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园合作角度分析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路径

2021-03-06 12:25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中心幼儿园车承莲
家长 2021年31期
关键词:小公鸡小鸭子家园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中心幼儿园 车承莲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名为“2大于5”的不良现象:由于家长对幼儿教育活动的目的、要求与结果缺乏理解,从个人角度对幼儿教育活动横加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五天的教育成果被教师在两天内破坏殆尽。在分享教育活动中,部分家长将分享视为剥夺幼儿资源、偏爱他人的一种表现,导致教学质量直线走低。要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分享意识,贯彻分享行为,必须消除家长对分享活动的抵触心理,借由家园互动全面落实分享教学。

一、教师设计分享游戏,家长引导幼儿分享

家园合作是引导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但在家长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管理家长参与的方式、目的。教师可为幼儿设计分享游戏,借助分享游戏约束家长的行为、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依靠家园合作完成分享教育。

以分享游戏“我的玩具给你玩”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分享游戏,要求幼儿家长带领幼儿共同开展分享活动。在这一环节,家长为幼儿准备游戏材料,与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将游戏材料分享给家长,观察幼儿的表现。部分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游戏材料,但大部分幼儿对分享行为较为抵触,不愿意与家长共同游戏。此时,家长可通过语言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回忆幼儿园课程,使幼儿理解分享的核心含义。面对不愿分享的幼儿,家长可选择更有趣的材料在同一空间中与幼儿开展游戏,如,电动玩具、漫画等,但不能允许幼儿参与,除非幼儿将游戏材料分享给自己。在这一环节,“分享”变成了“交换”,幼儿的占有欲、利己主义思想正在逐渐消散。在分享的过程中,幼儿接受了他人的感激,获得了新的游戏材料,建立了全新的社交关系,对于幼儿来说,分享游戏更加具有趣味性。借助游戏教育幼儿,为家长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渠道,能使家长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解决“2大于5”的负面问题。

二、家长反馈教学成果,教师引导幼儿分享

对家庭教育环节出现的诸多问题,家长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则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很难得到落实。幼儿园教师应该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家园共育理念下,依靠家长的反馈“对症下药”,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针对部分幼儿不愿分享、不肯分享的行为,家长不能以一味地迁就为手段,对不肯分享的幼儿,可及时没收他们的游戏材料、零食;在幼儿哭闹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部分幼儿在分享时会“阳奉阴违”,虽然已经将活动材料分享给了其他幼儿,但眼睛依旧停留在自己的活动材料上。教师可纠正幼儿的这种行为:将某一活动材料交给幼儿,在幼儿利用材料开展活动时索要材料,破坏幼儿的活动进程,扰乱幼儿的活动兴趣。随着活动不断被打断,幼儿对教师的不满开始表现出来,此时,教师可引导幼儿思考:当别人分享玩具给你,却又在一边不断讨要时,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在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的过程中落实“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教育思想。对于家长来说,与幼儿之间的浓厚情感使他们不敢加大教育力度,对无法解决的教育问题,可记录下来转交给幼儿园教师,完成分享的基础教学,借助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三、教师给出教育故事,帮助家长应用素材

在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的过程中,家长与教师所推行的教育理念是截然不同的。家长奉行行为教育,借助对幼儿行为的管理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幼儿教师则强调理论与行为的两手抓,先帮助幼儿理解分享的原因、价值,然后再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在家庭教育活动中,教师可整理生活故事、童话故事等素材,为家长创造应用素材的机会,帮助家长掌握分享教育的核心要点。以童话故事《小公鸡和小鸭子》为例,小公鸡和小鸭子来到了草地上,有着尖嘴巴的小公鸡为小鸭子抓虫子吃,在来到河边后,小鸭子为小公鸡抓鱼吃,不会游泳的小公鸡偷偷下了水,差点被淹死,小鸭子救了小公鸡,小公鸡向小鸭子真诚地道谢。在故事中,童话形象的行为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历相互碰撞,使幼儿开始主动回忆分享的故事。此时,家长可将教学活动重新带回幼儿园,配合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方案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先重新叙述故事,帮助幼儿了解有关形象的情感特点,掌握故事的基本脉络;然后,家长与幼儿互动,梳理故事的核心内容,围绕“你在故事中得到了什么?”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活动,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小公鸡与小鸭子》是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内涵创作的童话故事,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可将小公鸡、小鸭子的长处与短处分别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联系起来,帮助幼儿解读故事中的哲理: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能力,也有自己不擅长的活动,我们要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分享能力,分享我们拥有的东西;在接受了他人的分享后,应该尝试报答他人,对他人的分享表示谢意。在分享故事的教育下,家园合作围绕儿童故事展开,幼儿能在充满童真的环境中掌握“分享”的真谛。

四、家长反馈教育意见,教师整理育人经验

在家园合作理念下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家长的教育理念,更要积极接受家长反馈的相关意见,调整幼儿园内推行的分享教育理念,确保幼儿形成分享意识,具备管理自身的分享行为的能力。

教师可结合家长反馈的教育意见重现修改分享教育的指导计划,在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的过程中,积极把握分享的“度”,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性格扭曲等教育问题。首先,必须对分享的概念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分享是“好东西”在幼儿群体之间的相互传播,所分享的材料必须具有娱乐价值或教育价值。部分幼儿将分享理解为“分配”,在犯了错误后将错误结果分享给他人,导致误读“分享”。“分享”必须与推卸责任分开。其次,把握分享的尺度。部分幼儿将分享与遗弃联系起来,认为分享就是将玩具、零食的管理权交给了其他人,在开展分享活动的过程中,将分享视为一种推卸责任的手段。对自己喜爱的、新颖的东西,幼儿并不愿意主动分享,对已经分享出去的活动材料,幼儿也不会产生讨要的意识。这种与“遗忘”相似的行为,实质上是管理责任的淡薄,管理意识的缺失。对出现相关行为的幼儿,家长必须与教师交流,加强责任意识、行为能力的教育。第三,是分享后的教育。在分享后,教师必须教育被分享者向分享者表达谢意,感谢对方的分享,使对方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培养幼儿的礼貌意识。在接受他人谢意的同时,幼儿的情感、被需要感得到了满足,更愿意发起分享活动。

总之,在家园合作理念下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家长与教师可从家庭、幼儿园两大环境中落实分享教育,然后管理幼儿的分享行为、分享意愿,交流教学经验,反馈教学意见,培养幼儿乐于分享、感激分享的良好意识,在分享的同时承担责任,感受情感,才能为幼儿分享行为的诞生创造良好的条件。

猜你喜欢
小公鸡小鸭子家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寻找失落的家园
小公鸡找快乐
小鸭子得救了
开心的呼噜噜
什么是玩呢
绿家园
两只小公鸡
过了两次生日的小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