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婧,韩瑞华,左建武
(1.宜君县畜牧业发展中心,陕西 宜君 727200;2.铜川市畜牧技术推广站,陕西 铜川 727000)
为了对铜川市饲草种植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调研,组织技术人员通过电话咨询、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对耀州区、新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等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全市饲草产业发展及饲草种植情况,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预计到2025年,铜川市牛、羊年饲养量分别达到5万头、50万只,重点培育肉牛、肉羊产业集群,畜牧业产值达到6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5%;继续扩大青贮玉米播种面积,年加工、销售优质青贮饲料60万t。
铜川市饲草种植面积6万亩(1亩≈666.7 m2),全株青贮玉米平均亩产2.5 t,全市青贮产量能达到15万t。主要分布在耀州区、印台区、王益区、宜君县。用地类型为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饲草种类主要是青贮玉米、黑麦草、苜蓿。加工利用方式为青贮、干贮、黄贮。成立了铜川葳蕤草业专业合作社、程明牧业合作社、谊丰合作社3个饲草专业合作社,年经营草产品10万t以上。
饲草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合作社统一收割收购后销售给规模牛场,并逐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与铜川优然牧业、瑞丰牧场等多家牧场签订青贮玉米种植供应合同,每年供应量3万t以上,带动了全市农户和部分贫困户12 000亩以上。
以自繁自育为核心,形成“畜禽养殖—饲草加工—粪污处理—果业利用”的果畜结合村域良性循环体系,实现了以需定种、以需定贮。种出营养草,产出高质量畜产品,实现畜牧业提质增效。种养结合,初步形成“草—畜—粪—肥—果”绿色生态循环,实现了化肥的减量化目标。
铜川市产业联盟大胆创新实践,做到饲草青贮统一实施,带动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其中“羊联盟+养殖场户”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青贮饲草统一收贮与配送,形成联盟带动农户发展肉羊养殖的格局。羊产业联盟的“四个五”产业扶贫模式被陕西省农业厅编入全省产业扶贫模式和脱贫范例汇编,在全省推广。
以畜定草实现了脱贫攻坚致富新路径。为养而种,既保证了草食畜牧生产对优质牧草的需求,保证优质畜产品质量,又为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开创出新的路径。草畜企业通过与贫困户鉴定收购饲草、流转土地两种方式带动贫困户种植青贮玉米,每亩增收200元以上,即实现了贫困户增收,又实现了企业的饲草需求。
由于耀州区、宜君县、印台区县饲草玉米种植地为梯田或山地等,大型青贮机械无法进入,导致收贮机模化程度低,人工操作时间长,收贮成本增加。加之近年来雨量较多,严重影响玉米秸秆收贮、运输、加工等环节,影响青贮质量。
由于玉米青贮量不足,导致来年春季饲草不足时,大部分养殖场给草畜饲喂黄贮玉米秸秆,但其营养价值严重不足,影响草畜生产及育肥速度等。
全市种植黑麦草、苜蓿等牧草面积小,产量不高,大部分奶畜养殖场青干草均依赖外购,本地种植饲草面积不足,不足以支持畜牧业快速发展。
为了促进农牧结合,提高种养效益,要结合各区县畜牧业发展和饲草种植现状,建设种养一体、生态循环的高效饲草体系,不断探索畜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形成饲草产业的新增长点。
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抓手,继续扩大青贮玉米播种面积,年加工、销售优质青贮饲料60万t。扩大黑麦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新品种等高蛋白牧草种植面积,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探索秸秆加工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努力提高秸秆利用率。
加快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启动秸秆青贮社会化服务培育工程,大幅度提高秸秆饲料化率,实现粮食就地转化、秸秆过腹还田,为养殖场户解决收集难的问题。同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秸秆饲草加工领域。推广“订单种植、统一供种、机械化收获、专业化生产、合同销售”的商品优质青贮饲草生产销售模式,探索青贮饲草商品化生产新途径。
加强做好青贮专用玉米饲草高产栽培、优质牧草良种引进试验、牧草精深加工示范技术研究工作,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苜蓿、青贮玉米、黑麦草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提高饲草料饲喂利用率,稳步推进全市饲草产业发展。
实行市、县(区)、乡(镇)三级专业技术人员包抓责任制,积极做好饲草种植、加工、储运环节的监督检查、指导服务,解决小区(场)在饲草贮存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加快饲草科技创新,搭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与省畜牧总站、省改良站、西安临潼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的合作,开展优质牧草种植、黄贮玉米秸秆技术的合作,突破关键技术难题,使牧草、玉米秸秆饲草产品多样化、系列化,提高饲草的品质和饲草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