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涛,宋 毅,黄希宝,华俊辉,宋昕玥
(1.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2.美国俄亥俄大学Fisher 商学院,美国 俄亥俄州 OH43210)
2020 年的新冠疫情暴露出了我国疾控体系在疫情预警、应急决策、应急响应和储备等方面的问题[1]。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2]。
随后,全国部分地区对疾控体系的经费和政策保障、人事制度、人才队伍及能力建设、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推出了许多的改革措施。但若将改革的视角从疾控体系拉回到疾控机构,就会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阻碍疾控机构发展的内生性问题,譬如机构内部内生动力和活力不足、治理能力低下、人才缺失、技术能力不足、碎片化严重[1],以及害怕担当风险、相互推脱责任、缺乏创造活力及创新动力、习惯一成不变以及被动应付管理等方面的组织惰性问题[3]。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宏观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疾控机构若要获得充分发展,除了从体系的层面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机构本身必须以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为指引,从内部不断自我革新,不断为机构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美好生活需要。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4]。”核心竞争力是处于组织机构核心地位、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的竞争力,它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稳定性,是其持续竞争优势之源。核心竞争力通常具有价值优越性、难以模仿性、动态性、资源整合性、系统性和延展性等特点[3]。本文认为,疾控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战略体系、文化支撑力、核心技术能力、治理能力、外部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等疾控机构的软实力。
面对新时代,各级各类疾控机构的首要目标应当是服务于辖区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美好生活需要。因此,疾控机构必须根据辖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群众需求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和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在长远利益上主动适应国家宏观战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建设的讲话精神为指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担当作为。尤其应以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为契机,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以2020 年新冠疫情防控为新的历史起点,从整体上制定战略规划,站在国家公共安全建设的高度创新传染病防控机制,创新健康中国建设,整体推进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等疾病防控工作;要主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整合疾控机构内部资源,减轻对外部资源投入和仪器设备等硬实力的过度依赖,以激发高层次人才能力的活力为起点,大力创新以信息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技术软实力体系,推动信息化和监测、检验检测、流调、应急处置等能力的融合;改革内部治理结构,持续推进治理机制、模式和服务创新;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打造疾控机构文化软实力,提升机构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品牌效应。全面系统地打造机构的技术、文化、治理和人力资源战略,在发展中提升战略能力,将核心竞争力充分融入机构的战略规划,稳步推进疾控机构和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软实力,疾控机构同样应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疾控文化是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它既为核心竞争力的塑造提供核心价值支撑,同时也是疾控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竞争力最终决定了疾控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和社会地位,并潜移默化地在多个维度影响着组织的战略决策、工作质量、技术进步、制度建设、职工行为、品牌建设和社会责任等核心竞争力[5]。
首先应当明确,为人民群众提供日益增长的健康美好生活需要既是各级疾控机构的战略目标,同时也是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其次,有使命感、荣誉感的职工和具有凝聚力的机构是实现疾控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疾控机构应以新冠疫情防控的优异表现为契机,从疾控机构与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契合度、贡献度来正确认识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可替代性,倡导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的价值观。通过不断强化职工的使命感和荣誉感的培育,在提升机构的凝聚力、向心力的同时,使疾控机构与职工的利益共同点和价值取向趋向统一[6]。第三,有了凝聚力,更要推动机构高层次人才的高层次创新价值的实现,鼓励他们不拘泥于狭隘的工作属性,树立大共同体意识和家国情怀,发挥人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热情,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发挥优秀专业人才对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推动作用[7],并在其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从精神层面认同疾控文化,进一步提升疾控机构的凝聚力。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疾控主要领导“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某种意义上,疾控的文化就是主要领导所赋予的文化,是疾控文化的提倡者和塑造者。即使在疾控中心这种所谓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部,主要领导若具有政治型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将促使机构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活力和动力,更多的宽容、良性合作和开拓[8]。他们自身也将在改革中不断自我更新理念,提升格局,拓展必要的专业能力,形成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其次,要注重职工工匠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不仅仅对提升疾病防控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其内含的“专注”对技术创新、提升疾控技术产品和品质更具普遍性。工匠精神应该通过疾控文化的形式,形成一种由明确的规则和不明确的“潜规则”共同起作用的行为规范及集体精神追求,并积极推动工匠精神与技术创新的结合[9]。第三,要充分认识创新型文化的培育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创新的动力会迫使疾控机构不断地适应社会变革、环境变化,并不断地超越自我。创新型文化的培育必须充分融入疾控持续的创新过程,通过树立和强化创新观念,增强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不断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从而真正为打造疾控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10]。
