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妮,温李滔,来慧丽,梁红梅,覃玉群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妇产科护理学是护理、助产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密切相关。妇产科护理学内容抽象,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不能全面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临床适应能力差[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改革可将课程中难理解的知识简单化,同时突破传统教学时间及地点的限制[2]。本研究以分娩机制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例,希望通过该案例的示范性作用,带动该课程的整体发展。
教材选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夏海鸥主编的《妇产科护理学》。该教材遵循“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原则,并遵循以实际工作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十分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加贴近现代助产士职业岗位需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本教学内容来自该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教学时间90分钟。
1.2.1 知识基础 授课对象为高职助产专业二年级学生,授课时间为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在前期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熟悉了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妊娠期妇女的护理、影响分娩的因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由于其本学期刚刚接触临床学科,因此缺乏相应的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
1.2.2 学习动机 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各大医院对助产士的需求明显上升;同时,学生进入大二阶段的学习,下一阶段面临临床实习,学生希望能够多动手、多操作,掌握和提升助产技能,进一步实现个人职业理想。
1.2.3 信息素养 学生经过小学、初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根据调查,学生智能手机的拥有率高达100%,笔记本电脑的拥有率达56%,平板电脑的拥有率达25%。作为典型的“90后”,他们乐于且善于通过移动设备和网络获取信息和资源。
1.3.1 知识目标 掌握分娩机制的过程;了解分娩机制的定义。
1.3.2 能力目标 能利用分娩模型熟练讲解并演示枕左前位分娩机制的完整步骤。
1.3.3 素质目标 敬畏生命,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识别骨盆、识别胎头、识别胎方位、利用骨盆及胎儿模型模拟分娩机制4个任务,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任务完成也意味着教学目标达成。
将分娩机制理论讲授转变为利用模型模拟分娩机制这一技能训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复杂过程简单化,同时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前两天,教师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发起“胎儿是怎么娩出的?”话题讨论。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积极讨论,自主探究。
3.2.1 导课(5分钟)播放一段孕妇妊娠9个月期间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变化视频,妊娠期结束,即将进入分娩期,从而引出分娩机制的话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教学内容。
3.2.2 任务一:说出骨产道的构成、主要径线及其正常值(15分钟)先利用二维图片向学生讲解骨产道的3个平面、主要径线及其正常值,使其建立初步印象。再通过三维动画向学生展示骨产道的3个平面、主要径线及其正常值,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三维空间图像。接着让学生利用骨盆模型进行练习,快速说出骨产道的3个平面、主要径线及其正常值,加深学生记忆,完成知识内化。最后,组织学生利用学院自主研发的App进行在线答题测试,学生完成后,教师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及时进行讲解,并相应调整教学策略,查漏补缺,使知识得到巩固提升。
3.2.3 任务二:说出胎头的主要径线及其正常值(10分钟) 通过二维图片、三维动画、模型练习、在线答题4个步骤完成这一环节的学习。
3.2.4 任务三:识别枕左前位(10分钟) 先通过二维图片向学生讲解枕左前位时胎头径线与骨盆入口平面径线之间的关系,使其建立初步印象。再通过骨盆和胎儿模型来模拟枕左前位,使学生建立直观印象,加深理解。最后,利用高级智能助产模拟人进行考核。该模拟人可编辑案例,配有产妇和胎儿心电监护功能。考核时,教师先在控制电脑上设置不同的胎方位,此时,“胎儿”的胎头会发生旋转,让学生进行阴道触诊,判断胎方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
3.2.5 任务四:利用骨盆及胎儿模型模拟正常分娩机制(50分钟)此为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先通过三维动画分阶段讲解枕先露分娩机制的8个过程,使学生建立初步印象。再通过控制高级智能助产模拟人,使其完成一次枕左前位的分娩,让学生现场直观感受分娩机制的各个阶段。在分娩过程中,可以通过电脑控制高级智能助产模拟人,使分娩暂停、继续,有助于学生分阶段掌握分娩机制。接着教师利用骨盆模型和胎儿模型模拟并再次讲解分娩机制的过程,强化细节,并组织学生利用骨盆模型和胎儿模型进行分娩机制的模拟练习,完成知识内化,达到巩固提升的效果。最后,通过App进行在线答题测试,检测学习效果,查漏补缺。
课后拓展包括知识巩固和拓展提升两方面。首先是知识巩固,学生可以登录网络教学平台,找到分娩机制这一章节,针对自身掌握情况,对知识进行个性化复习。另外,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分娩模型讲解并演示枕左前位分娩机制的完整步骤,并拍摄成视频,上传教师邮箱。其次是拓展提升,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多种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1)理论考核。通过超星泛雅学习平台和护理在线学习平台完成线上理论测试,课中进行过程性考核,课后进行总结性考核,满分均为100分。(2)技能考核。通过学生上传的利用骨盆及胎儿模型讲解并演示枕左前位分娩机制的视频评价学生分娩机制的掌握程度。
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分娩机制教学高效达成了教学目标,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测验成绩显著提高,95%的学生所拍摄的视频能够正确讲解并演示枕左前位分娩机制,学生对课堂的满意率达98.1%。
分娩机制包括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外旋转、胎儿娩出8个过程。由于分娩机制的掌握是助产士协助正常分娩和处理异常分娩的基础,且分娩机制整个过程较抽象,教师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对助产专业来说,分娩机制的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分娩机制教学中,先通过三维动画帮助学生建立初步印象,然后借助智能模拟人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再通过骨盆和胎儿模型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印象,最后通过App测试了解学生学习效果,查漏补缺。其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使分娩机制这一抽象内容形象化、复杂过程简单化,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丰富了教学资源,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由教师制订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分工合作,主动搜集资料,通过不断发掘和探索知识,并完成任务,从中掌握教学内容。本次课通过识别骨盆、识别胎头、识别胎方位、模拟分娩机制4个任务的设置,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小组成员为完成任务,分工合作,主动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分娩机制教学采用理论授课模式,学生无法动手实践,只能通过图片、视频进行联想。而本次课通过骨盆模型和胎儿模型进行分娩过程的模拟,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做边学,教学做一体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信息化教学资源不足及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缺点,下一步研究中将尽快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丰富教学资源;同时建立对学生的监督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