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寿险业的技术进步存在异质性吗?
——基于要素偏向性的视角

2021-03-05 00:43丁黎黎薛岳梅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寿险业偏向中资

丁黎黎,赵 执,薛岳梅,郑 慧

(1.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 青岛266100)

一、引言

中国保险业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取得迅猛发展。在保险资金运用松绑、人身险费率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红利的刺激下,保费收入脱离2011年负增长的泥潭,2018年达到3.8万亿元,保险总资产从6万亿元扩展到18万亿元,有效地发挥了服务实体经济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保险行业补偿式发展路径已无法适应时代要求,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一方面,长期以来重视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使得保险企业,特别是寿险公司,经营效率低下;随着保险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源自外资保险主体智力、技术、资金等资源进驻的冲击,以及来自跨界、跨领域等非传统竞争对手的挑战,使中国保险业传统发展路径难以满足保险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寿险公司为追求资金运用效率而将保险功能本末倒置,激进经营、激进投资,甚至异化为融资平台,脱离保障功能,中国保险业的社会形象亟待重塑。可见,中国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

挖掘中国保险业发展新动能,实现保险业高质量增长,必须合理权衡其承保端与投资端,推动经营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这意味着保险企业的生产要素要由劳动要素为主向技术创新要素转变。因此,测度中国寿险业的技术进步,准确识别中国寿险公司的要素偏向方向,回答中国寿险公司技术进步是否存在异质性,深挖寿险公司发展源动力,是当前保险业发展模式如何转变破题的关键环节。

为此,本文选取了保费收入90%以上的22家寿险公司,利用Malmquist指数分解法构建技术进步偏向模型,对我国寿险业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进行测度,以判别和分析寿险公司是否偏向于资本追逐;同时考虑资本结构异质性对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中资与外资寿险公司的技术进步偏向性特征;基于此,为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增长提出建议。

二、文献综述

以上研究均从静态视角考察保险业经营效率问题,忽视了其动态演变。随着Malmquist指数的提出,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测算成为可能,如吕秀萍(2009)基于保险功能采用Malmqiuist指数法分别研究了中国财产保险与人寿保险的全要素生产率变迁。得益于Malmquist指数可进一步分解为规模效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指数的优势,技术进步作为保险增长的重要来源,也逐渐受到学者关注。高明和解百臣(2010)基于改进的Malmquist指数法研究发现中国寿险公司技术进步水平持续提高进而推升其经营效率。财产保险公司方面,韩珂和陈宝峰(2014)通过分解中国财产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发现技术进步对财产保险发展的拉动作用微弱。杨柳勇和何秉卓(2016)也借助Malmquist指数对中国保险公司技术进步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随着技术进步偏向性研究的深入,已有学者开始关注保险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性问题(初可佳,2015)。

偏向型技术进步是目前国内外的热点研究问题。不同于中性技术进步,偏向型技术进步改变了要素间的边际替代率,导致传统技术进步测度方法无法识别技术进步偏向性,现有测算方法主要有基于生产函数的参数法和基于Malmquist指数的非参数法两种。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参数测算法研究中,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因可分析可变替代弹性而被广泛使用。Stanstad et al.(2006)、Karanfil et al.(2010)均通过构建超越对数函数对美国、韩国、印度、法国的技术进步偏向性进行分析。王班班和齐绍洲(2015)将中性技术进步与偏向性技术进步同时纳入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探讨了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Shao et al.(2016)则设计涵盖劳动、资本、能源、碳排放四种要素的超越对数函数,测算和分析了中国上海工业技术变革依赖于能源使用与资本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的非参数测算法是由Färe et al.(1997)将Färe et al.(1994)提出的Malmquist指数进一步分解为规模变化指数、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而成。为明确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要素,Weber &Domazlicky(1999)设计了技术进步的偏向方向判别依据。此后,得益于其能够处理多投入多产出且无需设定函数形式的优势,这一测算方法被广泛用于测算区域、行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性研究中:Tatjé &Lovell(1996)、Barros et al.(2009)测算了银行的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Chen &Yu(2014)比较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非经合组织国家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王班班和齐绍洲(2015)研究表明中国工业总体上呈现能源节约的偏向性特征。王俊和胡雍(2015)发现我国制造业具有不稳定的技能偏向。王云霞和韩彪(2018)、尹朝静和李谷成(2018)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物流业的技术进步均偏向于资本。

