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要义·价值·遵循

2021-03-04 17:33梁志峰
邓小平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十四五共同富裕

梁志峰

[关键词]邓小平;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十四五”规划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写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并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和重大举措。习近平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把“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七个需要说明的重点问题之一进行了说明,并指出“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足第一次”。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在同江泽民等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可以说,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共同富裕已经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得到了更加深远、更加具体的谋划。学好、用好并在实践中发展好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要义

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但在长期艰辛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实践中,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1978年1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提到“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1979年又提到过“集体富裕”的概念。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是在1984年11月9日会见意大利外宾时,他指出:“我们党已经决定国家和先进地区共同帮助落后地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此后,“共同富裕”成为他讲话、谈话的核心关键词,共同富裕思想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可以说,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领导党和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富裕、怎么实现富裕”两大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共同富裕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富裕”的科学回答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宗旨要求。“实现什么样的富裕”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问题。邓小平结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指出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必须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并对共同富裕的性质、特点和根本要求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科学、系统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富裕”的问题。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初期,“贫穷光荣、富裕可耻”的极左思想仍然扎根于人们思想深处,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和主体创造性受到严重阻碍,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难以真正实现。邓小平明确提出:“‘四人帮’鼓吹宁要贫穷的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这是一种谬论,是对社会主义的歪曲甚至污辱。向穷的方向发展,这不能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总要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当然也包括使整个国家一步一步地富强起来。”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1986年9月2日,他在接受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些论述表明,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之一。

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978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鞍山市委负责同志汇报时强调,要真正落实按劳分配原则,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1987年4月他又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论述共同富裕,从而否定了那种将公有化当作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的错误观点。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1980年4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强调:“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1984年,他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他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先富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争论,有些人质疑经济特区是不是社会主义,先富起来的人是不是新生的资产阶级,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人士故意推波助澜,意欲将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加上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引起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入思考。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至此,邓小平完整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共同富裕,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共同富裕”来定义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独创的、革命性的理论贡献,标志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

2.共同富裕既要打破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必须打破平均主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思想及“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人们把平均主义误认为是社会主义,片面追求所谓的公平,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形成了平均主义——低效率——经济停滞——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长期贫困。平均主义在发展问题上体现为“同步富裕”的“平均发展观”,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忽视了个体差别和区域不平衡,也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规律。

邓小平历来坚持反对平均主义,认为平均主义的必然结果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1975年根据邓小平意见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讨论稿)》明确提出:“平均主义不仅现在不行,将来也是行不通的。”1978年9月邓小平在天津考察时指出:“我们过去是吃大锅饭,鼓励懒汉,包括思想懒汉,管理水平、生活水平都提不高。”1981年12月,他在会见外宾时又强调:“贫困不等于马克思主义。以前我们犯过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错误,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1986后3月8日,邓小平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强调:“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

共同富裕必须防止两极分化。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与外宾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特征是搞集体富裕,它不产生剥削阶级。”可以看出,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考,从一开始就是与市场经济问题相联系的,同时包含了对产生剥削阶级的警惕,也就是对两极分化的警惕。这一点,邓小平在1985年就说得更明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后来他又从反面指出:“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反对两极分化,在当时实际上就是既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又要防范和避免改革开放过程可能造成的两极分化的风险;既要坚定不移地发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高效率,又要防范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可能造成的两极分化的风险,这实际上是针对当时随着改革开放初见成效而贫富差距有所加大从而导致社会上产生种种议论来说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随着商品经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邓小平逐步认识到两极分化是市场经济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1993年,邓小平在与弟弟邓恳谈话时说,“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强调要通过加强分配制度改革来弥补市场经济的这一弊端。怎么来判断是不是两极分化呢?邓小平是把“两极分化”与“产生新的资产阶级”联系起来的,判断标准就是看收入差距是否影响到阶级关系,是不是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他指出:“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邓小平强调中国不容许搞两极分化,“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这些论述强调共同富裕既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又必须防止两极分化,为改革开放扫清了“左”的和右的思想障碍,牢牢把稳了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共同富裕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共同贫穷、两极分化都会导致严重的政治问题。邓小平指出,“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时至今日,纵观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和“东升西降”的大趋势,无疑证明了邓小平的正确性。

首先,如果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失败或变质的社会主义。这不仅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能否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成败。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转变,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贫富差距开始显现,人们开始担心社会主义性质会变、社会主义方向要变。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986年,面对社会上出现怀疑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议论,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千美元,而且是共同富裕的,到那时就能够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就为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指出了奋斗方向,更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其次,如果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邓小平指出:“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因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同时,两极分化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势必冲击我国的現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必需的社会稳定局面。邓小平告诫我们:“中国有十一亿人口,如果十分之一富裕,就是一亿多人富裕,相应地有九亿多人摆脱不了贫困,就不能不革命啊!”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虽然是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出现的,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贫富分化的现象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解决,就可能出乱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邓小平强调:“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富是对“怎么实现富裕”的创造性回答

