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研究与探索
——以新疆高校为例

2021-03-06 13:45杜孝敬田文强李亚杰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体育

杜孝敬 田文强 李亚杰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在高考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背景下,国内大部分高中的体育课程时间被应试科目占用,并且近年来有些高等院校只求扩招学生人数,而降低学生身体素质的考核标准,再加上步入大学后自主锻炼意识薄弱,导致本就较差的身体素质达不到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所需的水平和要求。据统计,大学生体质已呈现20多年的连续下降,大学生的整体成绩还不如中学生。长期的久坐不动、久卧不动、不注重身体健康状况导致生病率极高,这是现阶段大学生身体不容乐观的罪魁祸首。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开展高校教育有着必然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我们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高校教育工作指明方向。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当代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进行各种体育锻炼,进而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为书写人生华章和实现中国梦做好铺垫。由此可知,我们应高度重视如何开展深化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工作,这将关系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关系到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所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1、高校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加强体育锻炼是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需要,是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丰富校园文化的需要,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质状况更是其学习、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必要保障,因此,提高大学生体质应作为高校教学必须长期贯彻的重要教学目标。只有了解大学生锻炼动机,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更具有针对性地需要传导,使大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以进一步形成调节自身身心状态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因此,我国非常重视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鼓励支持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锻炼,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1、有助于培养坚韧的意志品格,形成良好的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过程中磨砺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过程中表现起来的。学生只有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多样、身体运动能力的强弱、运动中发生的意外等)和主观困难(如,疲劳、紧张、失意、怯懦等),从自身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等方面进行磨炼,不断增强意志品格,为今后工作和生活中遇见挫折能够迎刃而解做好铺垫,已达到面对困难能随心应接,大胆接收困难的挑战。

1.2、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障碍和疾患

情绪状态是检验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最重要指标,积极的情绪状态会使人精神焕发,提高做事效率,而不良情绪是导致人身心疲惫、无精打采,影响身心健康,造成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大学生受到来自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扰和压力、同学朋友之间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就业的压力以及对未来前程的担忧等方面的压力,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狂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反应,久而久之出现心理疾病。据统计,大学生因各种心理疾病而延长学制、休学或退学的人数已占其50%左右,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这些不良情绪得到改善,从中可以获得心理状态调节,产生积极的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增加自信心,摆脱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学生内心压力。

1.3、有助于学会互帮互助,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当前大多数学生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这就造成高校大学生拥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善与人合作,团队意识淡薄。然而高校大学生通常接触的体育锻炼,如,篮球、足球等,这类体育活动均为集体运动,在运动中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进而形成互补,使学生在集体中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认识到每一个小单位在大组织中的重要性,培养出团队意识更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当中如鱼得水、取得成功。

1.4、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新时代社会的快速节奏生活使人们越来越趋向自我封闭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具有竞技性和群体性,是人与人产生交往和联系的纽带,人们在运动中通过肢体语言传递信息,在运动结束后对其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可迅速找到朋友甚至知音,找到对生活感兴趣的事。对于性格孤僻古怪的人来说,体育锻炼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改善和协调人际关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的成因

2.1、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1985年至今,国家的相关部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展开了较为细致的调查与研究,结合最新研究结果来看,当代的大学生体质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体育锻炼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五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育”,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靠什么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体育锻炼之美体现在它能使人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心胸开阔、充满活力等。下文通过对新疆农业大学的学生调研,大体可以总结出体育锻炼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认知的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不正确,学生虽时刻关注自己健康水平,但对于提升健康水平的体育锻炼重视程度却不高,体育活动参与度不高,高校大学生认为进行体育锻炼是一种负担,从内心开始进行抵触;体育锻炼技巧薄弱,相关体育救助知识水平低,不做充分热身准备,进行对抗运动和技巧运动时容易造成机体损伤而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体育锻炼水平差异较大,难以找到锻炼同伴;体育教学课后对学生锻炼时间无明确要求,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时间碎片化,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据调查得知,目前近30%的学生认为“大学体育”课程成为学生最头疼的课程之一,其原因一是体育运动类课程明显开设不足,甚至需要抢课现象,学生选不到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导致不得不参加自己不喜欢的课程;二是体育考试难度较大、挂科补考机制不健全;三是期末考试内容普遍是最基础的体育锻炼项目,如,2000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等,不能够充分表现学生在某些体育方面的特长,使得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不大等。因此,认知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体质健康的关注,最终因忽视锻炼而造成体质下降。

(2)社团组织有关体育锻炼活动的问题。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缺失,组织体育活动形式单一,组织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不大,宣传力度不强,学生参与度不高;社团干部能力缺乏,威信不高,号召力不强,造成活动混乱无序;部分指导老师为非专业体育教师担任,多数为由团委老师担任且积极性不高,导致体育活动不够专业化,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收获不大;活动经费不足,没有固定来源,学校划拨和商业赞助获取困难,不能满足组织活动的需要,学生获得较好的名次而奖励价值较小,活动本身的娱乐性少,使得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活动场地和相关器材借用程序繁琐,限制活动开展。

(3)学校相关机构单位提供体育锻炼保障的问题。

体育馆开放时间安排不合理,场馆类型单一与学生兴趣相悖。学校将体育锻炼场地交付经营管理商,商业化导致校内体育锻炼消费迅速增高,加大学生生活负担;室外运动设施数量缺少,基础设施质量损耗且无人修缮,夜晚照明设施不完备,照明时间不充分,无法满足学生夜晚锻炼需求,挪用或占用体育设施情况日益严重。