综观现有研究发现,基于中性技术进步假设的中国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领域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对保险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性问题研究仍极度匮乏。与此同时,现有研究虽已开始逐步深入到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某一环节的效率评价,但由于割裂了保险公司经营流程,并且均为现金流选取其投入产出指标而与其经营目标有所背离,致使其技术进步测算存在较大偏差。为此,本文率先打破保险业中性技术进步假设,考虑保险业可变要素替代弹性,对中国保险业技术进步偏向性问题展开探索。在此过程中,本文以保险职能为依据,从保险保障职能和资金运用职能角度切入,重新设计其效率测度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进而采用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对中国保险业技术进步偏向性问题展开探索,以明确我国寿险公司要素偏向性的异质性问题,以期为我国寿险行业稳健发展提供借鉴。

三、中国寿险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测度及判别方法

为度量中国寿险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性,本文将根据Färe&Grifell-Tatje(1997)提出的基于DEA-Malmquist指数分解法的技术进步偏向性测算方法,将中国寿险业的技术进步指数分解为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BTC)和中性技术进步指数(MTC),并进一步将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BTC)分解为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IBTC)、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OBTC),以此识别中国寿险公司技术进步偏向方向。

(一)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

将各寿险公司视为生产决策单元(DMU),每家寿险公司有n种投入,x=(x1,...xn)∈RN+,相应地,各公司有m 种产出,y=(y1,...ym)∈RM+。在一个凸生产可能性集包含所有投入和产出的假设下,若t时期的生产技术为}可以生产yt,则其与生产前沿面的距离函数为:其中,产出距离Dto(xt,yt)为给定投入xt的情境下产出yt最大扩展比例的倒数。当且仅当

在产出导向下,借鉴Färe et al.(1994)的思路,满足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时,Malmquist指数(MI)可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TC)和技术效率指数(EFFCH),即

为测度技术进步偏向性,采用Färe et al.(1997)的分解方法,将TC指数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指数(MTC)和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BTC)。

式中:Kh为磁滞损耗系数;对一般硅钢片α取1.6~2.3;f为电机磁场的交变频率;Bm为磁密幅值。建立Ansoft模型,磁滞损耗由Ansoft计算[3],电机为分数槽时曲线如图4。

进一步地,将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BTC)分解为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IBTC)和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OBTC)。

中性技术进步指数(MTC)度量生产前沿面的平移,刻画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偏向型技术进步(BTC)则度量非中性的技术进步,是生产前沿面的偏转。MTC指数和BTC指数大于1(小于1)分别表示中性技术进步(倒退)和偏向性技术进步(倒退);MTC指数和BTC指数为1时技术进步不变。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IBTC)与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OBTC)分别诠释不同投入要素组合,或不同产出下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变化。IBTC>1表示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IBTC<1表示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减缓了全要素生产率;相应地,OBTC 含义相似。当只有一种产出时,OBTC为1。

(二)技术进步偏向方向判别

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是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技术进步贡献率的表征,但无法判断技术进步中的要素偏向性问题。为此,借鉴Weber &Domazlicky(1997)的方法,根据从t期到t+1期的要素投入比例变动,结合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的变化,识别技术进步偏向方向(表1)。

表1 偏向型技术进步方向判别方法

假设生产中存在两种投入要素x1和x2,两种产出y1和y2,从t期到t+1期产生了技术进步。当IBTC>1时意味着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密集使用要素x1的结果则说明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密集使用要素x2的结果。当IBTC<1时意味着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密集使用要素x2的结果则说明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密集使用要素的x1结果。当IBTC=1时,技术进步不偏向任何一种要素。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方向判别与此相似。

四、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在公司技术进步测度过程中,投入变量与产出变量的恰当选取是准确分析公司发展质量的基础。现有研究中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目前,基于生产法、金融中介法和增加值法选取保险公司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均将保险公司运营过程割裂看待,导致所得结果仅能表征承保业务或者保险资金运用业务等局部运营效率,难以从全局角度分析保险业发展质量,也无法识别中国保险业技术进步的关键驱动来源。针对此问题,本文从保险的保险保障功能和资金运用功能视角切入,借助保费收入兼任承保端产出与投资端投入的桥梁角色,将其承保业务和资金运用业务同时纳入分析框架,基于保险公司承保端和投资端的运作全过程设计保险公司技术进步测度的投入和产出变量体系(如表2)。

