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恒
乡村振兴应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决定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是祖先留下的文化财富,它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精神。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目共睹,包括四维、八德、五伦等,都是行之于书,见之于纸的,不能说司空见惯,也可以说于传统教育中时时事事有所体现的。比如下面的对话,就记载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
战国的时候,诸侯国之上有周天子,各国间的人才流动很自由。景春乃纵横家,公孙衍、张仪,是纵横家中的佼佼者。公孙衍、张仪同是魏国人,公孙衍在秦国做过大良造,后来被张仪代替。公孙衍离开秦国后,鼓动其他诸侯国联合反秦,是为“合纵”,而张仪则用“连横”的策略来付公孙衍的“合纵”。在他们的鼓动下,各诸侯国间的战争此起彼伏。
景春称他们为“大丈夫”,——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安居无事,天下就没有冲突。但这是将天下安危系于两人的名利中,与文王、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不同。所以,当景春问孟子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吗?
孟子说:这怎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礼吗?为了说明问题,孟子回到了冠礼。“冠者,礼之始也。”男子行冠礼时,父亲训导他,从今以后必须严格遵循伦理规矩。如“为人子,止于孝;为人臣,止于敬”等等。如果要做大丈夫,还要遵守以下规矩: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能实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己的原则,不受富贵诱惑,或者说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遵循礼仪规矩,也可以说是仁义存心。当以正念对“大丈夫”经过一番寒彻骨的践行之后,才能真正称得上大丈夫。
可见“大丈夫”的原意指的是能够遵循礼仪规矩的成年男子。只有遵循礼仪,才能构建一个人文的空间,社会才能安定。
再看看景春所称许的公孙衍、张仪,孟子直截了当地讲,这些人非但不能坚持礼仪规矩,还到处逢迎各国诸侯,以顺为正,成其纵横,危天下之安哉!
孟子对“大丈夫”的解答,是在“不动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孟子的“养浩然之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将之作为人格的标准精神而宣传了。
其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精神很丰富,诸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价值理念,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永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不断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精神,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殷切期盼与要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集道德伦理、文化思想与精神观念等反映民族特质风貌于一体的文化总体,它不仅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内容,还涉及如何科学培养个体良好的人格素养等具体方略。”“从个体的心灵修养和行为习惯,到科学地处理个体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再到帮助个体塑造形成‘内圣外王’的经典人格,中华传统文化都提出并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培养个体身心素质的重要指南。”从根本上说,“传统文化”是“文化自觉”的产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这些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象,是所有中国人的魂魄,是各民族、各阶层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的坚强纽带。
也因为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反省精神,中国文化不仅同世界一切先进文化相通相融,更是世界文化的标杆。当年欧洲的大思想家莱布尼兹、伏尔泰就曾经折服于中国灿烂的文化。
我们知道,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发展兴盛直接关乎着国家的发展兴盛,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谈不上国家的发展兴盛,更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邓小平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可能有好有坏,但道德绝对没有副作用。且看看中国古人的宣讲。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几句话孔子提出,为政最重要是“德”,就是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是道德的感化,日换句话说,上位的有德人在那里本身不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满天无数的星座,都会跟着你动。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章孔子教导弟子进德修业的秩序和方法,层次分明,像教学大纲。孔子的教学: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據,以仁为依靠,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中。
为什么要学艺呢?“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里阐明了“游于艺”的意义。熟练掌握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优游其中,如同鱼儿自在游于水中一般愉快。孔子培养学生,以明道为目标,以立德为基础,以仁为出发点,以六艺来涵养性情,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正因如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地地道道的道德的文化,是艺术的文化,只要学习并传承它,必将提升国民精神风貌、提高社会文明,或者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亦复如是。习总书记曾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都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深厚基础。社会主义中国自然也自觉地成为中华传统核心价值理念的弘扬者和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更具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应发掘、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夏、商、周三个朝代文化的演变如此:夏尚忠,殷尚质(鬼),周尚文。尚就是崇尚、偏重的意思,夏的文化偏重于忠诚、朴实。殷商的文化仍重质朴,但宗教观念很强。周代文化呢?重在人文文化。“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是说周朝所建立的文化是集上古之大成。孔子时代的中国文化,以周代文化作代表,是非常茂盛、伟大与光辉的人文文化。孔子认为,文化思想应承先启后,发扬后来周代文化精神。实践证明,孔子坚持的人文文化路线是正确的。还有一次,颜渊问老师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行夏之时,乘殷之辂(lù),服周之冕”,继承历代政治的优点,实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戴着周朝的礼帽等等。孔子的政治理想其实就是如何样建设一个有秩序的国家,让百姓过上健康的、有文化的、和乐的生活,答案就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的幸福美好生活才能如期如愿圆满完成。
