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鲁云,王 力*
(1.皖西学院金融与数学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石河子大学棉花经济研究中心)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根本要求。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质量兴农战略,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棉花消费国和进口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棉花生产国。统计资料显示,2020 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为316.99 万hm2,约占世界棉花种植面积的10.0%,中国棉花总产量591.0 万t,约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23.7%。棉花产业不仅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对全球棉花市场具有重要影响[1]。棉花生产是棉花产业之根基,事关棉花产业发展大局。自1998 年中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中国棉花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比较优势得到发挥,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但中国棉花生产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质量不优、竞争力不强、全要素生产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2-3]。
随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出,“中国棉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也应运而生。2018 年3 月由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主办、中国棉花信息网承办的2018年CNCE 棉业发展年会围绕党的十九大和20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首度提出了这一命题。2018年6月由中国棉花协会主办的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高质量与可持续”是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中国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但就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共识。早在2016年,我国著名棉花遗传育种专家喻树迅院士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提出棉花生产新理念——“快乐植棉”。喻树迅[4]等认为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形势下,棉花生产方式必须向“快乐植棉”的方向转变,以确保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阐述了“快乐植棉”的基本内涵,即:全程实现机械化生产,降低劳动强度,百姓愉快植棉;以高科技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植棉收益,使百姓心里高兴,乐意植棉。戴公兴[4]认为推进中国棉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的形势要求、发展所需和历史选择,既是中国棉花协会的使命,也是所有棉业同仁的责任。程国强[5]认为中国棉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包括高质量的棉花供给、高质量的棉花产业体系、高质量的棉花资源配置、高质量的棉花绿色化和高质量的棉花竞争力。毛树春[6]等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棉花品质要实现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推动棉花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尹坚[7]认为推动棉花及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李雪源[2]等认为,中国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把握3方面的内涵:一是微观层次,即棉花生产者要提高棉花质量以满足高质量消费的质量需求;二是宏观层次,即强调棉花产业经济贡献要由资源比拼型向高附加值的商品经济型转变,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宏观层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三是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脱贫致富和带动就业。
棉花生产是棉花产业的根基,事关棉花产业整体大局。从广义的棉花产业来看,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是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种植环节的要求,是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研究,本文认为中国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产品优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3 个方面。第一,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棉花必须朝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即在棉花基本数量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棉花的质量能够满足高质量消费的市场需求。第二,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必须是以创新驱动的高效率发展,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经济效益要不断增加,全要素生产率要不断提高。第三,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必须是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绿色发展,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棉花基本数量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棉花产品的质量应能够满足高质量消费的市场需求。棉花是纺织企业的主要原料。在经济发展初期,市场需求比较旺盛,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市场特征主要为卖方市场,短缺经济特征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处于物质丰富的状态,消费需求逐步向个性化和品质化转变,市场也转向买方市场,棉花质量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棉花产业呈现出“高等级棉短缺”,“低等级棉过剩”的结构性新问题[8]。从近年来我国棉花的质量来看,普遍表现为棉花一致性差、异性纤维含量高,高等级棉花不足,难以满足纺织企业需求。一些中低端棉纺织品注定要退出市场,原棉和纺织品的需求将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这是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应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助推器。高质量的棉花生产能够适应社会用棉需求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形成以“中高端品质”为主的棉花生产格局,满足人民高质量消费的需求[2]。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经济效益要不断增加,全要素生产率要不断提高。坚持创新是引领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一直以来,中国棉花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物质等传统要素驱动,并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然而,比较优势是相对的,也是动态变化的,当前中国棉花生产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已然消失。相反,在土地、水资源约束背景下,伴随着棉花生产劳动用工成本的增加和农资价格的上涨,中国棉花生产迈入了高成本时代。2000—2018 年,我国棉花平均总成本从625.0 元/667 m2上涨到2 275.2元/667 m2,年均上涨7.4%;每50 kg棉花总成本从385.4 元上涨到913.2 元,年均上涨4.9%。单位产量棉花成本的涨幅低于单位面积棉花成本的涨幅,说明中国棉花单产提高较快,抵消了一部分成本上涨。从成本要素构成来看,我国棉花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所占比重最大,约占总成本的45%~65%。由于棉花成本持续上升,棉花价格大幅波动,我国棉花收益也呈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且在2011 年之后呈现持续下降态势。2000—2018年,我国棉花均净利润从214.2 元/667 m2波动下降到-460.9 元/667 m2,2013 年以后植棉收益连年亏损。中国棉花生产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内部环境的变化,迫使棉花生产不得不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小农分散经营在我国传统农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对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由于棉花人工投入较多,相比其他大田作物,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新疆棉区户均种植面积仅3.33 多hm2,内地棉区户均种植面积不足0.33 hm2,分别相当于美国的4.0% 和0.5%。当前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棉花生产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虽有所发展,但在整个棉花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总体上看,除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其他棉花主产区在专业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以及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严重滞后,机采棉技术推广困难而缓慢。棉花的小生产与当前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
综上所述,人口红利拐点出现使得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也日益显现,成为中国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而该瓶颈的破解关键依靠技术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培育优质棉花品种、推动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新形势下,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需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此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培育和发展中国棉花生产的核心竞争力。
绿色是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就要使绿色成为棉花生产的普遍形态,重点解决当前棉花生产中面源污染问题,包括农膜残留、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合理灌溉等[9-10]。地膜覆盖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科技成果,促进了中国棉花生产的发展。地膜具有保温、保墒、抑制杂草等作用,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了棉花产量、品质和植棉效益。但随着地膜使用时间和使用强度的增加,地膜污染问题日渐严重,尤其以新疆棉区为甚。据统计,新疆棉田内的地膜残留量平均达到了330 kg/h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 倍[11]。残膜污染阻碍土壤自然水和毛管水的渗透,影响土壤的吸湿性,极大地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其理化特征发生很大变化。同时,残膜混入原棉中严重影响了原棉品质,对纺织产品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据估算,2012 年,我国棉花生产中化学污染、灌溉水资源浪费以及生物多样性损失等外部环境成本达76.1亿元[12],接近当年棉花产值的5.5%。棉花绿色发展迫在眉睫。坚持绿色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不断提升棉花生态竞争力,不仅是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重要成果[2]。
当前我国棉花生产正处于从保数量转向提质增效的重要关口,处于从“有没有”“够不够”转向“好不好”“优不优”的重要节点。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和效率优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能,构建现代化棉花生产体系。在促进数量平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和科技创新,实现棉花生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