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耀辉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 贵州 贵阳 551499)
对于当代学生来讲,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尤为重要。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有很多阐述,上个世纪心理健康大会中明确指出了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情感以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而心理学家则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初学的心理状态,人们在面临各种遭遇以及问题时能够做出良好的反应,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效发挥其身心发展潜力,能够充当在人生道路上发展进程的一种积极体验,标志着人们的生命活力。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心理状态,是个人能够跟随社会环境以及内部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变化还能够有效将心态心理保持在一个正常波动的范围内的一种状态。总而言之,拥有一个良好、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作为社会进步发展的重点参与者学生群体来讲,在目前不断提升的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标准下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压力影响,比如,家庭情况、学业压力、情感压力、社会压力等,严重影响着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力的不断加剧以及市场机制的不断变化,无形之中为学生带来了诸多的影响,造成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强迫症、忧郁症、人际关系敏感、沉迷网络游戏等等。据相关研究报告统计,现阶段我国的学生群体中大约有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疾病问题,但是这其中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疾病都是隐性的,更多的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异常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产生着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综合的分析与总结学生的产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当前教师需要重视的教学任务,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学生现存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成为新时期背景下教育实施的重要内容。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轻身健体、丰富学生日常文化生活的教学效果,不断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一方面,学生长时间的进行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他们的呼吸系统、肌肉耐力以及心脑血管等多方面的身体功能不断促进学生身体免疫力的增强。在体育运动环节中能够很好地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协调与调整姿态,有效确保动作的连贯性与准确性;另一方面,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有效改善自身的不良心理反应。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能够让学生身心放松、消除疲劳。体育锻炼中,参与者能够及时的对外界做出准确的感知,在思维运行、身心感知以及观察能力等方面有着较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同时可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将长期压抑自己内心深处的不良情绪有效的宣泄出来,对维护学生的最基本心理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还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运动优势进行运动项目训练内容的自主选择,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训练与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自信心与成就感,不断强化学生对生活由衷的产生充实感与满足感,进而为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饱满的健康心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只有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才能够有效保证心理健康。
通过参与体育锻炼,能够不断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交往,增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交往与联系,一定程度上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与改善。一方面,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结交更多的朋友,有效促进学生与陌生人进行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让学生在平等、和谐、亲密的良好关系中充分展示自我,冲破长久以来的隔阂与孤独感,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体育锻炼不热衷、不喜欢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就不如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从中可以看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与他人的良好沟通、交流互动,使得学生个人与集体能够在社会交往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最大限度的消除个人的不良情绪、精神压力与孤独感,充分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体育锻炼是一种长久的坚持运动,需要参与者进行长期时间的坚持与参与,无论是增强身体素养,还是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漫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在一次次的坚持与突破中不断获取的能力建设过程。因此,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会在有效时间内促进学生的自身意志力与坚定信念的提升,更加有助于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与此同时,体育锻炼还能够不断提升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与心理承受能力,有效缓解学业压力,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活动中,很多运动项目都是采用集体竞赛的形式进行学习与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的团结合作潜力,让学生能够在集体的竞赛运动中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努力,相互协调与合作,有效激发学生的力争上游、奋力拼搏精神。同时,学生参与这种竞赛类的体育运动项目,还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形成自觉地个人责任感,有效增强自身的民族精神、爱国之情等义务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比如,在篮球赛、足球赛中,利用评比等方式进行比赛训练,让学生意到个人的努力能够有效影响团体队伍的集体荣誉感,能够更好的让学生自觉地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效促进学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的养成。另外,在体育锻炼中,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还能够获得精神与物质上的满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增强学生对生活的希望;对于为能够取得胜利的团队与个人,能够通过这种集体训练深刻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增强学生的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心理素质。总之,通过参与竞争性的体育锻炼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兴趣,有效保证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与团结合作精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同感与价值观,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状态养成。
有效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形成健康心态、坚强意志力以及智力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最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在进行体育锻炼实践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锻炼方式,不断优化课程设计,训练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种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动作,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与动作,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大脑皮层刺激,增强学生的大脑技能发展,进而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意识性的训练,有效促进学生智力的增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参与体育锻炼,还能够充分的引导学生集中于体育锻炼本身,有效减少外界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同时,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将更多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锻炼实践中,促进学生综合肢体的协调统一与灵活性,对学生保持平稳的情绪、乐观的心态以及集中的专注力等多方面都产生着尤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研究,需要有效明确与其相关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处在“亚健康”状态的重视程度,有效在体育锻炼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整合与理清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与教育作用,在体育锻炼中适当介入正确的引导与干预,有效强化体育课堂的引导效果,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