表2 投入与产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投入变量:本文研究的寿险公司投入变量要素有三种,即金融资本、劳动、营业费用。其中,金融资本包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劳动投入用《中国保险年鉴》所报告的研究样本的职工人数度量;营业费用则涵盖营业税金及附加、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业务及管理费、其他业务成本等各类营业费用。

(2)产出变量:本文基于保险职能选择保险公司最终产出构成产出变量体系,即采用保险赔付支出表征其保险保障职能角色的产出;采用寿险公司运作保费收入所得投资收益表征其资金运用职能角色的产出。

基于以上研究方法与投入和产出变量体系,考虑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保费收入市场份额90%以上的27家中国寿险公司为研究对象,同时剔除公司成立时间处于样本期内以及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选取2008-2017年中国22家寿险公司为研究样本。相关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历年《中国保险年鉴》。

五、中国寿险业技术进步偏向特征分析

(一)中国寿险业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

基于所选样本,本文对中国寿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基于Malmquist指数对其进行分解,得到2008-2017年中国寿险业的TC指数、MTC指数、BTC指数,并进一步将BTC指数分解为IBTC指数和OBTC指数(图1)。

整体上来说,除2016年外,2008-2017年间寿险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高于1,但近年来有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寿险业总体上的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增速有所放缓。技术进步与纯技术效率作为全要素生产率的两大驱动,其关键驱动地位处于动态变化中。2009-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由纯技术效率主要驱动,2013-2015年间技术进步则成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核心动力。2013年寿险公司技术进步骤然提升,其可能的原因在于2012年开始实施“13项新政”,放宽了保险资金运用的门槛与范围,使得保险公司经营绩效骤然提升;2016年原中国保监会强调“保险姓保”后,寿险公司的保险资金运用受到限制,致使技术进步猛然跌落,拉低了全要素生产率,随着寿险公司经营行为的逐步规范,其技术进步指数在2017年开始回升。

图1 中国寿险业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进步偏向指数

从技术进步分解指数来看,除2013-2014年外,中性技术进步指数(MTC)低于1,表明近年来中国寿险业实际上经历了中性技术退步;与此同时,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BTC)较高,均在1.16附近窄幅波动,这表明偏向型技术进步是中国寿险业技术进步的驱动核心。进一步分析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除2012年外,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IBTC)与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OBTC)均高于1,且IBTC指数更高,说明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中国寿险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但是IBTC与OBTC波动方向相反,相对较低的OBTC指数却与BTC指数呈同向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时间维度上中国寿险公司的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中国寿险业发展质量提升应从投入端和产出端双向切入。

(二)中国寿险业技术进步偏向方向分析

根据前文所述技术进步偏向方向识别方法,本文计算了研究样本投入与产出偏向技术进步的具体投入要素偏向和产出偏向。表3和表4分别报告了2008-2017年间中国寿险业技术进步偏向的投入要素分布和产出要素分布。

从投入要素偏向分布来看,几乎所有寿险公司都具有投入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且该趋势正逐渐加强。营业费用与劳动相比,多数寿险公司倾向于密集使用营业费用,并且倾向于使用营业费用的公司数量正逐步上升;营业费用与金融资本相比,总体上倾向于密集使用营业费用的寿险公司数量多于倾向于使用金融资本的寿险公司数量,且具有正“U”型趋势——先下降后上升;劳动与金融资本相比,密集使用金融资本的寿险公司数量更多。总体来看,近年来中国寿险公司偏向于密集使用营业费用,其次是金融资本,而对于劳动的偏向性最弱,这是长期实施粗放式发展模式的结果。在激烈的保险市场中,保险公司为快速占据市场份额而投入高额费用以拓展业务范围,但这种发展模式不可长期持续,随着市场容量向饱和点趋近,依赖于费用的发展模式将成为保险业成长的阻碍。

表3 投入要素偏向的分布

从产出要素偏向分布看,中国寿险公司的技术进步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总体上,除2010年和2014年外,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中国寿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但仍有相当数量寿险公司的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延缓了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可见近年来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中国寿险业全要素生产率尚未形成固定影响路径。具体到产出要素偏向方向上,偏向于赔付支出与偏向于投资收益的寿险公司数量多寡交替出现且波动较大,表明技术进步对其承保端和投资端均有促进作用,但尚未形成固定偏向方向;从产出要素的平均偏向来看,偏向于投资收益的公司数量略多于偏向于赔付支出的公司数量,可能是当前某些保险公司激进投资、激进经营现象的反映。