跨越近千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就今人来讲,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提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讲好文化故事,打响地方文化品牌。
钱穆说过:“中国文化是自始至终建筑在农业上面的”,梁漱溟先生也说:“如果中国在不久的将来要创造一种新文化,那么这种新文化的嫩芽绝不会凭空萌生,它离不开那些虽已衰老却还蕴含生机的老根——乡村。”因此,唤醒当代人包括每个乡村人学习、挖掘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很急迫的。
鄉村振兴应传承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振兴也应学习并继承传统文化,不断丰富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传承和发展延续,既是当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和应有之义。”
2018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后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被提到了重要高度,村落传统文化被视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资源,而且实实在在地在当下乡村社会中发挥着能动性作用,但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口向大中城市快速迁徙,农业人口急剧减少,导致了一部分农村出现凋敝、衰败现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一定的难度,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流失严重。因此,要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宣传,发展、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建设,是丰富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形成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措施和途径,而且十分迫切,要从早从现在做起为好。
十八大以来,在地方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研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阐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进一步说,民族复兴归根到底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乡村振兴也需要传统文化的振兴。或者说,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是建设文化文明乡村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优质文化的滋养,乡风文明的建设也离不开优质文化这个载体,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与引领。为什么?且看孔子的宣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个“道”是领导的导。孔子讲的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说是政治原理。他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以政治体制领导,用法治,但用法治,人会钻法律的漏洞,而且他逃避了法律及处罚,会无羞耻心。因此孔子又说:假如以道德来领导,以礼教化,每个人都有道德涵养,做错了惭愧,这样人人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不等法律制裁,自己就很难过,这就是有耻,而且有归服之心。到了这种情形,就达到了政治目的。所以他主张用道德的政治、道德的感化。《史记·七十列传·酷吏列传》中也引用了这句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与目标,也是其措施与方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踏步前进的今天,复兴中华民族成了亿万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这中间就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当然,乡村建设也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像我国,乡村振兴,每年建设1000个达标行政村,这就要求分类推进村庄建设,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行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在中心城镇、交通干线、产业园区、沿江沿河地区等优先实施乡村建设。“十四五”期间每年建设1000个以上乡村建设达标行政村。如何建设?一定要有传统文化的引领,少一些名利色彩,多一些文化底蕴,换句话讲,特色村的建设一定要汲取历史上“特色小镇”批量倒闭的经验:重视文化引领,尊重经济活动,精准把脉,科学谋划,以义为利,而不以利为利。
从2014年10月“特色小镇”时代正式拉开序幕到2020年7月,因为没有文化,或者说“特色小镇”的决策失误,或者权力滥用,或者不能及时转变观念,跟上人们需求,而蛮目攀比,利字当头的一个个“特色小镇”成为“食利小镇”纷纷倒下。相反,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乌镇堪称“特色小镇”建设标杆样板。乌镇在招商过程中不急功近利。对于业态占比及分布都严格遵守,注重与古镇定位相符及整体风貌的保护,区域功能定位清晰,基本保证一店一户。最重要的是,乌镇摈弃了单纯依靠旅游业为主的发展特色,而改为采用多元化业态实现转型,顺利跻身互联网智慧产业,既有文化资源积累,又有产业作为后盾支撑。所以,特色小镇具有人文功能,或者包含生产、生活、生态的“三融合”的开发理念,有特色产业、居民、特色活动及各种优质服务,特色小镇才能留人、聚人,才会健康良性发展。如果仅仅停留在“赚快钱”的思路,没有文化底蕴,不但得不到发展,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句话,没有文化底蕴的“特色小镇”倒下的惨痛教训,文化文明乡村的建设应以此为鉴。换句话说,商业产生于合理管理体制及自然平衡的供需关系上,必兴;而一旦商业领域“以利为利”参与,其结果就惨烈。像“特色小镇”就是被一些要政绩或者纯粹以利为利,没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人给搞砸了。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好,文明乡村的建设也罢,一定要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与引领,否则,以利为利的“特色小镇”的建设乱象还会卷土重来。
总之,“传统文化” 也能助力乡村振兴,能为构建乡村社会秩序提供强大的话语交往平台,能为良性乡村组织社会关系提供当下现成的成系列的知识资源、能为建设生态宜居文明乡村提供成熟的可靠的宝贵经验、能为建设有效治理乡村提供无穷的具有高效对应功能的可行性策略。
[本文系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2021年度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课题编号:2021B-548)的研究成果。]
(甘肃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价值探讨.
[2]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完成“文化自觉”使命创造现代中华文化。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16年版.
[3]论语·为政第二.
[4]论语·述而第七.
[5]礼记·学记.
[6]论语·八佾第三.
[7]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价值探讨.
[9]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