怎么实现富裕?怎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基本思路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走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富的发展道路,而不是走先两极分化、后共同富裕或先资本主义、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也不是走只要共富、不要先富的平均主义道路。

1.共同富裕的根本办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88年5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雅克什时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特点不足穷,而足富,但这种富足人民共同富裕”。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虽然整体上的富裕并不一定形成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必然以整体富裕为基础和前提。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上就是要提高经济的规模和整体发展水平,实现整体富裕。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让全国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邓小平果断推动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是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时间是从1980年到1990年;第二步是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时间是到20世纪末;第三步是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间是到21世纪中叶。

2.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先富带动后富

允许和鼓励先富。邓小平比“共同富裕”更早地提出了“先富”问题。早在1978年9月20日,邓小平在天津考察时引用毛泽东的话,第一次明确而响亮地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的重要思想。他指出:“现在不能搞平均主义。毛主席讲过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1983年1月12日,邓小平在同国家计委等有关部委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1985年9月23日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强调:“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些论述指明了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为了达到共富的目的必须允许和鼓励先富。从极个别人先富起来到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的过程,本身就是达到共同富裕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先富与共富实质上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冈此,先富政策将伴随实现共富的整个过程。先富必须是按劳分配的具体体现。邓小平是在落实按劳分配原则的过程中提出“先富”概念的。1978年3月,邓小平强调:“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处理分配问题如果主要不是看劳动,而是看政治,那就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政分配了。总之,只能是按劳,不能是按政,也不能是按资格。”坚持按劳分配,实质上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但必须承认和产生收入差别,不过这种差别是有合理限度的,不会导致两极分化。因此,在提出先富政策之初,邓小平就明确界定了先富的条件是“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意即先富是多劳动、多贡献的结果,是按劳分配的具体体现。1979年3月他特别强调,我们所制定的先富带共富的政策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而不是离开了这些原则。1983年1月,他再次强调,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条件是“勤劳致富”。

先富带后富是达到共富的捷径。邓小平说:“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先富与共富是局部与整体、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先富带动后富也是符合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上只要引导得好,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所创造的财富为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发展所必需的物质保障以及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机会,能够帮助后来者更快地走向富裕。先富带后富的方式是多样的。先富如何带动后富呢?邓小平最先谈到的是示范效应:“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后,将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和鼓舞作用”,强调的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示范效应。后来他还多次指出:“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可以由沿海一个省包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也不要一下子负担太重,开始时可以做某些技术转让。”“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总之,在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上,邓小平的答案是开放式的,但还不是系统性的。他更多谈到的是缩小区域差别方面,对缩小群体差别方面谈及不多;思路上更多地是强调精神力量和政策调控,在制度建设方面考虑较少。

3.共同富裕需要国家调控

邓小平设想的共富之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始终通过先富政策“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二是始终通过国家调控性的“共富”政策,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两个方面相结合,就是始终走先富与共富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要始终坚持公有制為主体。邓小平反复强调:“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呢?公有制意味着劳动平等,意味着公共占有劳动生产价值,不会导致两极分化。自由的市场经济自发地导致两极分化,这是市场经济不可克服的弊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要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一基础性缺陷,建设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的制度基础。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邓小平在1984年11月9日会见意大利外宾时指出:“经济发展起来后,当一部分人很富的时候,国家有能力采取调节分配的措施。”“我们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我们的政策不会导致两极分化。”邓小平在与邓恳谈话时尖锐地提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这些论述强调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解决日益突出的分配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前面已经提到,邓小平强调各级政府要通过组织对口帮扶、技术转让、税制改革、发展慈善事业等方式,来鼓励、引导先富帮后富、带后富。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思想,也强调政府的调控作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把东南沿海作为突破口,摆在优先发展位置,作为带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客观上很快拉大了东南沿海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因此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战略思想。1986年3月28日,他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强调:“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1988年9月12日,他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他强调中央在这个问题上要发挥权威作用,避免出现“各顾各,相互打架,相互拆台,统一不起来”的局面,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既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创新,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将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境界;推进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推进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科学认识,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又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共同富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共同富裕,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如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中强调共同富裕;在新发展理念中突出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等等。此外,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中也内含着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是“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发展和延伸”。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指导改革开放实践取得历史性成就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又指导了改革开放实践。首先,它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扫清了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的思想障碍,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确保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使改革开放得以顺利推进。其次,它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和经济发展不均衡性规律,以理性、科学的态度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为防范市场经济导致两极分化的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解决思路,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比如,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改革开放初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人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他还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导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认识和把握基本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一)坚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共同富裕摆上更为重要的战略位置