2.2、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存在问题形成的成因

近年来,虽然中考和高考对体育成绩的要求有所提高,但学校和家庭并未改变对孩子在学习的安排,让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仍然投放在文化课上,没有充足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应对面临的体育考试,采取短时间突击锻炼考试项目方法,然而中小学生日常进行体育教学又被忽视。因此,学生在中学期间学习体育知识的机会较少,在家无法培养优良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而失去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进入大学后,解除因高考而被迫高强度学习的束缚,再加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学生更享受在宿舍玩手机、上网打游戏、躺寝室追剧等,对外界体育锻炼能强身健体的宣传力度了解较少,使得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出现问题。

3、高校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实践措施

3.1、加强体育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

体育教师对体育理论知识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提倡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潜移默化的给予学生帮助。在体育教学中提高理论知识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加强体育锻炼与饮食健康知识和正确生活作息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纠正对体育锻炼消极、懈怠、应付等不正确态度,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健身的原理和机械损伤应急处理的方法,尤其是学生运动前进行充分热身准备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纳入入学集中教育,做好学生的启蒙教育,可根据不同性别、不同人群推荐适合学生自身的锻炼方式,促进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鼓励学生接触更多群体体育项目,拓展自主锻炼内容和形式,从而进一步了解体育,感受体育魅力。

3.2、指导使用运动类APP,培养自主体育锻炼习惯

目前运动类APP技术已经成熟,体育教学与之相应结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弥补体育教学的局限性,课后在运动类APP上有效进行制定体育锻炼计划、监测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督促学生锻炼、网上互动等系列活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利用运动类APP的便捷性和经济性,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自行组织体育锻炼,逐步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进而达到高校大学生终生锻炼的要求。打造自己体育社交朋友圈,在APP上“晒”出自己的运动成绩,提高学生运动的成就感,并与全国各地体育爱好者交流心得,共同分享健身的乐趣和体育技能等信息,更好增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使锻炼不孤单。

3.3、加强社团组织管理体系,打造专业化团队组织

合并同种类社团增设特色社团,将学生社团组织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体系,由体育教学部统一指派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统筹指定长远计划,协调安排场地、器材设施和经费等问题。利用假期建立培训制度,发掘培养社团骨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完善体育赛事规则知识结构,学习多种技能,培养综合能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队伍,让学生实现自主独立承办院级、校级体育活动的能力,切实让学生得到全身心的锻炼和成长。各级团委督促社团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体制,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监督体育社团内部自身管理和经费使用情况。完善奖励激励制度,由教学办和校团委组织每学年开展一次体育类社团评比,对优秀指导老师和社团干部进行相应嘉奖,对不作为社团进行整改或裁撤;对社团成员进行学分加分、第二课堂成绩加分、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及奖学金评定等相关政策进行完善。

3.4、社团组织发挥牵头作用,丰富体育活动项目和形式

以社团组织为主体,进行体育锻炼相关的调查问卷活动,分析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开展满足学生兴趣、要求、意向的体育活动更具有吸引力。对以往开展体育活动和社会热门体育活动进行评议,保留传统特色项目,积极开展新兴体育项目和适应性强的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将体育课和社团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运动动机和运动需要,从而不断培养运动兴趣,进而养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积极组织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体育比赛,如,大学生足球联赛、民族团结篮球赛、趣味运动会、大学生文化活动运动会等,以满足不同的技术水平和不同人群的需要。社团组织应对学生课余时间、场地布置等条件进行研判,恢复或健全全校学生晨练制度,组织学生早操训练,积极开展周期长、效果好、参与高的体育活动。

3.5、增加体育经费投入,改善体育设施和锻炼环境

科学安排和合理利用体育运动场地资源,体育馆公共开放取缔商业化管理模式,降低学生体育锻炼的消费水平;延长开放时间,提高场馆利用率,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得到充分保证。利用校园边角空间,增设简易体育设施,打造体育活动文化园。拓宽经济来源渠道(如:获得体育商业赞助),由学校相关单位与运动品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增加体育经费收入,用于购买补齐运动器材、设立场地和器材维修保养制度、开展体育活动专项经费等。

3.6、加大体育文化宣传力度,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鼓励优秀体育教师举办体育学术理论讲座,组织优秀运动员进班级、进宿舍进行演讲、交流和联谊活动,举办体育征文竞赛及体育知识竞赛,也可以举办体育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定期在学校宣传板、电子屏幕等公告体育赛事赛程,组织学生观看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在学校报刊、官方网页、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公示学校近期取得体育成就,收纳学校比赛获得证书、奖牌等荣誉物品筹建学校体育文化馆,从而达到宣传体育文化,增强体育的吸引力,活跃体育生活,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氛围的目的。

4、结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大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中坚力量,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创造未来的根本保障,更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寄托,认真全面贯彻和落实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课外和校外体育活动中的需求,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己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为主导要求,切实以学促教、教学共长,进一步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深入研究和探索。尤其国内外疫情时期,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体育课管理,适当增加体育课课时,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抗病免疫能力。在大学体育课程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课程需求,注重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通过丰富多样的兴趣班,让学生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在学生业余活动或课外活动上,多开展趣味性体育项目比赛,以游戏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们对运动健身的兴趣,提高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增强自身的锻炼动机;各个高校也必须重视对体育的投入,建立建全体育设施,保障大学生体育活动开展顺畅,无阻挡。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大学生体育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