表4 产出要素偏向的分布

注:表中数据为寿险公司数量。

(三)异质资本结构的寿险公司技术进步偏向性特征

考虑到不同资本结构的寿险公司在经营策略、政策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区别,而表现出技术进步规律的差异性,为此,本文进一步对中资寿险公司和外资寿险公司的技术进步偏向性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来看,外资寿险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1.219,中资寿险公司的均值为1.177,外资寿险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高于中资寿险公司。从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指数来看,中资寿险公司的技术效率高于外资寿险公司,说明中资寿险公司凭借其本土优势,在资源配置方面优于外资寿险公司。与此相反,在技术进步方面,中资寿险公司与外资寿险公司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外资寿险公司在保险创新、科技进步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与此同时,中资寿险公司的中性技术进步指数低于1,而外资寿险公司则高于1,可见中资寿险公司的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偏向型技术进步,其技术退步则是整个寿险行业出现技术退步的直接原因。进一步分析中外资寿险公司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如图2)的频率分布,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高于1的情形在中资寿险公司中占比较高;而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高于1的情形在外资寿险公司中占比更高,这表明中资与外资寿险公司的技术进步存在异质性,同时再一次表明中资寿险公司发展的源动力在于资源配置,而外资寿险公司保险业务质量是其核心竞争力。

图2 中外资寿险公司技术进步偏向性特征

在具体投入要素偏向上,中资与外资寿险公司均有节约使用劳动的特点,但在费用与资本两种要素偏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来看,中资寿险公司的技术进步偏向于密集使用费用,而外资寿险公司则偏向于密集使用资本,这表明中资寿险公司多奉行粗放式发展模式,注重通过拓展业务占据市场;而外资寿险公司则更多关注公司长远利益,注重通过资本投入增强公司实力。在产出要素偏向上,中资与外资寿险公司均未表现出固定偏向特征,两者的投资收益偏向性略高于赔付支出偏向性。

图3 中外资寿险公司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偏向分布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基于DEA-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对2008-2017年中国寿险公司的偏向型技术进步及其要素偏向性进行了测算和识别,并考虑资本结构不同的寿险公司战略目标差异对其发展模式选择的影响,对中资与外资寿险公司的技术进步偏向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寿险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是寿险公司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共同推动的结果,其核心动力由技术效率向技术进步迁移,且偏向型技术进步是技术进步的核心驱动;相较而言,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在总体技术进步中占比更大,但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波动却带动了整体技术进步的波动。第二,中国寿险业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在“费用-劳动”和“费用-资本”之间偏向于使用费用,在“资本-劳动”之间偏向于使用资本;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在“赔付支出-投资收益”之间偏向于获得投资收益,但偏向性不明显,说明中国寿险业技术进步整体上呈现偏向于密集使用费用和资本,并且出现偏向于资本追逐的苗头。第三,中资寿险公司的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更强,而外资寿险公司的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征更明显;两类公司均偏向于节约劳动、获得更多投资收益,但中资寿险公司更偏向于密集使用费用,外资寿险公司更偏向于密集使用资本,说明中资寿险公司的发展模式仍然较为粗放。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针对我国寿险业如何稳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优化寿险公司产品结构,提高风险保障水平。围绕“保险姓保”对保险社会保障功能的根本要求,寿险公司应当继续丰富保障型业务产品类型,提高寿险业务的风险保障水平,发挥保险保障的根本作用。第二,强化保险业监管引导,稳固保险保障根本功能地位。保障与投资是保险的两大功能。中国保险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非核心业务规模迅速扩张,如何在快速成长的保险市场中回归和稳固其社会保障功能,是寿险业回归“保险姓保”的根本。除去以往相关保险制度设计中所隐含的规模导向,强化损失补偿的社会保障功能导向,促进保险业发展整体社会效益的提升。第三,提升资源配置管理水平,防范保险投资风险。抛弃以往破坏式、掠夺式的保险发展模式,根据保险公司要素偏向方向设计公司经营策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随着保险投资渠道的持续放宽、保险资金向金融市场的深入流动,更需完善保险投资领域的监管安排,在保证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防范风险。

猜你喜欢
寿险业偏向中资
视觉搜索中风味引发对关联颜色的注意偏向*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起底中资房企海外债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本 期 导 读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