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象喜
(藤县塘步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 藤县 543302)
生猪标准化养殖可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猪肉,而且生猪发病率较低,能够很好地维护生态及养殖效益,促进生态养殖行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建议在生猪养殖中应用标准化养殖技术,充分发挥技术的最大作用[1]。
建议猪场选择地势较高、平坦、北风向阳的区域,同时需保证电力供应良好,可提供足够的水源、保证排水便捷。不仅如此,还应该远离居民区、交通主干道,学校、医院、污水处理厂,以及屠宰场、其他畜禽养殖场等,旨在避免受到外界声音的干扰。此外,猪场和国道、省道、村道的距离,建议分别设置为3.5 km、2.5 km、1.5 km。
保证猪场布局的合理性,结合主风向、地势从上至下分别设置猪场管理、生产,以及隔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间通过隔离墙隔离。
1)对不同功能区朝向进行布局,要求科学设置建筑物面积和高度,从而满足采光和通风要求。
2)对猪场四周环境进行布设,可以种植一些绿色植物,达到绿化环境、提高空气质量的效果[2]。
3)合理布设消毒区,特别是进场消毒设置,需要门卫值班室配备专业人员进行消毒,在门口设置车辆消毒池,分别设置净、污通道。
猪场养殖需秉持自繁自养原则,如果需要引种须遵循科学引种操作流程,选择信誉度高、规模大,具备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猪场,并且对疫情进行深入考察,以免引入疫区的种猪。
建议种母猪选取纯种、体型佳、健康、生殖器官发育较好、反应灵敏的母猪,保证乳头分布对称均匀、有效乳头数量不小于6对,同时满足母猪阴户大的要求。
选取纯种、反应灵敏,以及性欲强的公猪,同时保证公猪睾丸发育匀称、包皮积液残留比较少[3]。
加强标准化养殖管理,有利于减小猪群感染疾病的概率,养殖中可结合猪群生理特征加以分群处理,充分利用并发挥出标准化养殖技术的最大作用。
在哺乳仔猪养殖过程中应制定标准化程序。哺乳仔猪营养来源主要为母猪的乳汁,所以需保证母猪营养充足、日粮结构合理及均衡,以便在仔猪出生后第一时间补充初乳,获取母源性抗体,有效保障仔猪的成活率。同时,哺乳仔猪应认真做好防压、保温、断尾和剪牙等工作,待仔猪出生7 d后及时补充铁元素,目的为提高仔猪的免疫力[4]。
保育仔猪应定时、定量、定点进行饲养,结合仔猪发育状况定量投喂,旨在有效调教仔猪,使其定点、定量采食和排便。秉持全进全出的原则控制饲养密度,保证运动量、充足的光照,从而提高保育仔猪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日常须提供足够的饮用水,在季节交替时在水中添加一定的葡萄糖粉、黄芪多糖粉,提升保育仔猪的免疫力提升。
种猪饲养主要为单栏/小群饲养,如此可以保证种猪饲料得到合理利用,有效提升种猪的营养水平、维护养殖方面的效益。日常养殖的过程认真做好种猪膘情记录工作,可使用拇指充分按压猪背,存在一定凹陷表现代表种猪膘情尚可,对于脊背、肋骨凸起种猪来讲代表膘情较低,凹陷过深则为种植膘情较高。
严格控制生长育肥猪环境的温湿度,温度、湿度分别设置为25℃、70%为最佳,并进行通风换气、降低舍内NH3浓度、CO2浓度。同时,在第一时间清除地面的粪便、污渍,实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生长育肥猪饲养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几个阶段,其中前期主要进行应激处理、饲养过渡;中期为生长高峰,体重不小于35 kg;后期为脂肪沉积状态,体重在65 kg以上。这就需要根据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日粮结构,确定实际的喂养量。
实行常规和随时消毒,前者主要在场区门口设置和大门相同宽度、长度的消毒池,深度为12 cm,同时门卫位置可布设紫外线消毒区域,采取生石灰、聚维酮碘进行消毒处理;后者在猪场发生猪只疾病或突然死亡时,及时做好隔离工作,并对猪圈进行局部消毒[5]。结合猪群年龄,定期实行接种疫苗是提高猪群免疫力的主要方法,猪群免疫猪蓝耳病、细小病菌和猪瘟等,均可使用灭活苗及弱毒苗,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免疫说明确定疫苗的剂量、疫苗注射位置,在实行疫苗免疫前、后禁止应用抗生素类药物。
生猪投喂饲料,直接关系到生猪的生长速度,有利于有效减少生猪出栏的时间,饲料的选用要求编制相应的饲养方案,在计划中明确各个年龄段生猪投喂的饲料数量,使生猪在各个时期保持营养均衡。不仅如此,饲料投喂方式的选择也极其关键,养殖场采购饲料时须遵循相关标准,从正规渠道购买保证质量的饲料。同时,为生猪补充微量元素,饲料与粮食、玉米、大豆搭配运用,对加快养殖猪的生产速度有积极的影响。
生猪养殖标准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改善猪群饲养的环境,提高生猪的免疫力,使畜牧业的养殖进程得到保障。建议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加强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的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