦理教育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曾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7]。医学生的美德伦理教育是一项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多元化主体相互协作、共同发力,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疫情期间,人民日报记者李舸带领他的团队赶赴武汉,历时40余天为4.2万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拍摄纪录片《见证》,通过一张张人物照片传递一线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3.4 医学生努力践行医学美德

医德教育的特征是自愿性、非获利性的社会参与行动,而社会实践恰为适合医学生身心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8]。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多地医学生纷纷成为志愿者,或协助社区工作者进行出入人员登记排查,或为患者家属进行线上心理疏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通过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加速医学生向医生的身份转换,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切身体会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对培养医学生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对广大青年所提出的殷切期望一样,医学生应当在努力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

猜你喜欢
医者美德医学生
诚实是美德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助人为乐是美德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