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萍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高职五年制,是初中毕业生上大学的最快途径,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五年制学生正处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出现多种心理问题。班级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载体[1]。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五年制学生管理中有针对性地应用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个人和班级共同发展。
高职五年制学生入校时年龄一般在14~16岁,年龄相对偏小,因此高职五年制学生管理难度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五年制学生普遍自信心不强,由于中考发挥失利等原因,学生没能考入理想高中而进入职业院校,这让他们很有挫败感。部分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走进校园,上进心不强,求知欲低,得过且过[2]。再加上本身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学习效能感低,考试成绩不理想,导致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学习生活没有目标和规划。
五年制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方面的表现不太突出,得到来自老师的肯定和认可较少,甚至时常会受到批评,导致其内心敏感且脆弱。进入高职院校后,社会大环境对职业教育的固有偏见,使得“我不行”的心理暗示长期定格于学生心中,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状态每况愈下[2]。一旦碰到困难或挫折,学生缺乏相应的抗压能力,很可能做出一些自伤行为。
五年制学生很多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依赖性使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与人和谐相处能力,在学校容易出现社交困难。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对人和事物缺少同理心以及包容心,难以融入班级或者宿舍,容易对他人产生不满情绪,以至于和他人矛盾频发。甚至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有正确的认识,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从而导致班级凝聚力不强,学生也缺乏班级归属感。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3]。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成员在团体氛围中能感受到关怀和信任以及被关注的感觉,而团队成员能够指出自己在人际交往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二,成员在团体活动中彼此交流合作,相互关心帮助,感受到相互协作的重要意义,并得到来自团体的情感支持,从而提升团体成员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三,在团体环境中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和交流,能帮助成员更好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缓解负面情绪,提升自信心,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第四,能够引导成员改变自身不良行为,提高自身修养。成员在团体中观察别人、反思自己,在比较中合理、正确地认识自我。第五,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容易巩固,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在团体中的改变可以迁移到现实生活中[4]。
团体心理辅导要求一定规模的被辅导者面临相似或相同的问题,团体内部要有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的氛围,而这些要求在班级中都可以满足[5]。因此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学生管理中是可行的。
高职五年制学生在教室、宿舍进行集体生活,班级是一个稳定的群体,每个班有40~60人,可以分为多个小组,而团体心理辅导通常采用小组的方式进行,且开展活动一般需要一定周期,周期内团体规模固定,人员相对集中,因此在班级中开展团体辅导完全可行,学生在团体中相互交流、彼此沟通,而且班级固定的特点也有利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跟踪研究以及效果巩固。
同一班级学生基本上处于同一年龄阶段、同一心理发展水平,其在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在班级中会存在共性问题或者相似苦恼的同质性团体,如贫困生群体、学习困难群体、人际交往障碍群体等。学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活动过程中相互学习和帮助,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广泛、高效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在班级管理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致力于解决班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要求辅导教师具备过硬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因此班主任经过一定的培训,完全可以成为团体辅导者。将团体心理辅导理念和形式应用于主题班会等活动中,在安全、自由的团体氛围中缩短师生距离,有助于后期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同时,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学生,从而有效地给予帮助与支持
高职五年制的培养模式是“4+1”,前4年在学校进行理论专业课学习,第5年进入各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辅导者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及班级建设目标,针对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一年级新生应以培养入学适应能力为目标。从中学进入大学这个陌生的环境,从目标明确的中学生活转入相对自由且自主的大学生活,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尤其是五年制学生年龄偏小,更加容易出现因适应不良带来的问题和困惑。因此,可对一年级学生开展以学会适应、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等为主题的团体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正确认识自我,加强独立自主能力培养,同时,学会主动认识和接触他人,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引导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高职生的转变。
二年级学生应以疏导学习压力、加强自我认同、强化人际交往合作为主。学生进入二年级,专业课增多,学业负担加大,而五年制学生学习能力又相对薄弱,因此可以开展以提升学习效能感、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等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专业观。此外,可以设计一些关于人际沟通互动、团队协作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导学生乐于与人分享、学会合作,在提升自我认同感的同时,增强班级凝聚力。
三年级学生应以处理好情感困惑、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为主。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情感丰富,对友情、爱情都有着自己的定义和美好憧憬,也更容易产生情感困惑。因此可以开展以树立正确的择友观、恋爱观等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和平衡好恋爱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学会处理亲情、友情、爱情的关系。同时,进入三年级,学习一年理论知识就要步入实习阶段,此时应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目标,明确奋斗方向并为此而努力。
四年级学生应以解除择业困惑、就业压力为主,四年级第一学期结束甚至刚进入四年级就要面临择业、就业问题,第五年通过双选会进入不同的单位进行实践,学生可能会有紧张、焦虑、迷茫、恐惧等负面情绪。因此可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择业就业心理、职业价值观、情绪管理等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6],以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同时,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在企业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企业、了解就业,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增强学生就业信心,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
在班级管理中,不少学生存在着共性问题,如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学习困难等,这些学生成为同质性群体,可运用团体心理辅导针对性地开展相应主题的活动。
对于贫困生群体,可将具有类似经历和感受的贫困大学生组织在一起,营造温暖、接纳、安全、信任、尊重的团体心理气氛,为他们提供多维度观察、分析他人与探索自我的平台,使其对自己、对他人有更清楚的认识[7]。成员通过相互发现自己和对方的优点,不断增强自信心,逐渐走出自卑的心境;彼此之间相互鼓励与支持,增强克服和改正自身缺点的意志力,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坦荡从容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对于学习困难群体,可以开展以挑战自我、责任承担等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挖掘其自身潜能,促使个体改变认知、调整行为,通过不断地自我探索从而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不再沉浸在自卑与焦虑中,同时分享一些学习方法和经验,从而改变学生学习困难状况,帮助其完成学业。
对于人际交往障碍群体,可以开展以学会倾听、有效表达、团队协作等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在良好温馨的团体环境和交流氛围中认识自己、接纳他人,学习沟通和交往技巧。团体成员在游戏等活动中相互鼓励,彼此帮助,相互协作,增强归属感与安全感,学生也更加愿意倾听、倾诉和分享,在相互信任的愉悦氛围中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模式。同时,高职五年制学生发生宿舍矛盾较为普遍,可以以宿舍为单位开展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缓解宿舍矛盾,促进宿舍成员和谐相处。
对于学生干部群体,可以引入积极的心理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形成乐观、自信等积极心态。在和谐信任的氛围中,促进学生干部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将积极的心理学理念和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融入学生干部素质能力培养机制中,培养学生干部的核心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诉求的学生,量身定制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温馨、和谐、积极的团体氛围中,学生间相互影响、彼此帮助,达到共同成长进步的效果,从而实现真正有效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