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毛尾线虫病、毛圆线虫病的诊治

2021-03-05 19:25王志刚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1年1期
关键词:猪毛线虫病菌素

王志刚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王店子镇动物防疫站,河北 唐山 063700)

毛尾线虫病和毛圆线虫病是家畜的二种线虫病。毛尾线虫的成虫只寄生于哺乳动物;艾克毛圆线虫是马的一种小型胃线虫,也见于反刍家畜(牛、羊和鹿等),是混合放养或轮流放牧的马和反刍家畜牧场中的常见病。

1 毛尾线虫病

1.1 虫体鉴别

毛尾线虫的成虫只寄生于哺乳动物,而毛细线虫的成虫可寄生于哺乳动物或其他脊椎动物。成虫呈鞭状,前端细长,呈毛发状,并且嵌入大肠肠壁内;后部粗短,游离于肠腔内。虫卵呈腰鼓形,并且每端都有一个明显的卵塞,随粪便排出时仅含有一个细胞;雄虫有一根交合刺,并具有交合刺鞘。

1.2 生活史

虫卵随粪便排出时仅含有一个细胞,不具有感染性。在虫卵内发育为感染性第一期幼虫大约需1 个月时间,但并不孵出,除非被合适的宿主所吞食。感染性虫卵抵抗力很强,所以处在污染环境里的动物治疗后仍然有可能再次感染。一旦虫卵被吞食,所有的发育过程都将在肠上皮细胞内完成(即没有肠外移行)。据报道,狐毛尾线虫在犬体内的潜伏期少于3 个月,在牛体内大约3 个月,在猪内大约45d。

1.3 临床诊断

多数犬鞭虫感染都没有什么症状,但是重度感染可引起正常排便期间交替性腹泻。腹泻时排出的粪便常常含有许多黏液,并带有血迹。反刍动物可以频繁感染,但是偶尔会被他们各自的毛尾线虫所致病。个别小牛严重感染异色毛尾线虫会发生盲肠的大量出血,甚至死亡。这样的病例可能是单独发生,但发生概率相对较小。当诊断出牛鞭虫感染的病例时,同群的其他牛可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临床感染的牛可能有某种特殊的习惯,有利于吞食土壤中的异色毛尾线虫虫卵,或者是受到出血性素质的影响而加重了虫体对盲肠壁造成的损伤。小猪严重感染猪毛尾线虫,可引起卡他性肠炎,出现腹泻、脱水、厌食和生长迟缓等临床症状。兽医临床试验表明,在给予抗生素的情况下,吞食猪毛尾线虫虫卵而感染的猪比单纯感染鞭虫的猪病变明显减轻。比者推测猪的坏死性增生性结肠炎复杂的发病机理可能与蠕虫诱发机体对细菌黏膜免疫的抑制有关。猪毛尾线虫感染的控制取决于将猪与感染性虫卵的来源隔开,这个污染源通常是土壤和污秽的畜舍。

1.4 治疗和控制

(1)牛和羊。肉牛的毛尾线虫感染可以使用伊维菌素、伊普菌素,或者使用多拉菌素以浇泼的方法治疗,5mg/10kg,或者注射多拉菌素,0.2mg/kg。治疗绵羊毛尾线虫,可以灌服伊维菌素,0.2mg/kg。(2)猪。治疗猪毛尾线虫感染可以每餐饲喂敌敌畏,11.2~21.6mg/kg;也可使用芬苯达唑(9mg/kg,饲喂3~12d)。(3)犬科动物。狐毛尾线虫感染性虫卵可在土壤里存活很长时间,与污染土壤接触的犬治疗后可重复感染能否持久消除这些寄生虫取决于将病畜与虫卵隔开。如果发育中的幼虫比成虫对驱虫药抵抗力大,一次驱虫幸存的幼虫成熟后可再次引起明显感染。犬最常见的肠道线虫只需要几周时间就能发育成熟,所以对那些第一次治疗后未受到影响的虫体在2 或3 周后进行第二次驱虫。狐毛尾线虫不同于其他的线虫,它需要3 个月才能发育成熟,所以需每月用药,重复3 次,来杀灭成熟的虫体并防止它们污染环境。在美国,治疗狐毛尾线虫感染首选药物是芬苯达唑、美贝霉素肟、苯硫氨酯和莫西菌素。另外,使用“内虫逃”(通用名是吡喹酮片,由拜耳公司生产的一款宠物驱虫药)效果良好。(4)猫。猫毛尾线虫感染的病例较少,必须通过试验来确定用药,因为没有专门用于猫毛尾线虫的药物,可考虑小剂量试用芬苯达唑和苯硫氨酯。

2 毛圆线虫病

2.1 虫 体

艾克毛圆线虫是马的一种小型胃线虫,也可见于反刍动物,是混合放养或轮流放牧的马和反刍动物牧场中的常见病。成虫纤细,长约8mm。现已确知,该寄生虫幼虫是以穿透黏膜的方式进行感染的。

2.2 病 症

这些寄生虫可引起慢性卡他性胃炎,并导致牲畜体重下降。病理损伤包括一些由增厚的黏膜形成的、周围充血的结节区,表面覆盖一层黏液,损伤处病理变化轻微,且界限不规则或发生融合,甚至会导致胃腺体部分脱落,有时可出现糜烂和溃疡。

2.3 诊 断

由于毛圆线虫的虫卵与一些圆形线虫的虫卵极为相似,故很难通过粪便检查予以确诊。但通过粪便培养,约经7d 即可鉴别出感染性幼虫的种类。

2.4 治 疗 一些苯并咪唑类药物和伊维菌素可有效控制艾克毛圆线虫。

猜你喜欢
猪毛线虫病菌素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猪毛加工现状及前景展望
猪毛加工现状及前景展望
桃花吐的黑猪毛和白猪毛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防治及对策——以重庆市为例
我国松材线虫病的主要防治技术探析
猕猴桃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多黏菌素E和多黏菌素B:一模一样,还是截然不同?
川芎嗪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意义
维生素E拮抗绿脓菌素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