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春琴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某水电站位于广西隆林县和贵州安龙县界河南盘江下游河段上,为大型引水式水电工程,工程以发电为单一目标。库首右岸边坡为天生桥峡谷出口至坝索峡谷进口的一段凹岸边坡。由于进入汛期以来该地区连降暴雨,库首右岸工期程区外二层公路以上4~6号冲沟间边坡约900m高程以上发生塌滑,形成小型泥石流,漫过三层公路,冲向下部大坝公路,并冲毁工程区围墙和原有部分支护措施,进入下部一层公路,虽未影响工程区枢纽建筑物,但对枢纽附属建筑物及工作人员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应对本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及边坡治理设计。
库首右岸为凹岸,岸坡为弧形,弧线长约1.1km,坡高465m,自然坡角25~40º,坡上发育8条冲沟,以1#、3#冲沟发育规模较大。在坡腰(790~860)高程有一倾斜台面,倾向上游河床,台面后缘为一陡壁,高50~70m,长400~600m,坡面不甚整齐,常有鼻梁状山包及凹槽出现。
库首右岸边坡区主要分布T2j2-3砂页岩,主要构造为近东西向分布的田堡复式向斜,其中包含7个连续展布的褶曲。F2断层从田堡大陡壁脚通过,穿过3#冲沟向西延伸,在林场口与F3断层斜接。F9断层沿3#冲沟直下河床,通过坝索向下游延伸,边坡上多为压性走向断层,倾角变化大,一般呈锯齿状,破碎带宽0.1~0.5m,胶结较差,遇水易泥化。第四系为:坡积粘土夹碎石,分布于边坡之上,厚5~10m,坡脚及陡壁厚达20~40m。积物以卵砾石、沙,分布于河漫滩上,厚3~8m。洪积物为块碎石夹粘土,厚10~20m,分布于冲沟出口。
边坡区新鲜的泥页岩、砂岩基本上可视为不透水层,地下水位线位于强风化带中,其形状与强风化下限大体一致,地下水主要为埋藏于强风化带中的裂隙水。在1、3#冲沟中终年有水流出,而4#、5#、6#冲沟中除雨季有沟水流出外,平常沟内无水,在3、6#冲沟之间的山坡岩石较破碎,地表水易于渗入地下,地下水埋藏较深,边坡区仅在6#冲沟出口处左侧河边有一泉水沿裂隙及层面流出。由于边坡岩体较破碎,地表水易渗入地下,地下水位线随季节变化在强风化带下限位置上下变动,为基岩裂隙水,排泄条件良好。
根据现边坡已滑落部位,选取四个典型剖面对其进行相应的稳定性分析,即A、B、C、D剖面,其中A、B剖面主要代表现已塌滑部位,C、D剖面代表滑落左右侧边坡部位。
计算采用理正岩土工程计算分析软件中的“边坡稳定分析”模块进行,分为两种计算工况,(1)持久工况;(2)短暂工况,即暴雨工况。因该边坡不属于工程区边坡,发生滑动后,不会对工程带来影响,仅会对工程区附属建筑物带来影响,依据《水电水利工程边坡设计规范》(DL/T 5353-2006),边坡等级定义为Ⅲ级。边坡持久工况下设计安全系数不小于1.1;短暂工况下设计安全系数不小于1.05。
(1)暴雨工况水压力计算采用总应力法,不考虑渗透压力。
(2)暴雨工况考虑土体完全饱和,但不考虑其处于水下,土体容重取饱和容重。
(3)该区域地震烈度为VI度,计算时不考虑地震作用。
(4)内部浅层滑动采用最小安全系数试算方法进行搜索。
根据电站设计报告资料,并结合本次滑坡的实际情况,确定滑坡分析采用下列参数:
(1)坡积粘土夹碎石
天然工况:抗剪摩擦系数f=0.38,粘聚力C=86KPa
暴雨工况:抗剪摩擦系数f=0.35,C=55KPa
容重=2.1 g/cm3
(2)强风化砂页岩
天然工况:抗剪摩擦系数f=0.42,粘聚力C=250KPa
表1 典型断面边坡稳定计算表
