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岩, 李进宏
(1.武汉理工大学 纪委监察处,武汉 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0)
我们党是用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加强纪律建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创造性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随着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显,历史地、辩证地、系统地分析研究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过程演进、内在逻辑和现实启示,具有特殊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纪律建设始终是伴随党的事业从幼小到强盛、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重要法宝,成为党的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溯党的纪律建设百年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初创探索、曲折推进、恢复重建以及巩固深化四个阶段。同时,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纪律建设的重点工作和内容也随之调整。
1.初创时期:坚持纪律建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作为具有党章性质的纲领性文件,在简短的15条规定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党的纪律方面的内容就达10条。实际上,在建党之前,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们就意识到纪律的重要性。蔡和森给毛泽东写信中表示:“以后的中国共产党须向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学习,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必如此才能养成少数极觉悟极有组织的分子,适应战争时代及担负偌大的改造事业。”[1]在随后召开的“二大”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党章,其中第四章设专章对“纪律”作出明确规定。应该说,党的“二大”是纪律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发端和起源,为党的纪律建设发展和巩固打下了根基。
2.大革命时期: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
随着国共合作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加快了纪律建设步伐。中共五大选举产生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的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并在党章修正案中首次增设“监察委员会”章节,将纪律检查机关的职能明确写入党纲,成为党的纪律建设事业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时期,党的纪律建设还开创了多个“第一”的历史性事件。例如1925年初,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地方纪律检查机构的正式诞生;1925年10月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首次提出“增加中央特派巡行的指导员”,成为党内巡视制度的萌芽;1926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成为第一个党内反腐文件;中共五大通过的《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第一次提出“政治纪律”的概念。
3.土地革命时期:形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的条件下,主动整治党风,大力惩腐肃贪,书写了纪律建设的红色篇章。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在领导开展“三湾改编”的同时,狠抓部队纪律建设,提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要求,在后来的土地革命和战斗实践中逐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一纪律和规矩体系的形成,对于人民军队建设乃至党的政权巩固壮大都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4.全面抗战时期:开展延安整风运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持续端正党风,严肃党纪。为了纠正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毛泽东在延安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通过党内整风,党员党性觉悟和纪律意识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空前巩固。党的七大召开后不久,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窑洞中关于“民主”和“监督”的对话,更是作为“历史周期律”的破解之道一次次得到历史的检验。
5.解放战争时期:明确“六条重要规定”
在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巨大胜利面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但没有骄傲自满,反而保持更加清醒的认识,发出了“防止四种情绪”的警示,提出了“两个务必”的作风要求,并作出了包括“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等六条重要规定,作为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铁律和“金箍”。
1.过渡时期:正式成立各级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组织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国外敌对势力的封锁打压以及国内百废待兴的复杂局面,加强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建设,防止和克服党内的消极腐化现象和不良倾向,成为党执政后的一项紧迫任务。1949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成立了由朱德等11人组成的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时设立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与此同时,政务院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还陆续建立了人民监察委员会,行使行政监察职能。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监察制度的新实践
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需要,1955年3月,经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审议,决定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代替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1956年9月,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专设“党的监察机关”,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产生的程序、主要任务等。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作出了关于中央监察委员会可以派出监察组常驻国务院各部门等有关决议,这是我们党最早派出纪检监察机构的制度性安排,从此正式开始了派驻监督的新探索。
3.“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纪律惨遭破坏
1966年8月起,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和国家以及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瘫痪,党的纪律废弛,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1969年4月,撤销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同时党的九大、十大通过的党章均取消了关于党的纪律和监察机关的相关条款。自此,党的纪律建设和党内监督失去了正常开展的法规依据和条件,成为党的建设历史上一次惨痛的教训。
1.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与恢复重建
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通过的党章重新恢复了设置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条款。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从此开启了党的纪律建设新征程。随后,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不仅继承延续了历次党章“好的内容”,更纠正清除了错误思想,为新时期党的纪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时期:“从严治党”首次载入党章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们党构建了以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和纠正不正之风为重点的反腐败工作格局,创立新的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反腐败斗争从侧重遏制转向标本兼治的轨道。改革开放之后,“从严治党”的概念逐渐诞生。十三大会议上,“从严治党”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党的工作报告之中。接着,十四大党章重申“坚持从严治党”,这是在党的纪律建设史上首次将“从严治党”明确写入党章。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进入21世纪,为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党中央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工作方针,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推进党的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2007年9月,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式成立,全面负责预防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等工作,为广泛开展的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组织基础。
1.以作风建设开局:八项规定改变中国
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不久,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而掀起了一场深刻的作风之变。2017年10月27日,十九大刚刚闭幕后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出台,持续传递着“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强烈信号,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严字当头,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的坚定决心,开创了从严管党治党的新局面。
2.保持高压态势:“打虎”“拍蝇”“猎狐”重拳出击
党中央持续加大惩贪治腐工作力度,坚持零容忍、全覆盖、重遏制、强高压,“打虎”不手软,“拍蝇”不停歇,“猎狐”不止步,既严肃查处了周永康、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一大批影响极深的“大老虎”,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时强化反腐败追逃追赃工作。多年来,通过反腐“组合拳”的推出,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
