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斗争时期邓小平贯彻中央战略决策的实践与启示

2021-03-04 17:33张建军
邓小平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邓小平

张建军

[关键词]邓小平;大别山斗争;中央战略决策;中央战略意图

1947年,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同时,党中央将大别山区作为我军战略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作出“直出大别山”“在大别山站住脚”的部署要求。

1947年8月,邓小平和刘伯承坚决执行中央战略决策,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历时20多天,冲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于8月27日千里跃进至大别山区。自此,至1948年2月20日转出大别山,邓小平(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委员)在这一时期,围绕如何贯彻中央战略决策、如何创建和巩固大别山根据地,进行了艰辛努力和艰苦斗争,以实际行动创造性地贯彻中央战略决策和指示要求,赢得了大别山斗争的伟大胜利。

一、坚决领会和贯彻中央的战略意图,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用党中央、毛泽东的决策指示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邓小平在大别山斗争时期坚持实时把握部队的思想动态,对不同阶段、不同境况下广大官兵出现的思想问题,善于从分析形势、明确任务人手,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各级指战员统一思想认识,确保中央战略决策得到坚决的贯彻和执行。

早在1947年7月23日,中央军委作出指示,要求刘邓大军“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8月12日又指出:“不要希望短期内就能在大别山、豫西、皖西等地建立巩固根据地,这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只能是临时立足点。必须估计到我军要有很长时间(至少半年)在江河之问东西南北地区往来机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并在歼灭敌人几十个旅之后,方能建立巩固根据地。”对此,邓小平在8月27日,也就是冈0刚进人大别山区时,即为中共中央中原局起草了《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文件,明確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一)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进人大别山之跃进任务,敌人追击计划完全失败。今后的任务,是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二)实现此历史任务,要经过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发展半年以上的时间。如不大量歼灭敌人和充分发动群众,要想站稳脚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切勿骄躁,兢兢业业,上下一心,达成每一个具体任务。”8月31日,他在直属部队连以上干部会议上又作了《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具体分析了挺进大别山后全国的形势以及创建大别山根据地面临的困难和工作重点,为各级指战员在艰苦环境下坚持长期斗争进行了必要的思想动员。

1947年9月,部队实施战略展开时,特别是在大别山北麓作战中,暴露出“不少人情绪低落,对在大别山创建根据地的信心不足,作战顾虑重重,不愿意打硬仗、苦战”等问题。为此,9月27~29日,部队专门召开纵队旅以上干部会议。邓小平分析进入大别山后的形势任务后着重指出:“我们至今仍然有一些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只看到局部的困难,而看不到全国战局的变化,甚至不敢积极主动歼灭敌人,……错过了歼灭敌人的好时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高级干部越是要以身作则,鼓励战士们坚决勇敢地歼灭敌人。”会后,他义到1纵向连以上干部作报告,指出“我们远离解放区,……整天背着几十万敌军在这里转,弹药、粮食、被服得不到补充,战士们不服水土,很多人生病闹疟疾,伤病员得不到很好的治疗,群众基础、物资供应都远不如解放区,所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困难是事实,但有困难并不可怕。我们干革命就难免要同困难打交道,就要有克服困难的耐力”。

1947年11月,蒋介石调集33个旅80个团全面“围剿”大别山。面对严峻形势,刘邓认真分析战局,并于12月2日召开10纵、12纵干部会。邓小平深刻指出:“现在,敌人正在集中兵力,乘我军立脚未稳,对大别山进行疯狂围攻,这是敌人进行垂死挣扎的表现。大别山是敌人的战略要害地区,敌人越是接近死亡,越要拼命争夺。”“在这种形势下,要求我们的部队迅速地实施战略展开。”会后,他先后到10纵、12纵给指战员作报告,详细说明“坚持大别山斗争与开辟新根据地的关系,部队集中作战歼灭敌人与分散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关系”,号召大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英勇杀敌,发动群众分配土地,创建根据地,打好向江南进攻的基础”。

1948年1月30日,为了部队能在内线作战中保持高昂斗志,邓小平在新县作了《关于战略反攻后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他深刻总结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以来取得的胜利,分析了全国战局和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战略意义,展望了解放战争战略态势的发展,特别指明了坚持大别山斗争的形势和任务,指出:“我们不仅实现了战略展开,而且战术也展开了,到处有我们的工作。我们已经在新解放区站住了脚,不会走是已经明确了。”“敌人对大别山的进攻,只是战役性的。我们反攻意义之大,就在于迫使敌人改变了战略,这便是我们的胜利。”他同时告诫说,“现在我们虽然已经在大别山区站住了脚,但要巩固还需要经过艰苦的斗争”,“一个根据地的建立,一定要经过几次‘围攻’、反‘围攻’”,要求各级要作好进行长期艰苦斗争的准备。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在大别山斗争时期,无论是进入大别山区,实施战略展开,还是面对敌人疯狂“围剿”,率部内线作战,他在每一个重要阶段总是及时针对部队实际情况进行形势任务教育,使指战员始终保持旺盛斗志和必胜信心,确保了中央战略决策的落地见效。