邓小平当时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加快发展、做大蛋糕,是如何推进先富的问题。他为先富如何带后富指明了方向和原则,但具体思考还不太系统,这也是他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的原因。而今天,先富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带动后富、促进后富,实现共富成为更为重要、更加紧迫的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质上是人民群众期待内涵更加丰富、水平和质量要求更高的共同富裕。“不充分”表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有巨大潜力,人民群众现实的富裕程度还不够,富裕水平和质量还不高;“不平衡”表明贫富差距,包括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群体差距等依然很大,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仍然存在失衡现象。这实质上表明共同富裕是蕴涵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之中的内在要求,必将贯穿这个新矛盾的运动发展全过程,且仍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从有关现实情况来看,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群体差距看,虽然精准扶贫成效明显,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2000年以后连续20年在0.4的国际警戒线之上,2008年达到0.491之峰值,2019年为0.465,贫困人口减少与贫富差距扩大两种趋势并存。从城乡差距看,198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只有1.88,2009年达到3.66的历史最高点,2019年为2.64,城乡差距最近10年在逐步缩小,但解决农村居民劳动性收入增长乏力、农民收入结构明显不合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从区域差距看,东西差距(东部地区人均GDP/西部地区人均GDP)2003年达到2.53的最高值,随着精准扶贫、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实施见效,东西差距总体上在快速缩小,2019年只有1.76,但南北差距在扩大,2009年,北方地区(华北大区+东北大区+西北大区+山东+河南)经济总量占全国43%,2019年下降到35%,差不多只有南方地区的一半。从行业差距看,我国行业最低工资从1978年的391元增长到2019年的39340元,增长100.61倍;行业最高工资从1978年的851元增加到2019年的161352元,增长189.60倍,虽然所有行业工资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行业最高工资增长速度远大于行业最低工资增长速度。人民群众对文化、教育、医疗、生态等方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也还有待提高。

习近平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和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共同富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事关国家发展与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人心向背,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和兴衰成败,必须把共同富裕当作我们的重要使命和奋斗目标,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强谋划和部署,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二)拓展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落实新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民日益增长、日益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拓展了富裕的内涵和外延。物质财富的丰裕,只是生活幸福的基础条件。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习近平提到的“八个更”的期盼,体现了新的发展阶段更加丰富的共同富裕内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基础上,给深圳市率先提出“幼有良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民生幸福标杆”,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發展格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建设的标杆效应。

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强调要实现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的协调发展,缩小差距,防止失衡;共享发展强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心议题,予以重点考虑。比如: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必须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必须把户籍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等作为重中之重;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必须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方面,必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在生态环境方面,必须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等。总之,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完善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富的基本策略,增强系统观念,创新先富带后富、后富赶先富的路径与方式

进入新发展阶段,虽然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居民收入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先富的比例也有了明显增加,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依然需要坚持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富的基本策略。

一方面,要在先富如何带后富上求创新。邓小平更多的是强调要允许、鼓励先富,对先富如何带后富只提出了一些符合当时条件的思路。后来的改革开放实践也作出了探索,但还必须结合新发展阶段的特点与要求在方式方法上大胆创新。比如: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调动帮扶者和帮扶对象双方积极性,在“输血”的同时更多地提升落后地区“造血”的能力,提高帮扶的效率与效果;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如何更好、更多地向中西部转移,而不是向境外转移;在人才支援方面,如何更好地做到按需派人、人尽其用,特别是培养一批优秀的本土人才队伍;在市场对接方面,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行政干预行为;慈善事业如何实现良性发展,特别是慈善机构的信任机制如何完善、运作机制如何规范化和高效化等,这些问题都值得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另一方面,要在后富如何赶先富上多鞭策、多引导、多扶持。要充分发挥后富的主观能动性,不能“等靠要”,不能“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要鞭策、引导和扶持后富主动求变求富,积极创业创富。比如,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在城市群布局、产业布局等国家发展规划中适度向落后地区倾斜,在落后地区打造新增长极,为落后地区加快追赶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在落后地区加强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重大生态工程,为落后地区加快追赶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化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横向补偿机制,完善用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为落后地区加快追赶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更多的人通过创业、创新实现创富。

(四)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创新各级政府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与方式

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的谋篇定局、把舵定向作用。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始终把握好贫富差距的度,防止两极分化。

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特别是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降低企业成本和创业门槛,鼓励、引导和支持更多的群众通过创业实现创富。

要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以促进共同富裕为导向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在国家发展规划和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和区域等政策中更多地体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加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和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初次分配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二次分配要注重公平、更加精准,在“削峰填谷”上既不能雷声大、雨点小,也不能伤及积极性、滋生懒惰汉。今后提高居民收入的最大潜力在于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要制定专门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尽快取得较大的成效。

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进一步发挥转移支付在缩小区域差距中的作用。完善现代税收制度,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完善累进税制,进一步发挥税收在共同富裕中的调节作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拓展投资渠道,拓宽人民群众投资增收的渠道;实实在在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降低人民群众投资风险,防止投资失败返贫。加强数字治理,防止扩大数字鸿沟,形成新的两极分化。同时,要加强制度化、体系化建设,及时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形成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十四五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