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西市畜牧兽医局,甘肃 定西 743000;2.安定区畜牧兽医局)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出“草牧业”的概念。随后,农业部连续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发展草牧业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同时对草牧业的概念也作了明确界定。草牧业就是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具体包括牛羊等草食畜牧业、饲草料产业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的薄弱环节。但是,草牧业不仅仅是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的简称或缩写,而是在传统畜牧业和草产业基础上提升的新型现代生态草畜产业,是基于可持续科学理论,集成现代科技成果与高新技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细管理,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人工草地,保障现代畜牧业生产出绿色、优质、安全的畜产品。同时,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并对天然草地进行保护、恢复和适度利用,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生产、生活和生态全面协调发展。在此,结合自己工作中的体会,就全市加快发展草牧业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全市现有天然草原66.7万 hm2,年产草量260万t,是全市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以渭河为界,渭河以南的岷县、漳县及渭源南部多为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面积36.7万 hm2,是我市草原畜牧业的精华部分,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渭河以北的安定、陇西、通渭、临洮及渭源北部多为温性草原、温性草甸草原,面积30.0万 hm2,是生态条件比较脆弱的地区。
全市现有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20.0 万 hm2,其中紫花苜蓿16.7 万 hm2,红豆草、红三叶、猫尾草及其他多年生牧草3.3万 hm2。燕麦、甜高粱等当年生牧草1.3 万 hm2,订单青贮玉米3.3万 hm2。多年生牧草由于退化严重,有效产草量约200万t,当年生牧草产草量50万t,青贮玉米产草量250万t,全市年产鲜草500万t。
全市现有草产品加工配送企业30多家,其中鲜草加工能力在1万t以上的有甘肃民祥、甘肃天耀等8家企业,草产品加工产能达到50万t;另外,全市规模化养殖企业、养殖大户自贮自用的玉米秸秆青贮量250万t,全部加工能力300万t。
全市牛存栏40万头,羊存栏300万只。草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 %左右,草牧业为农民提供的收入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5 %左右。
“十二五”期间,全市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草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基本形成了种草、养殖、加工全产业链循环发展的格局,这是“十二五”期间全市畜牧业发展的最大亮点和最显著成效,为加快草牧业发展、打造草畜产业大市奠定了扎实基础。但是,草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有些问题还很突出。一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草畜产业打造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精准脱贫的核心产业的战略定位还没有落到实处,部分县区、乡镇抓草畜产业的实功还不到位,实招还不多,实效还不显著。二是畜产品特别是活羊价格持续低迷,影响了企业和农户的养殖效益,更为严重的是动摇了一部分养殖业主(农户)的养殖信心。三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全市还没有一家综合性畜产品交易市场,现有的一些活畜禽交易市场交易量十分有限、而且交易不够规范,存在压级压价、欺行霸市的问题。专业合作社本应该成为养殖户的调节器和蓄水池,但由于绝大多数合作社有名无实,无法对社员的活畜产品实施有效调节和保护,绝大多数养殖户只有任由羊贩子摆布。四是良种化水平低,草品种总体上品质较差,退化严重,产量低;羊品种仍然以寒羊纯繁为主,杂交选育不够,肉杂羊发展不足。五是技术落后、经营粗放,大多数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仍然是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饲养技术缺乏,饲养成本高,效益低,在目前活羊价格为16~20元/kg的水平下,相当一部分养殖场仍处于亏损状态,主要是由于养殖技术水平低下造成的。
定西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干旱缺水、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繁、资源贫乏。然而,经过建国后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不懈奋斗,培育了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医药、马铃薯、草畜、果蔬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四轮驱动的格局,特别是随着引洮工程的通水、干旱缺水状况的缓解,加之国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实施草牧业发展战略,这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定西经济发展明显的后发优势。可以说,定西的落后源于农业,而定西的出路还在于农业,在于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上。在这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中,草畜产业覆盖面最广、产业链最长、发展的潜力最大、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最高。因此,作为草畜产业核心的草牧业必将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目前,全市草牧业提供的农民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 %左右。“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精准脱贫、建成小康,而精准脱贫的首要措施是依靠发展产业脱贫一批,而发展产业的首选就是发展草畜产业,实施农民人均草畜产业收入“倍增计划”,到2020年,农民人均草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现在的25 %左右达到50 %左右。习近平总书记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我们定西,从某种程度上讲,老乡要小康,就看草牛羊。满山是牧草,遍地是牛羊,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丽画卷。