核心技术是疾控机构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也是真正获得自主性和外部尊重的最主要因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对如此重要的战略纲领,疾控机构必须将自强自立和原始创新放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核心,形成竞争优势,获取核心竞争能力。尤其是当前疾控机构暂时难以通过政府大量投入实现资本和技术快速流入的背景下,疾控机构更应该突破发展思路上的瓶颈和障碍,将生物、信息技术与健康风险因素监测、检验检测、流调、应急处置、风险评估等疾病防控技术深度融合,以人才要素和数据要素为突破口形成自身独有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持续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支持力度,有计划、有目的地转向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独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服务模式[11]。
科研学术能力是促进技术创新,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要素的重要动力和来源。疾控机构应从实际出发,详细剖析其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学科前沿信息,加强学术研究,弥补疾控机构科研能力相对不强的短板,以各类公共卫生基础性研究项目为切入点,通过承担科研课题、项目,有选择地集中优势力量建设优势学科,持续创造学术生长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12]。进而逐步打造层次水平高、结构合理,有合作精神和前瞻性专业眼光,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疾控科研团队。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疾控机构在强化既有的监测、检验检测、流调等能力的基础上,更需拓展和创新人文社会科学在宏观战略层次的研究,促进学科融合,促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促进宏观政策研究和微观技术研究的融合,进而不断拓展疾病防控研究的视野、格局和研究方法,真正从整体上全方位推进疾病防控的创新、研究能力。
产品是由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等由内及外的相互关联的层次所构成的有机系统。任何疾病防控的综合产品都必须包括技术产出、服务以及品牌建设等多层次内容。疾病防控的核心是满足群众的健康需要,疾病防控技术是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美好生活的载体[13]。因此,疾控机构既要打造核心技术,同时也要充分研究广大群众真正所需要的无形健康服务和内在价值,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方式,拓展疾病防控或健康管理产品和服务的整体内涵,提供高质量、多层次、个性化、多样化的整体产品或服务,从而及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美好健康需求。
2019 年10 月31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面对新冠疫情防控初期暴露出的疾控体系治理问题,各级疾控机构只有从内部反思管理理念、组织架构、职能设置、资源配置、人才激励等多方面存在的挑战的和内在原因[14],才能真正全面探索疾控机构治理的现代化建设。
整体性治理理论为疾控机构内部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和理论支撑,其核心在于解决治理过程中的结构化、功能化行为所导致的部门碎片化,以及由部门碎片化所导致的分散化、政策制定的复杂化和部门间难以协调等问题[15]。其整合、协调的思想,以及注重信息技术和信任、责任感以及民主参与意识,建立跨部门、跨组织和跨边界的协作机制等内容,对疾控机构提升内部治理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合理优化的组织结构应该统筹兼顾,要创新疾控机构内部治理体系,首先要构建一套适应核心竞争力打造,有效整合、相互协调的组织体系。一方面,疾控机构要在一定的管理幅度内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层次,减少信息传递距离,采用无层级、扁平化的管理组织方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组织信任和合作效率;另一方面,疾控机构要善于借助现代网络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强大支持,推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16]。真正建立分工明确、职能清晰、授权合理、协作紧密,适应工作开展的组织架构。
其次,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角度思考,治理架构的扁平化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整合机制、协调机制和信任机制的培养和落实[15]。良好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能够保障战略管理的开展和实施,不仅要求单个部门有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明确的职能分工和制度保障,还需要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和相互配合的能力[17]。因此,疾控机构内部必须建立更加有效的协同沟通机制,对不同部门的职能应根据工作对象和工作目标进行整合,并在动态的推进过程中强化不同职能部门的协调,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认,从而在新的层次上推进机构内部组织架构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创新和完善,形成互相协调、互相补充的管理闭环。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各级疾控机构防控能力和基础设施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需探索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如在机构内部探索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允许机构在完成核定任务基础上提供技术服务;探索开展薪酬制度改革;创新疾控机构人事聘用政策,完善疾控机构技术人员职业保障和评价激励机制,优化突出贡献人才职称评审机制,鼓励引导高层次技术人才向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的解决流动,构建符合人才创新和技术创新特色并以之为基础的疾控机构内部激励体系。从而推动机构持续开展科研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挖掘高层次人才的价值,提升机构治理效能,推动疾控战略目标的实现。
品牌是社会对机构的产品及其服务的认知程度,它以质量、品质、服务和文化为基础,直接构成了机构整合资源的一种能力。品牌承载着机构的声誉、价值观、社会公信力等重要内涵,品牌形象是疾控机构向外部拓展重要标志,打造机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加强对品牌的宣传和传播[18]。但优秀的品牌还必须从疾控机构的内在管理出发,通过疾控文化塑造品牌,通过领先技术创学科品牌,通过培养人才打造品牌。疾控机构还应从更深层次挖掘品牌推广价值,如机构内在气质、核心价值观、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治理结构等,在实现机构自身发展的同时,追求价值创造与社会责任的完美融合,不断提升机构的社会认知和认可,促进品牌建设成熟健康地发展[18]。本质上看,疾控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才是其品牌建设的目的与归宿[19]。
疾控机构一旦拥有核心竞争能力,也就有了承担社会责任的更大空间范围;为了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和能力,机构必然需要寻求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和支持,而这种支持只能来自于社会公众对社会行为的感官认知和现实体验。疾控机构是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其社会责任是指在获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通过各类技术服务活动,对其利益关系人应承担的责任[20]。好的疾病防控工作,既能主动为政府解忧排难,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和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不断提高受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因此,疾控机构一方面要依法依规开展疾病防控工作,也要注重培养在疾病防控和健康管理活动中的健康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并持续地把履行社会责任渗入到健康教育、流行病调查、重点人群防控指导等疾病防控活动中,不断推动社会责任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协调平衡[21];另一方面,疾控机构要有步骤地调整阶段性目标和防控重点,采取合适的顾客价值分析,培养基于不同服务群体需求价值的核心竞争力[22],既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疾控服务,同时也在专业化的服务过程中与群众高效互动,从而在根本上推动共建共享,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的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和疾控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核心资源是能为机构带来独有的、难以模仿和转让的、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这种资源能为机构在竞争环境中很好地把握各个竞争性投资机会起到关键性作用,亦能带来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它是构成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23]。
