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泉英,曾煦欣,翁闪凡,岳 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口腔医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实验室中各种危险因素对实验人员造成危害、对环境污染和对公众伤害的综合措施[1]。医学实验室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场所,进行医学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主场地。医学实验室的工作内容广泛,具有多学科交叉等特点,由于操作不当、防护不足等原因,容易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近年来,国内外已经有近4 000个实验室发生过各类生物安全事件,国内也发生过一些严重的生物安全事件,如1999年北京某实验室发生的实验人员被携带病毒的实验动物抓(咬)伤导致感染而诱发流行性出血;2011年东北某大学多名师生被实验动物感染了布鲁氏菌病[2]。因此,加强对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自2004年开始,我国先后发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两大标准和一大条例,标志着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对实现实验生物安全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3]。根据我校医学实验室的现状和特点,结合校园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对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以加强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化管理。
由于医学专业涉及的学科较多,故在实验室安全问题上不仅要注重常规的安全问题,更要立足于医学专业学科特点来综合性地制定实验室安全的具体规章制度。根据实验室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医学实验室规章制度,制定并严格执行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对实验人员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培训,树立生物安全意识、规范实验操作、增强应急能力。在教育培训的手段上应多样化,避免单一说教。在各个实验室内,应清晰地展示规范的实验操作流程。
医学实验室涉及领域广泛,有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及临床相关学科的研究活动[4]。因此,病原生物、化学药品、物理因素等是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主要危害来源。目前,针对医学实验室潜在的生物危害及规范化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有危害的培养物,如传染性极强的血清、血液制剂等,应先分类按相应方式消毒灭菌,再分类处置。对接触此类潜在生物危害样本的实验人员,首先必须了解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个人应该尽量做好相关防护工作,以免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相关感染或泄漏,从而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
医学院应高度重视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由于饲养的动物可以将身上的病原体通过皮毛、呼吸、尿、粪等途径排出体外,污染实验室环境,因此各科研实验室严禁私自饲养动物。所有动物相关的操作实验都必须在规定的临时动物房进行。严格执行动物房的相关规定,以避免实验室人员因防护或操作不当,接触污染物而被感染。严禁使用无证的实验动物用于教学或科研,以最大程度减少实验动物被感染、病原体繁殖危险,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传播。制定实验动物的采购、实验动物尸体及组织无害化处理等多个环节的生物安全管理规定,切实保证各环节的督促检查。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开设了学生学术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造成实验动物在普通实验室饲养的时间延长,为生物安全管理留下了重大隐患[5]。实验室的准入制度为解除这一隐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病原微生物可以在空气中以气溶胶的方式扩散,实验室工作人员容易吸入污染的空气而发病。因此,医学院设置了专门的实验室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及研究。所有相关的研究都必须在病原生物实验室里进行,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实验。
医学实验室,特别是药学专业相关实验室所用的试剂大多属于化学危险品,有毒、易燃、易爆。在实验过程中,如不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将导致危险事故的发生,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有可能危及个人的生命健康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化学试剂的收集和管理主要有:腐蚀性试剂、有毒试剂、易燃易爆试剂。各类试剂应分类放置在生物安全柜,同时应避免将互相发生反应的试剂放一起。目前,医学院日常已加强实验室“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例如,每间实验室内实验结束后将剩余的废酸、废碱或者混合液等收集起来,以消除废弃化学试剂中的过酸及过碱对管道或土壤的腐蚀和污染;对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酸等,也应分类收集、集中回收,定期由学校安排回收清理。
按相关部门的管理要求,所有医疗废弃物的处置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置规定》完成。大量的实验废物废渣(如临床检验制剂、血液标本)、大量一次性塑料制品、玻璃器皿,必须做好分类收集,集中运送至附属口腔医院做医疗废物处理。禁止对任何污染利器做私自处理。
医学实验中经常会使用到高压灭菌锅、恒温水浴箱、离心机、高温烘箱等设备,在使用这些设备的时候,保障使用安全和电气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人员或学生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切断电源,消除火源,关闭门窗。在基础医学实验室中,经常会对细胞或核酸进行分析,可能会携带未知的感染因子,检测这些物质的设备也可能存在同样的生物安全问题。比如:流式细胞仪、PCR仪、凝胶成像仪等。所有操作这些相关设备的工作人员或学生都必须了解其中的危险性,必须进行统一的设备安全操作培训。
随着校园建设及专业的发展,医学院校实验室面积在不断调整的同时,对实验室进行了明确的区域划分,但在布局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如:(1)实验室通风不足,不利于室内空气流通。(2)实验仪器、设备较多,实验室使用人员数量增多,面积相对紧张,不利于实验人员对其进行使用和管理。(3)实验室电线老化,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产生。
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问题直接关系到实验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周围环境的安全,其生物安全规范化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不断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加强教师生物安全管理意识,规范各类潜在危害的管理,才能保障教学科学研究顺利进行,减少甚至杜绝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