畜牧业发展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市畜牧业发展整体上仍然是传统粗放型,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还不到三分之一,粮经饲结构不合理,种养加比例不协调,农业产业结构不平衡,制约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草牧业发展,突破小农经济的经营规模、改变以粮经作物为主的二元种植结构,促进种养循环、产加配套、粮饲兼顾、农牧结合,有利于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长期以来,我市人民群众的膳食结构是以粮食加猪鸡肉为主,近年来牛羊肉和奶的消费量迅速增长,而且今后若干年内,牛羊肉和奶消费需求将会持续增长,消费结构还将升级,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得安全放心;不仅要有数量,还要上档次。因此,必须加快草牧业发展,努力增加牛羊肉供应量,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膳食结构和生活质量。
全市有66.7 万 hm2草原,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生态立市战略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国家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在改善草原退化、加强草原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草原破坏、退化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加快发展草牧业,既能够增加草地面积,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又能够加大草原改善修复力度,加强草原生态建设,还能够推进养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
3.1.1 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 组建全市草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一是针对草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专题研究,切实提高草牧业发展的科技应用水平和科技推广水平。二是以市畜牧兽医科技研究院为核心,整合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工程)研发中心和有关科研机构,聘请省内外专家教授主持,对草牧业发展的一些高端技术项目进行科研攻关,创造一批草牧业发展科研成果,提升全市草牧业发展水平。三是促进草加工企业和规模养殖企业的密切合作,互惠互利,互相促进,形成专业化分工、合作化发展的格局。四是以科技创新为平台,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联盟为纽带,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组建企业集团,大力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区域发展实力。
3.1.2 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认真贯彻201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立草为业,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饲草和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实现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协调发展;草畜并举,以草带畜,以畜促草,实现草产业与草食畜牧业的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加工业和市场流通业,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健全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促进草牧业生产和安全协调发展。
3.1.3 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 一是认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不断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加快绿色发展进程;二是认真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强草原监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草原改良和保护力度,加强草原生态建设,提高绿色发展质量;三是认真贯彻落实《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加强粪污无害化处理工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优化绿色发展环境。
3.1.4 坚持开放发展的原则 一是要坚持“走出去”。要经常到草牧业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推动我市草牧业发展。二是要坚持“引进来”。要继续认真开展“千亿元大招商”活动,积极与国内大型养殖企业和畜产品加工企业攀亲结对,招商引进一批大中型养殖企业和加工企业,把市外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入定西;同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兴办规模化养殖企业和畜草产品加工企业,把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引入草牧业,加快草牧业发展步伐。
3.1.5 坚持共享发展的原则 草牧业必须紧紧围绕精准脱贫和建成小康来谋划发展,强化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将草畜收购、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润适度返还农民特别是贫困户,使草牧业发展成果与全体贫困户及全市人民共享,真正把草畜产业打造成精准脱贫、建成小康的首位产业。
总体目标是把草牧业打造成定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精准脱贫、建成小康的首位产业;把定西建设成全省草牧业大市、“中国西部草都”和全国重要的肉羊产业基地。
3.2.1 牧草种植 到2020年,全市优质高产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23.3万 hm2,产草量达到500万t;当年生牧草种植面积达到3.33万 hm2,产草量达到100万t;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6.67万 hm2,产草量达到400万t;全市牧草种植面积达到33.3万 hm2,鲜草产量达到1 000万t。
3.2.2 牧草加工 到2020年,全市苜蓿、燕麦、甜高粱、青饲玉米裹包青贮加工能力达到200万t;饲草料配送中心、规模养殖企业、家庭养殖场青贮青饲玉米400万t,总加工能力达到600万t。
3.2.3草食畜养殖 到2020年,全市牛存栏达到50万头,羊存栏500万只。
3.2.4 经济目标 到2020年,全市草畜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其中:养殖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加工业产值达到50亿元,流通业产值达到20亿元,草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草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人均草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均达到50 %。
