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视域下高职医学生医德培养的实践探索

2021-03-06 14:31王建新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医教协同医教医德

王建新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结合当前高职医学院校医德培养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医教协同”模式破解医德培养面临的困境,提高医德培养的实效性。

1 医德培养困境与路径选择

1.1 当前医德培养的困境

当前医德培养实效性不高主要表现在:医德教育的内容单一、方法手段落后、师资薄弱、意识淡漠[1];学生角色被动化(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医德实践形式化[2];思政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未有效融合、医学专业课思政功能弱化[3];“医教协同”贯通教育未有效衔接;医德培养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忽视了对学生医德实践能力的考核,且未形成连续性过程评价。

1.2 提升医德培养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当前医德培养的困境揭示了“三全育人”问题:师资薄弱、意识淡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是“全员”育人问题;忽视实践教学、没有连续性评价等是“全程”育人问题;内容单一、方法手段落后、医学专业课思政功能弱化等是“全方位”育人问题。因此,只有有的放矢地解决“三全育人”问题,才能真正让医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将“医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渐渐成为一种自律,否则,任何局部性、片段性的教学改革措施都只能起到微观改善的作用。探索“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以提升医德教育实效性,可能会是较好的路径选择。

2 “医教协同”模式的建构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医德培养必须在“医教协同”视域下,同时做好校内+校外贯通教育、理论+实践结合培养、入校至临床实习全过程考核评价。“医教协同”医德培养模式的建构,首先必须改变医德培养教学理念,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的作用;其次,应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体现学生在医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具体通过更新医德培养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开展校园医德实践、临床医德实践和社会医德实践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医德培养实效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医德修养,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才兼备的健康卫士。

3 “医教协同”模式的实践探索

为提高医德培养实效性,江西省内某高职学院通过做好“医与教协同、教为医护航”,对“医教协同”医德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

3.1 “医教协同”医德培养模式中的学校教育

3.1.1 校园医德培养 高校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日常课堂教学活动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主阵地,必须旗帜鲜明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坚定不移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医德理论教学应注重正面理论灌输和专业课渗透[4]。

要想取得较好的医德理论教学效果,前提是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关键是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医学专业课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理论素养与教学科研水平,才能提高医德培养的实效性。江西省内某高职学院通过开展“课程思政”系列培训会增强医学专业基础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通过常规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教学设计竞赛、集体研讨、教学质量评价等多种方式提高医学专业基础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改革医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整体设计,结合专业目标和课程目标修改课程标准,确立课程思政主题,根据章节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制定思政话题,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编写课程思政案例,制作课程思政课件、微视频,把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培养融为一体,借助网络课程资源,实现线上与线下育人相结合,解决专业知识传授与道德品行培育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要求将学生作为医德培养主体,发挥其在医德教育中的积极主动性,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因地制宜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医德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各类校园医德实践活动。江西省内某高职学院通过开展“红色经典诵读”、参观校史馆、医学名人园与生命科学馆、“缅怀大体、感恩生命”献花仪式、中医药文化艺术节、医学生宣誓仪式、实验动物默哀仪式、护士授帽仪式等医德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取得了较好效果。

充分利用身边道德楷模、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激励学生。通过“明德讲堂”让优秀教师、医务人员、杰出校友走进讲堂,讲述爱岗敬业奉献故事;通过开展优秀教师表彰大会、“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树立和宣传优秀教师典型;通过让学生与身边道德模范近距离接触,耳濡目染他们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向模范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1.2 社会医德实践教学 积极组织社会医德实践教学,让学生作为服务主体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如家庭医疗保健、义诊、健康咨询、医疗科普以及卫生政策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从而加快培养学生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以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江西省内某高职学院在学院官微发起志愿活动倡议书当天,就有超过2 000名师生自发在线递交申请书,并陆续参加当地社区志愿者活动,部分师生因表现出色受到表彰,有的在志愿者活动中深受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影响而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3.2 “医教协同”医德培养模式中的医院教育

3.2.1 临床医德实践教学(1)岗前医德教育。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学校和医院都会对其进行岗前医德教育,宣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实习生守则及职责、院规院纪等,让学生认识到医德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应遵守职业道德,做德才兼备的健康卫士。(2)案例分析。临床带教教师结合医疗纠纷、突发事件和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特别是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实现医德价值观引导。对学生医德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引导的时候,重点让他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医德观,尊重病患、敬畏生命。

3.2.2 日常医德规范培养(1)医德医风专题学习。医德医风专题学习的重点是正反面典型素材。正面典型素材起启示、激励作用,如医德高尚、勤勉尽责的医务人员,或是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等模范事迹;反面典型素材主要是医务人员在行医过程中违法乱纪、工作敷衍塞责、态度恶劣等,或实习生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从管理,受学校处分或实习医院劝退的。医德医风专题学习通过深刻剖析,对学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警示与防范作用,有助于其尽早形成良好的医德规范行为习惯。(2)日常医德实践活动。通过实习,学生对临床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有明显提升,对社会的了解、对患者和家属的理解比之前要增加很多。医院在此阶段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如健康咨询、医疗科普等,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强化其社会责任感。(3)日常医德行为管理。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是其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病患、了解医院、了解岗位的初期,是其医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实习医院应高度重视并全力以赴强化这一时期的医德教育,切实抓好学生日常医德行为的管理。学校辅导员或班主任、教学实训处管理干部应保持与实习医院的密切联系,经常深入实习医院检查实习工作、了解实习生思想动态和医德规范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3 “医教协同”医德培养模式的考核评价

以往对思政教育的考核评价诟病较多的是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书面终结性考核轻过程形成性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医德培养的连续性评价,不利于学生良好医德品行的养成。“医教协同”医德培养模式的考核评价做出了改革与探索,现介绍如下。

3.3.1 突出考核的育人功能 在对学生进行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考核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医德理论知识、医德实践能力进行考核,重点突出考核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日常技能操作的考核中,除了考查学生操作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还要考查操作过程中是否注重人文关怀;对医学生实习期间的教育管理,除了正面引导教育,还应该用医德规范进行监督考评。

3.3.2 重视过程形成性评价 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日常参与感,及时激励学生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医德行为习惯,必须重视对学生行为进行适时评价,将成绩记入过程性考核。学校或实习医院通过持续观察学生日常学习、工作、劳动、生活表现,重点考察学生思想情况、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是否遵章守纪、服从管理,是否尊重师长、团结同学,是否尊重病患、友善沟通,是否认真学习、吃苦耐劳,是否积极向善、热心公益,是否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等,综合以上表现及时对学生医德培养成效做出形成性评价。

3.3.3 多元评价方式相结合 医德培养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对学生品德养成的效果做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学校医德教育评价应体现为线上与线下、课堂内与外、生评与师评、专业知识技能考核与医德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同时,实习医院医德培养评价应体现在患者评与医院评、带教教师评与同事评、医院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只有“医教协同”对学生做出全方位考核评价,才有利于促成其良好医德早日形成。

猜你喜欢
医教协同医教医德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医教协同背景下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成长体系研究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医教协同视域下学生联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析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论医德考评中的自律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