3.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深化“三转”
十八大之后,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扣党章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的职责,以“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作为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通过科学调整内设机构,清理退出议事协调机构,加大执纪审查力度,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自我监管和约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4.强化党内监督:实现巡视全覆盖
党中央把巡视作为加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提出“在一届任期内实现中央巡视全覆盖”。2017年7月,重新修订完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明确一届任期内巡视全覆盖任务,同时探索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接着,“巡视全覆盖”明确写入十九大党章,对巡视工作作出新要求。
5.完善监督体系: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是新时代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大战略举措。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重要节点,全面开启了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的序幕。2014年6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包括落实“两个责任”等多项改革任务。同时不断加强监察体制改革,从试点探索到全国推开,从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到省市县逐级改革到位,构建起了“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党的纪律建设百年历史中探寻其内在逻辑规律,既是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的理论源泉,更是汲取奋斗智慧和力量的实践根基,对于新时代从严管党治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实事求是:立足党情国情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中,纪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尽管继承延续了前期经验做法,也吸收借鉴了别国的有益成果,但始终立足我党我国的实情实际,结合自身发展任务和现实需要,不断在传承中发扬,在探索中创新。建党初期,由于力量薄弱、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党的一大纲领以及党的二大至六大通过的党章,借鉴甚至直接“拿来”苏共党章的许多内容,但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问题,主要是由中国同志认识的,不是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认识的,共产国际的同志就不了解或者不完全了解中国情况”[2]。“文化大革命”之后,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始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当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时,邓小平同志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并开门见山指出:“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3]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我们的政治立场,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品质,始终是领导干部党性纯不纯、强不强的一个重要体现。”[4]事实表明,我们党什么时候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其制定的方针政策路线就符合客观规律,党和国家事业就繁荣发展,反之,什么时候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脱离党情社情,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损失挫折。
2.与时俱进:实践中发展完善
与时俱进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和体现。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融入各项事业当中,并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5]党的纪律建设亦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牢牢把握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被迫从城市转入农村,“在当时,抓军纪就是抓党纪,因为老百姓就是从我们的部队形象来看我们的党的形象的”[6],这既是在危急存亡时刻凝聚军心的客观需要,更是抓纪律建设以争取民心的现实之举。改革开放时期,纪律建设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是要恢复重构党内政治生活,另一方面更加突出的任务就是要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违法犯罪行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的形势任务,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以新举措推动新发展,管党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
1.纪律严明:执行纪律没有例外
党的纪律是党的生命,执行纪律必须一视同仁,强化纪律的刚性约束至关重要。毛泽东同志曾言简意赅地讲到:“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7]。邓小平同志也曾深刻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8]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中央八项规定”,从强调“贪污和浪费就是极大的犯罪”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反腐大案“刘青山张子善案”到“打虎拍蝇猎狐”重拳出击,从首个正式成文的纪律处分条例到数次修订完善并将党的纪律系统归纳为“六大纪律”,虽时空变幻,但精神内涵一脉相承。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铁腕反腐,查处了一大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基层“小官巨贪”案件,特别是严肃查处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以及执纪执法部门内部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违纪违法案件,更是彰显了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的坚定意志。
2.以上率下:带头立标杆作表率
党的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始终是管党治党的“关键少数”,也是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指战员的“跟我上”,与国民党军官的“给我上”,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回顾党的历史,在革命斗争的岁月里,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下,在救灾抢险的战场上,在脱贫攻坚的一线中,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大考前,在党和国家需要的任何时候,一定有诸如董存瑞、黄继光、焦裕禄、孔繁森等为先进代表的共产党人始终挺身在前,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带领广大群众汇聚成上下同心、攻坚克难的磅礴伟力,为党的事业持续发展壮大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制定出台,正是党中央坚持严字当头、刀刃向内的重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给全党树立了以上率下的先进典范,向全国传递了从严治党的信心和力量。
1.标本兼治: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
惩治和预防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在纪律建设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围绕这两大主题,一方面加大惩治力度,严厉查处党员干部队伍中的腐败分子,另一方面在注重预防上采取措施,把廉政风险和腐败问题减少到最低程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纪委切实履行“保护、惩处、监督、教育”四项职能,探索出了一条反腐倡廉教育和制度建设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十四大后,我们党积极探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效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模式,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反腐方针。十六大后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相继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和规划。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坚持惩治和预防相结合,治标与治本同推进,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2.惩前毖后:坚持严管厚爱结合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贯方针。早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问题而提出这两条宗旨和方针,从而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随后,党的七大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作为纪律建设方针写入党章。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把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不仅强调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还对四个方面的具体工作提出明确要求。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再次重申了这一方针并一直沿用至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以贯之地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在制定出台的党内重要法规制度中,都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作为工作原则予以明确,并把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吸收融合进来,将严管厚爱体现在日常监督管理的各项工作中。
1.坚持党的领导:突出强调政治建设