在这方面,必须确立三种意识,一是规模意识。我市的牛羊饲养量虽然初具规模,但总体规模仍然很小,我市的几个养羊大县,目前饲养量最多的不过100万只,不要说与省外发达地区比较,就是与省内的养羊大县相比,饲养量也是少的,与安定毗邻的会宁县,目前羊饲养量超过200万只。因此,必须进一步扩大饲养规模。二是市场意识。去年以来活羊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是羊肉市场真的饱和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羊肉需求刚性增长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因此,发展草食畜牧业仍然大有可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以发展羊产业为主”的方针不能动摇。三是效益意识。就目前的基础母畜存栏而言,到2020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50万头和500万只,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指标,关键是要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在饲养量扩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饲养质量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加。从经营主体上讲,要重点抓好标准化规模养殖,每年新建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0个,到2020年达到3 000个;突出抓好家庭养殖场建设,每年新增家庭养殖场1 000个,2020年达到1万个;继续扶持培育养殖大户,2020年达到10万户。从地域上讲,安定、通渭、陇西、临洮、渭源5县区要充分发挥玉米种植面积大的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养殖;漳、岷县按照生产生态兼顾、生态优先的原则,以草原畜牧业为主,实现草畜平衡。
饲草加工要把重点放在配送中心建设上,特别是要加强市场销售体系建设,在市内及周边地区,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建立星罗棋布的饲草配送网点,形成由加工到配送的网络体系。同时,各县区政府、畜牧主管部门要与饲草加工企业一道,与大型养殖场和饲草缺乏地区联系,争取建立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饲料加工,发展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要把重点放在近年来新建的屠宰加工企业的达产达标和原有食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上,创建知名品牌,开拓销售市场。利用现代生物制造技术,开展畜产品深加工,大力扶持发展一批利用草畜产品和生物技术制造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保健食品加工企业。大力支持利用畜禽粪便制造生物肥料,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2016年,各县区要确保建成一个集畜禽交易、集装批发、辐射周边、发布信息、预测市场、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畜禽交易市场;对现有的交易市场,要加强管理,增强功能,完善设施,扩大交易量;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发展草畜产品电子商务。
要面向全市国土资源,统筹考虑天然草原适度利用、人工种草、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等措施,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生产体系,为草食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人工种草方面,要立足于增加农民收入,助推精准脱贫,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苜蓿、红豆草、红三叶、猫尾草、燕麦、甜高粱等牧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粮、经、饲协调发展的要求,逐步扩大青贮玉米面积。天然草原保护方面,加快草原确权颁证工作,依法赋予广大农民长期稳定的草原承包经营权,激发农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抓紧开展基本草原划定、严守草原生态红线;认真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退牧还草工程,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坚持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快草原生态环境恢复;要强化草原监理,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和村级草原管护员队伍建设,充实执法人员,改善装备条件,加大草原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和曝光破坏草原的犯罪行为,保护草原生态建设成果,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合作化。产业化的核心是龙头企业,要加快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11家,市级68级。“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发展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5家,市级40家,使全市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引导龙头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带动作用,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订单种植、合同养殖、品牌运营、统一销售等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指导龙头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支持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并积极创造条件进行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在境外发行股票并上市,增强企业发展实力。草牧业专业合作社要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整体要求,采取政府订购、财政支持、定向委托、典型示范等形式,广泛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之真正成为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草畜品种不良,繁育体系不完善,缺乏知名品牌,是制约我市草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下大气力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知名品牌体系建设。在草食畜良种体系建设方面,要在全市范围内筛选一批种畜场,以此为载体,加大畜禽良种工程项目支持力度,支持开展品种鉴定、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等基础工作,加快优良品种选育进程,提高市内自主供种能力。