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慧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市于2014年就已被创建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还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带动就业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徐州市电子商务产业结构日趋完整,徐州软件园、跨境电商产业园等的建立为电商企业的入驻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成了徐州发展知识经济、吸引人才集聚的重要窗口和平台。电子商务的急剧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短缺,而另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知识更新速度快,各院校教材的选取在时间上往往存在滞后性,更有大量院校不存在实践基地,因此,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标准的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如何培养高质量电商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工学交替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以职业为导向,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工学交替充分体现了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的宗旨,在理论教学环节过程中穿插实践教学,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践过程是最容易获得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实践教学还可以促进理论教学内容的更新,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
虽然企业是经济组织,其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职业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人才,目的不同使得院校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认知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成为实施工学交替环节的阻碍。但是企业拥有的真实工作场景,学校拥有大量企业所需的专业型人才又构成了双方实施合作的可能性,企业甚至可以向学校投入资金帮助学校培养有关专业的学生用于自己的发展,真正体现了教为所学、学以致用的思想。虽然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目标差异性,但资源的互补仍旧是促进双方进行合作的动力基础,降低双方之间的差异性将更有助于人才的培养,是有利于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主体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学校投入不足 缺乏内在动力
徐州工业职业学院虽然依托于大学科技园电子商务专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引进了多家社会电商企业,但比起苏南、广州、杭州等城市,徐州地区的电商企业数量相对较少。目前工学交替企业主要来自学校科技园所引进的企业和附近城市宿迁的京东客户服务中心。学校与部分企业的合作深度还不够,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工学交替环节的目标。而校内针对电子商务专业构建的实验实践基地不足、设施不够完善,学生对电子商务的操作及运行流程主要是通过模拟教学软件,这类软件与电商企业的实际操作系统还存在较大差别,限制了本校电商专业学生在学校开展实践活动的可能性。在师资力量上,多数电商专任教师出身于管理类专业,在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方面距离电商专业师资的素质要求还有待提高。
学生难以适应 不能端正态度
企业会根据学生的内、外条件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岗位,不同的岗位工作类别、条件以及福利待遇都有差别,即使在同一小组,绩效也会有所不同,部分同学进而产生失落感,甚至做出过激行为。有些学生对待工作中的挫折会有抗拒心理,如在线客服岗位,面对庞大的客户群体,服务不到位就可能会激化客户情绪,但实际上有些责任并不在于学生,如产品质量、物流等问题,而客户会将所有的情绪都转接给在线客服,尤其面对一些比较难缠的客户,刚入职的学生必将有些力不从心。对此,有的同学会觉得委屈甚至是煽动其他同学的情绪,传递一些负面情绪或是中途离岗。对于学生比较集中的单位容易出现抱团现象,就曾发生过同一企业的同学同时提出离职的现象,甚至提出离职的理由都是眼睛近视700度以上,故不能再从事此类工作,这类现象如果没能够及时应對将会对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企业认知片面 管理不够规范
在工作安排上,有些学生所在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不高,工作时间较长且工作量大,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工作流程后很难再学到新的知识。其次企业的追求目标与学校有所不同,所以在学生教育成长方面的理念会与学校有所差别,电商专业学生的工学交替时间又赶上行业内最为火爆的双十一,业务的繁忙最终会转化为学生们工作时间的延长与工作量的加大。虽然在工学交替前,学校与企业均已签订了协议,明确了双方各自在工学交替期间的责任和义务,但部分企业还会因自身的运营规律无法完全遵循协议,存在变相加班、薪酬计算不合理等现象。另外,企业缺乏专门与学校、学生沟通的对接部门,学生进入企业以后被分散到不同部门,这为统一管理增加了难度。
为了缓解在工学交替环节出现的矛盾,有效提升工学交替效果,实现高职电商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精心选择优质企业
学院需要引进一批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的电商企业入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电商实训教学基地。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带领学生开展电商运营等方面的真实项目,培养学生电商运营、网络营销岗位等方面的技能,使得学生在学校就能够完成工学交替环节。对于工学交替期间进入企业的学生,学校应与企业建立相应的权益保障体系,为学生争取合法的权益,如安全、劳动条件、生活条件、劳动报酬等,以免学生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在工学交替环节,学校应该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将学生交给企业后就放任自流,需要随时随地给予学生方向性的指导,这种指导不仅包括工作学习上的指导,还包括学生到达新环境后在生活上的指导;同时还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可以多发现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及时关注学生动态 做好心理建设工作
工学交替期间,学生具有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做好学生的角色适应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学生可能依旧会用学生的身份要求自己,对于企业的新环境难以适应,陌生环境会让学生感到迷茫和无助,这就需要学校选派得力的指导教师入驻企业,驻企老师的加入不仅可以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对其进行沟通疏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觉到有学校的保驾护航,可以更快地帮助他们进行角色的转变。
学生自身也要积极调整心态,摆正好自己的位置,能够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和要求自己。工学交替期间,学生在企业所承担的工作可能是简单而又重复的,有的学生反映学不到东西,换个角度来看,这些简单而又重复的事情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比如熟悉行业的运行规则、锻炼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自己的毅力。当然,学生摆正心态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的过程,既是接受诚信教育的过程,也是学习维权的过程。面对工学交替环节出现的问题,学生应该摆脱在学校期间传统被动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向学校或企业反映情况,切忌采取敷衍散漫、聚众闹事等方式。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增强企业责任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需要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的综合手段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进行激励和约束。学生到企业学习,企业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指导,这会增加的企业的培训成本,有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甚至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没有服务好客户,客户就会对之差评并且会对企业的印象分大打折扣。但一味地让企业承担责任并不现实,政府需要通过经济手段,对相关企业给予政策扶持,比如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等,同时也要加强对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的教育,让他们理解理解与学校共同培育人才的意义,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附加值,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依旧是促进学生技能成才,其他任何的阶段性或间接性成果都不能取代或凌驾于这一根本目标之上。企业应该积极主动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落实到具体层面,企业尤其是基层管理者需要耐心對待学生,配合学校制定合理的教学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同时,企业还需要设立相关部门,直接负责对接工学交替的工作,让管理变得更加规范化。
综上,工学交替环节对当前高职院校电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有重要意义,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如果实施得当将会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局面。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学交替环节发现,在现有的状态下依旧存在一些能够改进的方面,只有通过三方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构建一个有利于电商专业学生成长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更多的电子商务人才。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郝中超,宋洁.基于“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践研究[J].营销界,2020(30):68-70.
[2]彭四平.校企合作:企业的社会责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 31(01):10-1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