首先,疾控机构要重视核心人力资源的作用。人力资本是一个组织或机构中核心的能动因素,他们是为机构价值创造和竞争优势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员,机构通过他们创造、发展核心技术,建立和推动技术、管理升级,扩大服务产品的社会价值和地位,提升品牌和形象,因此要特别重视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作用和价值[24]。其次,要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通过培训强化管理人员透彻了解疾控机构的长远战略、发展方向等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促进其在日常管理中时刻围绕核心竞争力来开展工作。第三,疾控机构要建立制度化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职工的高层次价值,提升职业竞争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让人才获得与自己能力和工作强度对等的报酬、奖励;能够与优秀的团队合作,积累自身的经验和资历,有学习提升知识技能的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有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等[25]。
数据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是疾控机构最新的核心潜力资源,是疾控信息化发展的升级,如何发挥并利用好数据要素,关系着各级疾控机构是否能真正建立独有的核心技术体系,以及疾控机构的未来。
疾控机构首先应当主动作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的要求,集中力量推进以数据要素为核心,以疾控机构为主要平台的区域性信息化建设。其次,疾控机构要以应急管理系统为切入点,主动推动、打造并充分融入完整的区域性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信息平台。按照属地管理、分级管理的要求,建立角色授权明确,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上报、审核、分析、评价、决策、预警等要求的广覆盖的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信息体系[26]。第三,要尽最大可能以疾控机构现有的平台为基础,加快对现有的信息平台进行整合,充分开发和利用大数据整合多方资源提高信息系统的利用效率。如将慢性病发病网络直报系统与各级医疗机构诊疗系统实现数据对接,并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平台和社区慢性病人管理系统结合,实时、系统、连续观察各类慢性疾病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分布状况和时空变化趋势。第四,要充分利用信息平台解决疾控系统内部业务工作信息化的全覆盖和治理效率问题[27],既通过对各信息系统间的优化整合来进一步提高对数据的综合利用率,确保各项疾病预防控制业务都能通过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运用,提升相关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和效率;同时也全面提升疾控机构基于信息化的治理能力,为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服务。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基础要素进行组合,争取达到利益最大化或者相互合作的资源体系达到互赢的过程,而要素整合能力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构成要素。疾控机构必须不断增强资源要素之间的协同性与创新性,使各种要素发生功能耦合,形成系统化。
首先,疾控机构必须擅长捕捉变革的机遇,在机构内部构建科学有效的资源分配机制,实现资源之间的优化整合。其次,要积极整合已有的资源,如以重点人群、重点疾病为切入点,以基于疾病防控实践的现实解决能力为核心,整合疾控体系内的多学科力量和各类资源,构建基于疾病防控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多学科技术团队,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研究和技术协作群体。三是强化创新资源的整合与运用。疾控机构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才能利用有限的创新资源抓住发展机遇,从更高的视野、更长远的发展、以更有效的措施做好创新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尤其是围绕数据和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来推动疾控相关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第四,疾控机构应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增强协同创新意识和协同创新能力,善于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运用好外部支持性资源,建立起合纵连横、协调发展的资源整合体系。
2020 年的新冠疫情暴露了我国疾控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体系的层面探索和解决问题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疾控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但作为疾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疾控机构也应当反思自身所面临的专业不强、动力不足、活力不高、权威不立等现实问题,善于抓住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遇,以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为切入点,深刻促进疾病防控相关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基础要素的快速合理流动,推动信息化建设,狠抓核心技术创新和内部治理现代化建设,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形成独有的基于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体系,重构以创新为引领的新型疾控文化,充分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有效的激励不断激发多学科高层次人才的价值实现,才有可能在快速变革的大时代迎难而上,从深层次推进疾控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并进一步拉动整个疾控体系的平衡充分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美好生活需要[28]。
诚然,本文更多的是从务虚的层面对疾控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进行了探讨,主要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在全社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疾控体系改革与发展的同时,更应从疾控机构内部思考其自身在整个疾控体系发展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在我国各级各类疾控机构层级不同、职责不同,面临的环境和问题不同的情况下,疾控机构更应主动作为,依据其拥有的资源禀赋,从战略、文化、核心技术、治理、品牌建设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动态识别核心竞争力并从整体上系统塑造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才能真正将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落到实处,不断提升内部活力和动力,持续推进疾控机构和疾控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美好生活需要,完成新时代所赋予的目标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