组织种畜禽场有计划地开展杂交改良,大力提高商品牛羊肉用性能。在牧草良种体系建设方面,加快草种保育扩繁推一体化进程,从定西的土壤、气候、水资源等条件出发,筛选一批优良牧草新品种,选择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技术服务到位的草种企业,着力建设一批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牧草种子繁育推广基地,不断提升牧草良种覆盖率和自育牧草市场占有率。在知名品牌体系建设方面,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并按规定予以奖励。“十三五”期间,要整合市内已经形成的肉羊产品的不同品牌,合力打造“定西肉羊”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切实提升全市草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关系草牧业发展的成败。要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和《甘肃省动物防疫条例》,采取“养、防、检、治”综合措施,坚持免疫与扑杀相结合,做好动物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强制性免疫等基础工作,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把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重中之重,视质量安全为生命,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方面,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的要求,健全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强化生产过程管控,不断提高“产出来”的水平;监管方面,按照“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检打联动、联防联控”的要求,建立各环节无缝对接的监管制度,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不断完善“管出来”的办法,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草牧业发展,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全力以赴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区政府要搞好规划布局,加强政策扶持,着力招商引资,帮助开拓市场。乡镇政府要确保龙头企业建立牧草基地所需土地的流转工作,全方位搞好服务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各自制定支持草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市级财政列支1 000万元,安定、通渭、陇西、临洮财政各列支1 000万元,渭源、岷县财政各列支800万元,漳县财政列支400万元的支持草畜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必须足额列入年度预算,及时拨付到位。二是加大金融信贷资金支持力度。银行业各金融机构要创新开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信贷产品,总结推广陇西县草食畜保证保险贷款的成功做法,加强银行与草牧业养殖加工企业的对接和合作,力争“十三五”期间,各类银行机构支持草畜产业信贷资金每年能够达到30亿元以上,切实解决草牧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市、县区发改、财政、工信、畜牧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争取落实国家和省上支持发展草牧业的各类项目,力争全市每年落实国家、省上支持草牧业发展的各类项目资金达到3亿元以上,通过项目带动,促进草牧业发展。四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各县区要积极与国内大型养殖企业衔接,充分利用我市的牧草资源优势,引进一批较大的奶牛、肉牛、肉羊养殖企业,力争到2021年使全市牧草利用本地化。依托“千亿大招商”活动,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草牧业,兴办规模化养殖企业和加工企业,力争每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20亿元以上,为草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加快建设土地经营流转市场,切实解决草牧业发展用地,提高草牧业生产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性工资收入。切实落实规模化养殖生产用地视同农业用地的政策。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兴办加工企业用地,国土部门要及时做好规划调整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过渡为建设用地。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市畜牧兽医科技研究院,联合产业化龙头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发平台,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整合市内草业和畜牧业科技队伍力量,全力开展草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市财政每年从草畜产业专项资金中列支100万元,作为草牧业发展科研经费。二是加强与省内科研机构的合作。市政府从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聘请一批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市政府草畜产业发展顾问,帮助我们及时解决草牧业发展中的各种技术难题。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与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签订发展草畜产业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利用他们的人才、技术优势,促进全市草牧业加快发展。三是全方位开展技术服务。全市畜牧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要认真落实“三联三包责任制(市级联县包乡、县级联乡包村、乡级联村包农户)”,对牧草种植和畜禽养殖企业(大户)实行技术服务全覆盖。人社部门在选派大学服务企业人员时,要向草牧业龙头企业倾斜,科技部门要切实做好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农牧部门可根据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需要,引起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人才,作为科技特派员到企业服务,并享受相应待遇。四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各级畜牧部门要与人社、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开展草牧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每年培训养殖场(大户)饲养人员1万人,培训养殖业主1 000人,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和科学饲养水平,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