二、坚持“战略服从政略”,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以大别山斗争的胜利赢得了中央战略决策的实现

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末回顾二野战史时,曾经说:“大别山的斗争不决定于消灭好多敌人,而决定于能不能站住脚。这是毛主席的战略决策。”“什么叫胜利?……关键是能不能站得住,站得住就是胜利,结果,我们站稳了。”正是坚持了正确的方针和策略,才实现了中央的战略决策。

进入大别山伊始,邓小平就根据中央决策指示提出:“在军事上,我们在最初一个月内,不求打大仗,而是占领城镇,肃清土顽,争取打些小胜仗(一两个团一次的歼灭战)。同时,特别注意引导大家熟悉地形,习惯生活,学习山地战,为大歼灭战准备条件。”“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十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因此,任何时候,全军都必须有高度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准备。”

在实施战略展开时,部队很好地贯彻了上级的作战指导。抓住了大别山斗争之初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有利时机,分遣部队迅速占领中心地区的县城和农村;部署1纵、2纵和中原军区独立旅等部队在大别山北麓展开,6纵主力和3纵在皖西、鄂东地区展开。考虑到追击之敌整编第58师为滇系部队,战斗力弱,且相对孤立,易于消灭,最终成功歼敌。坚持机动用兵,积极调动敌人。部队在大别山北麓连打三仗的意图,就是将国民党军机动兵力调动至此区域,从而有力掩护了我军在皖西、鄂东地区的展开。经过一个月艰苦转战,先后解放县城23座,歼敌6000余人,初步打开大别山区局面。

在反“围剿”作战中,面对敌军大举围攻,邓小平和刘伯承分析认为,敌人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且密集靠拢,我军难以捕捉到有利战机。加之大别山中心区域山高路陡,回旋余地狭小,粮食保障困难,不利于大兵团展开作战。因此,决定采取“避战”方针,实行分兵对敌。即:以2纵、3纵、6纵等主力部队结合军区武装力量,坚持内线作战;以1纵、10纵、12纵等部队向淮西、桐柏、汉江地区实施战略再展开,在外线开辟新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拖散敌人,使其主力顾此失彼”。在拟定的《敌我作战要领》中,进一步明确反“围剿”作战方针:“(一)主力宽大机动,待敌疲困时,寻机歼敌一路。(二)以一部主力(二纵)在外线分散活动,坚决打敌弱点。(三)军区、分区以一部适时转移至外线,大肆活动,特别断敌补给线。留适当兵力在内线,以积极进攻的游击战术,疲困敌人,保护群众,实行空舍清野,反‘清剿’,侦报敌情。”12月8日又致电中央军委,提出“根据现况,我不能过早布置主力作战,而我实力只能歼敌孤立的一个师,多便吃不消”。

根据分兵的需要,邓小平和李先念、李达率前方指挥所,指挥2纵、3纵、6纵坚持大别山斗争。1947年12月22日,邓小平以刘邓名义致电中央时指出:“大别山的形势,在长时期内虽时紧时松,但比较严重。我们对此已作思想准备,并采取以纵队为单位,灵活分遣集结,打小歼灭战,强调军队、地方抓空深人土改的方针。”为避免被迫大兵团集结作战,他将内线部队再次分兵:“二纵位于经扶、立煌之线以北地区;六纵位于大别山南地区;三纵位于皖西地区。”多年后他回忆说,那时候“带着几百人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挥所留在大别山,指挥其他几个纵队,方针就是避战,一切为了站稳脚”。

1947年12月26日,邓小平根据敌情变化,提出新的作战方针:“以小部消耗大敌,以大部歼灭弱敌,发展外线,开展新区,吸敌回顾,配合内线反‘清剿’斗争。”针对我军一时难以寻机歼敌,邓小平强调要主动分遣,寻敌弱点,采取多种形式拉敌、疲敌、打击敌人,决不与敌胶着拼消耗,并提出具体行动要旨:“(一)敌向内,我向外;敌向外,我向外。主要应在外线拉敌。(二)以小对大,以大对小。分派小部队游击疲敌,大部队远离敌主力。(三)不打消耗仗。(四)积极找敌弱点,在进退时都取進攻姿势。(五)应组织对敌有力。”如此指挥6纵“在大别山那个丘陵地带来回穿梭,一会儿由西向东,一会儿由东向西,今天跑一趟,明天跑一趟,不知来回跑了多少趟,调动敌人,迷惑敌人”,“别的部队基本上不大动,适当分散,避免同敌人碰面。这样搞了两个月,我们向中央军委、毛主席报告,大别山站稳了,实现了战略任务”。

