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蕙
基于当今素质教育这一大环境下,促使了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理念得到了很大转变。从素质教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文化共识的塑造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从当前来看,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得到了普及,但是在学生文化共识的塑造方面还有待加强,当下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将这项工作作为教学重点。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实际教育工作经验,针对于语文教育如何塑造学生的文化共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和指导,仅供参考。
在語文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文化共识的塑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共识的塑造无论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正确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文化共识的塑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社会各个方面得到了很大变革,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有了更高追求。同时,在快速发展的这一过程中也会带来各种不利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功利性倾向,人们的精神世界逐渐缺失。这种功利性倾向,在国民教育中同样体现得较为明显。
从当前的语文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再加上受教师个人晋升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一味地注重语文实用价值,将分数作为语文教学目标,认为理想的教学目标就是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在这样的一种思想观念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注重对考试内容的教学,对于不考试的内容往往都是简单讲解一下就可以,甚至直接略过,成为课外内容。从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存在“重知识、技巧传授,轻文化、精神和美学角度渗透”的现象。如果语文教育存在这种功利性倾向,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使语文教学这条道路变得越来越狭窄。另外,从本质来看,语文教育包含一定的精神底蕴和文化价值在里面,但是并没有体现在实际教育当中,通常都会被功利性冲刷掉,这与语文教育的目标相背而驰。在《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这篇课文中杨东平说过这样一句话:“用一句话来概括,语文教育问题就是人文底蕴、文化价值的缺失。本应该具有趣味性的语文教育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
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底蕴的培养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好对语言文字的传授,同时还需要重视文化传承。在人类教育历史发展的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教育与人类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用“血肉同构”这一词语来形容,丰富人类文化精神。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育开展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文化传承和文化底蕴的培养,以达到“为往圣继绝学”这一教育目标。
传承民族文化
经过多年历史发展,沉淀出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任何一种文化都比不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包含了独特民族文化特色、辩证哲思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在里面,在古今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将这些著作融入到语文教育当中,通过引领学生吟诵和赏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化文化底蕴,促进文化的更好传承。
探索世界文化
在语文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解读我国民族文化以外,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对其他国家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针对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所经历的历史发展和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同,所以在文化思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从当前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既有我国的古今著作,还有其他国家的著作在里面,通过将这些著作解读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与其他国家文化进行对比,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文化思想。
重视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针对于阅读,既可以说是知识获取的一个过程,同时也可以说是人文精神构建的过程,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育中提高对阅读教学的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会有效阅读。在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优秀诗歌、小说和散文作品,通过阅读这些优秀作品,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心灵,感悟哲理,这无论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还是对学生境界的提升都能够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作为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文章作品时,不能只是从写作背景、写作技巧和思想情感等这几个方面入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站在作者角度来体会作者对世界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人为关怀渗透到其中,借助浓厚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人生内蕴,以深化学生的人文关怀。语文教育开展所面临的对象主要是人,所以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围绕着以人的塑造、人的生存发展作为导向。
重视审美情趣培养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可以说是思想情感表达的工具,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欣赏美、创造美,由此可以看出,语文与审美情趣之间有着密切相互联系。作为教师在语文教育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树立好正确的审美观点,通过审美欣赏,不仅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深化学生情感,同时对于学生创造美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意义。从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到,在精彩的文字中包含了很多美点,可以是优雅柔美的,可以是激情澎湃的,也可以是平凡素淡的等等。另外,在阅读、写作训练中同样也有着美的因素潜在。在对文章进行解读时,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深层次的分析和欣赏,将文章中的深层意识挖掘出来,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在深入解读和挖掘的这一过程中,还可以说人物和景物等形象描写中体会到美的存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由此可见,美的因素在语文教育中的存在,为语文教育赋予了新鲜活力,需要将审美情趣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重视品德和道德的构建
针对于教育教学的开展,除了要做好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学习技巧的传授以外,更多的还要重视起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时代发展需要。谈到道德教育,普遍会认为道德教育是属于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与语文教师没有太大关系,但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语文教材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包含了一定道德品质和人生哲学等在里面,可以体现在人物形象中,也可以体现在故事情节中等等。另外,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名人篇章和名著节选的,蕴含着丰富人生哲理和对社会和世界的判断,这些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洗礼,与枯燥乏味的说教教育相比,这种教育形式所发挥的影响要更加深刻一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做好知识传授以外,还需要将语文教材中包含的道德因素充分挖掘出来,然后潜移默化给学生,这也可以说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宗旨。
重视表达能力锻炼
无论是说还是写都是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思想情感表达的工具。判断一个人文化教育的如何,可以从他的说和写表达能力上反映出来,而说和写的表达能力也是语文教育实际操作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表达能力是如此重要,而这也是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从某种角度来看,一个学生学习得再好,如果表达能力缺失,无法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这样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使语文教育失去了真正意义。无论是思想的表达,还是文化的传承都需要以说和写作为基础,所以这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锻炼,而这也是语文教育文化精神内质所在。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想将人文文化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文化精神主体的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和教师的精神文化,站在精神文化角度来体会社会生活,并对未来充满热情和期望。与其他教育相比,语文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够实现文化精神的弘扬和塑造,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工作者的支持,既要负责做好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还要了解语文教育活动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功能,然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手段来实现对学生文化精神、道德品质及审美情趣等培养,体现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
由此可见受功利性倾向的影响,在当前语文教育中教师更加注重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文化精神的渗透,在面对这样的一种教育现状下,需要从文化底蕴、人文精神以及审美情趣培养、道德品质构建和表达能力锻炼等多个方面入手,以更好的塑造学生文化共识,赋予语文教育文化使命。
(陕西省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廖明秀.解析语文教育与文化精神的建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5):129.
[2]刘彩霞.浅谈语文教育与学生文化精神的塑造[J].中学语文,2013(33):104-106.
[3]曾腾.利用红色文化精髓 塑造学生思想品德——浅谈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的挖掘及其教育价值[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