暴雨工况:抗剪摩擦系数f=0.40,粘聚力C=200KPa
容重=2.3 g/cm3
(1)滑坡体结构特征。滑坡发生在4#、5#冲沟上部,滑坡体垂直南盘江发育,主滑方向为N25~40°W,平面上呈锥形,纵向长约243m,横向长约(沿南盘江)宽72m,推测滑坡体厚度约23m左右,滑坡后缘位于山脊部位,高程约1022m;前缘分布在田堡向斜轴部陡壁脚,高程约840m,该处为一宽缓平台,原施工房屋分布其上。
滑坡体上游侧为大陡壁,基岩裸露;下游侧为覆盖层,为坡耕地,为粘土夹碎石,厚度2~5m。根据现场查看分析,产生本次滑坡的因素较多,主要是由于山体上部堆积体及蠕变岩层因风化作用逐渐松动变形,在汛期雨水的浸泡下,当岩体力学性能不能满足其自稳要求时,蠕变带上部变形弯曲岩体产生了切层滑动,并带动坡积物顺层滑动,导致下部覆盖层由于超载而产生变形滑动。
(2)滑坡体成因分析。据原勘测资料,库首右岸边坡由T2j层状砂岩与页岩及松散土石组成,在自重应力和残余构造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一个由各种复杂变形组合的复杂蠕变体,蠕变体分布范围从河边至1000m以上分水岭,在沿河方向上从1#冲沟至7#冲沟,长度约1km,水平深度30~50m,部分位置深达100m,其成因与山体被河流、山体分布的岩性、构造的力学性质有明显的联系,边坡变形破坏的形式主要有:
①覆盖层滑坡:主要发生在冲沟两岸的坡积物中,系边坡自然形态改变而产生的滑坡,此类滑坡多为近代滑坡。
②顺层及切层滑坡:在田堡以南F2断层下盘800m高程以上,岩层倾角50~60°的同向顺层大陡壁上,发生过10多处顺层滑坡。在3#冲沟左侧二层公路上750~820m高程,产生沿反倾向裂隙切层滑动的切层滑坡。
③剥落:在边坡岩体裸露的陡壁脚或坡角,分布岩体风化剥落的堆积体。
④岩层倾倒变形:在田堡以南大陡壁及D-23平硐口附近以及冲沟两侧的岩质边坡上。
⑤全风化带岩体蠕变弯折:这是一种被坡积物掩藏的坡体岩层倾倒变形破坏的进一步发展。
⑥强风化带岩体张裂松动破坏:在边坡10~50m水平厚度的岩体中,产生了顺层的及追踪构造裂隙而产生的各种长短不一、宽窄不一、深浅不同的张开裂缝,最长达10多米,深达10余米,走向N10~30°E,陡倾角,造成岩体局部架空。
根据现场查看分析,产生本次滑坡的因素较多,主要是由于山体上部堆积体及蠕变岩层因风化作用逐渐松动变形,在汛期雨水的浸泡下,当岩体力学性能不能满足其自稳要求时,蠕变带上部变形弯曲岩体产生了切层滑动,并带动坡积物顺层滑动,导致下部覆盖层由于超载而产生变形滑动
(3)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明,现滑坡部位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但其内部局部浅层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安全系数仅为0.952,边坡在以后的强降雨情况下有可能再次发生变形或滑动,因此,需对该部位进行相应的加固治理。现已滑部位左右两侧边坡各工况下安全系数均满足设计要求,边坡发生滑动的可能性较小,可不单独进行加固处理,与已滑动部位边坡连接处可适当进行治理(见表1)。
(1)首部右岸边坡失稳主要汛期雨水造成边坡地质力学参数降低,上部堆积体及蠕变岩层不能满足自稳要求所引起的,边坡受水的影响较大。
(2)首部右岸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边坡变形破坏形式较多,主要以浅层破坏为主,局部易发生变形失稳。
(3)为防止边坡局部失稳给工程运行带来影响,应对边坡进行加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