“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9]。突出强调政治建设,其根本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百年来,党的建设的形势和任务、内涵和外延、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是纪检监察工作矢志不移的主旋律。建党至今,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领导,把政治标准、政治原则、政治要求贯穿于纪律建设各方面。早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政治原则。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在深刻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政治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励精图治的艰辛奋斗史,一部党的纪律建设史就是一部巩固党执政根基的宏大政治史。
2.以人民为中心: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始,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根本宗旨,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长期与人民群众的患难与共中,毛泽东同志总结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并以此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以继承发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划战略、制定政策、部署工作都充分体现人民情怀和为民立场。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将反腐利剑直指基层“微腐败”,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了一批又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正风反腐的实际成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历史映照现实,历史启迪未来。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就是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不忘初心使命,矢志砥砺前行,持续深入推进党的纪律建设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定力和永远在路上的执着,继续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深入推进,压倒性态势进一步巩固发展,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性成就举世瞩目,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没有彻底改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战略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影响党长期执政的消极因素依然存在。为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续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章和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要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做到态度不能变、决心不能减、尺度不能松。”[10]这既为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发展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持续净化政治生态,坚决纠治不正之风,持之以恒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纵观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写照,更是党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强力印证。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党肩负着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困难挑战,有没有强烈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净化精神,能不能坚定地同一切弱化先进性和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成为决定我们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生机活力,必须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10]这不仅对我们党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性作出了指示,还对我们党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给出了答案。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自觉筑牢思想防线,不断锤炼党性修养,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作风、过硬的本领和突出的实绩践行初心使命。
十九大报告提出:“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11]把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放在突出位置,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管党治党中担负着特殊使命和重大责任的纪检监察组织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既履行好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又发挥好示范带头引领作用,积极协助推动各级党组织把纪律要求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在纪律教育时把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宣贯,在日常监督中把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作为重中之重予以突出,在执纪审查中将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行为作为重要事项盯住不放,在追责问责中将履行政治责任缺失和违背组织原则的情形作为核心问题深挖查透,做到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确保纪律的刚性约束。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12]。十八大以来正风肃纪反腐的实践充分证明,一体推进“三不”是适用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思路和有效方法,符合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要求实际,应该并将必须长期贯彻执行。一体推进“三不”,首先要强化系统性和协同性设计。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三者的内在逻辑,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把惩治、预防和教育统筹起来谋划,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融合起来落实,将“三不”的工作理念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在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的基础上,进一步扎紧不能腐的制度笼子,着力构筑不想腐的思想堤坝,做到同步推进、同向发力。一体推进“三不”,其根本是构建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要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纪检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健全统一决策、一体运行的执纪执法工作机制,同时在健全完善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以及不想腐的保障机制上狠下功夫,切实将体制机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一体推进“三不”,还要拓展创新贯通融合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必须着眼于在巩固治标成效、夯实治本基础的条件上,深化实施标本兼治,通过日常监督、巡视巡察、制度建设、信息公开、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等措施和手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是落实“两个责任”,而落实“两个责任”的灵魂在于贯通协同。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必须准确把握“两个责任”的科学内涵和辩证关系,对照责任清单逐项落实,坚定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协同,不断巩固发展管党治党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做到既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既各司其职又密切协作,合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各级党组织要树起标杆,做好表率,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将从严治党与国家治理通盘谋划,将经济社会发展与党风廉政建设统筹考虑,将深化改革与防治腐败同步推进,真正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方方面面,以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和思路正风肃纪反腐,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忠实履行协助职责和监督责任,围绕党和国家建设大局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和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劲头做实监督,精准执纪,严肃问责,用实际行动保障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
践行“四种形态”应当坚决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在“运用”上做文章,在“深化”上下功夫,做到宽严相济、精准科学,既“惩治极少数”,又“管住大多数”。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前提是理解把握到位。要深刻认识“四种形态”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政策策略的重要意义,始终把“四种形态”看成环环相扣、严密完整的逻辑体系,将规矩、纪律和法律联通起来,将监督和执纪问责有机结合,将“不敢”“不能”“不想”打通使用,不断增强管党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和实效性。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重点是思想教育到位。要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警示教育植入每一种形态之中,在日常监督中用好批评谈话,在执纪审查中讲明政策纪律,在惩治犯罪中体现感化挽救,真正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关键是贯彻执行到位。要准确划定执纪形态,对症下药,分类施治,既贯彻挺纪在前要求,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又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精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全力谱写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