三、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用严明的纪律和统一的行动确保中央战略决策的贯彻落实

邓小平坚持从严治军。在政治上他要求绝对服从中央和军委的领导,要求部队无条件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遵守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在大别山斗争时期,他始终把严明纪律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1947年8月27日,邓小平指出“充分发动群众及其游击战争,同我们一块斗争,是实现我们战略任务的决定条件。而我军严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整军风纪,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的先决条件”,“各级必须专门检查实现,万勿忽视”。8月31日,他又将严肃纪律当作一项具体任务进行明确,要求部队“熟悉风俗习惯,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部队初到大别山时困难重重,出现“对群众态度不好,拿群众东西”等违纪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在9月上旬召开整顿纪律的紧急干部会中,邓小平深刻指出:“部队纪律不好,这是我军政治危机的开始,而政治危机必然带来军事危机,后果不堪设想。”“现在,群众还不了解我们,对我们能否站住脚还有怀疑,不敢接近我们。我们要多打胜仗,坚决执行群众纪律,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以后,凡是出现破坏群众纪律问题,要首先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这次会上还“约法三章”,明确“以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财物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

9月下旬,对战略展开中出现的问题,他存旅以上干部会上进一步严肃指出:“部队纪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别山根据地创建和巩固的问题,必须把它当作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去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能否坚决执行,关系到我们在大别山能否站得住脚,能否生下根,我们全体指战员一定要牢固地树立以大别山为家的思想,坚决克服怕打硬仗、纪律松弛等右倾思想情绪。我们的领导干部,必须要带好头”。这次会议后,各部队利用作战间隙,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批判和斗争,领导干部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整顿作用。

邓小平重视从严执纪。“约法三章”公布不久,警卫部队一名副连长因违反群众纪律,被公审大会宣判死刑,立即执行。对此,他痛心地说:“不下决心严整军纪,部队的纪律就会继续坏下去,群众就更不相信我们,而我们在大别山也就站不住脚!”在皖西视察工作时,他了解到有群众的牛被部队牵走了,遂下令彻底查清,并及时送还、道歉。他告诫说:“我们能不能在大别山站住脚,会不会被敌人赶走,决定一环,就是团结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你们的一举一动,就像一面镜子,群众就是透过你们来认识我们党、我们军队的。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处处注意自己的行动。”

在大别山斗争时期,邓小平坚持从党的路线、政策高度向广大指战员解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求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使转出大别山后,1948年3月23日在1纵干部会上作报告时,他仍然强调指出:“党的路线、党的政策,在全军中人人能够办到和必须办到的,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都做到了,一个革命军人才算够了格。”

四、注重“谋全局、管长远”,统筹抓好地方党的组织、政权建设和新区土改等工作,为中央战略决策的落地生根厚植沃土

邓小平认为,在大别山区创建巩固的根据地,第一要务就是建立民主政权,开展地方工作。早在挺进大别山途中,他就在考虑部队进入大别山后如何尽早建立地方党组织和民主政权的问题。1947年8月下旬,在息县彭店召开的会议中邓小平专门就如何开展地方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进人大别山后,邓小平指示中原局立即将随军南下的第一批1858名地方干部以工作组的形式分遣到各个工作区和县,广泛发动群众,打击土顽和国民党地方保安团(队),建立地方民主政权。同时要求各纵队抽调一个团,作为工作区的基本武装,掩护地方工作的开展。

邓小平非常注重依靠党的组织开展地方工作。当了解到中原军区突围前,担任中共罗(山)礼(山)经(扶)光(山)中心县委书记的刘名榜还在大别山坚持斗争时,邓小平指示6纵部队在解放经扶后设法找到他,并依靠中心县委建立起县政府、区政府和各级民主政权。在皖西,邓小平还具体指导3纵完成了皖西区各级党、政、军领导机构的筹建工作。到1947年11月初,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皖西区建立县民主政权33个;在建立县民主政权的地方,还普遍建立了乡、区民主政权和村农会,发展了地方武装。

为了在大别山站稳脚跟,邓小平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着力领导土改工作。1947年10月10日,他起草《中原局关于进入大别山后地方工作的指示》,要求部队“把土地改革作为创建根据地的有力武器,在有初步基础的地区,立即放手发动群众分田地;组织贫农小组,成立贫农团和农会,召开贫农会员大会或农会代表大会讨论、形成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他后来进一步强调:“大别山根据地的建设,决定于地方工作、军民关系。军队要真正成为大别山人民的子弟兵,一面要打仗,打游击坚决消灭蒋介石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势力;一面要积极发动群众普遍进行土地改革,使工作逐渐开展深入。”

邓小平还十分注重及时总结土改工作的经验教训。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急于发动群众、扩大土改区域、完成土改任务等倾向,在深入调查研究后,他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主张。1948年1月14日,当毛泽东致电询问新区土改的问题时,他于1月15日、22日两次复电,特别提出:“在土改中应当分‘巩固区’和‘游击区’两种区域,采取不同的政策。”“在巩固区,‘可以进行土改,实行充分的贫农路线,满足贫农要求的政策;但是,在平分土地时,应对地主、富农、中农采取不同的政策’。”“在游击区,‘一时期内还谈不上平分土地但应深入宣传土地法大纲,。”

2月6日,毛泽东再次致电邓小平,就新区土改的具体步骤、政策、组织形式等问题征求意见。2月8日,邓小平复电提出,为避免“犯急性病和策略上的错误”,“在新区树立两个观念非常必要。(一)根据地之确立与土改之完成,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绝非一年二载所能达到。(二)在斗争策略上,应分阶段、分地区地逐步深入。开始应缩小打击面,实与农民有利”。他还总结经验教训,就如何对待地主、富农、中农以及发挥贫雇农的领导骨干作用等问题提出具体意见:“(一)中农打乱平分应绝对采取自愿原则,不要勉强。(二)现在的贫农团已经保证了贫农在农村的领导骨干作用,即应迅速扩大为农民协会,吸收中农人会和个别中农积极分子加入领导机关。在尚元工作的此类新区,亦可不先组织贫农团,而先组织农民协会,但必须保证贫农的领导。(三)暂时不斗富农底财。(四)使地主,特别是小地主能够生活,不要一扫而光。”对此,毛泽东完全赞同,2月17日将邓小平的电报批转并批语,“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

邓小平在率部转出大别山后,对大别山区的土改工作、工商政策等进一步进行回顾和反思。3月8日,他在向毛泽东提交的工作报告中,实事求是地反映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左”的错误倾向,深刻分析了主客观原因和经验教训。他特别提出,在当时严重的阶级对立、你死我活的战争环境下,“任何时候不要忽视团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中立那些可以中立的人”,“禁止乱杀人,注意工商业政策”等等。这些观点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批示“非常之好,立即转发各地仿照办理”。邓小平对土改等工作的深入思考与总结,不仅为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中央制定全国新区土改政策提供了有益借鉴。

五、几点启示

邓小平在晚年回顾道,大别山斗争“是毛主席的战略决策”,“而我们的战略反攻,实现了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战略意图”。也正是这一时期,他在领导和坚持大别山斗争中所体现出的排除万难、坚决贯彻中央战略决策的决心和意志,创造性完成中央战略任务的智慧与担当,对我们在新时代如何高标准完成好党交给的工作任务有着重要的典范引领和学习借鉴意义。

(一)只有坚定地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正确领会中央战略意图,才能坚决贯彻和创造性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

大别山斗争时期,邓小平始终站在服从全党全军政治大局的高度,通过自身模范作用,带领部队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战略决策。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特别指出“讲政治是具体的”,特别是在“两个维护”方面,强调“要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言行上”。面对新的使命任务,我们要学习邓小平的政治品格和全局觀念,无论工作任务多么艰巨繁重,都坚决听从党的指挥,执行党的决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二)只有始终心里装着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赢得人民拥护,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邓小平在坚持大别山斗争时,始终把“充分发动群众”“争取群众”作为开展工作、赢得斗争的根本。当前,要想做好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更需如此。只有始终牢记“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厚植群众基础、践行初心使命,真正把中央决策部署与为民实践紧密结合、贯彻到底。

(三)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才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贯彻执行好中央决策部署

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完成中央赋予的战略任务,不仅在于其具有勇挑重担的决心、意志,更在于其能力高强。作为中原局书记、野战军政委,他不但善于做各级指战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善于指挥作战,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时代,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更要以邓小平为榜样,不但要“政治过硬”还需“本领高强”,尤其要“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如此,才能担起时代重任,更好地完成好党交给的工作任务,贯彻执行好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指示要求。

(四)只有牢牢抓住严明纪律这个关键,才能保证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战争年代如此,和平时期更是如此

邓小平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时,始终注重从严整饬部队,加强纪律建设,为赢得群众支持、保证决策贯彻起到重要作用。当前虽然处于和平时期,但风险、挑战依然复杂严峻,要不折不扣地贯彻好中央决策部署,更需要依靠强有力的纪律作保证。这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也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强有力的根本保障。我们必须坚持严字当头,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尤其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才能更加坚决地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到底、落实见效。

猜你喜欢
邓小平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
图说:邓小平在上海的足迹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邓小平传:1904~1974
邓小平让人主动“批邓”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幽默邓小平
邓小平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