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特派记者 李强
德国联邦政府近日宣布,联邦各级卫生部门将全部安装名为SORMAS的疫情监测系统,以便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更全面追踪。SORMAS系统由德国亥姆霍兹传染病研究中心研发,可监测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37种传染病,此前曾被有效用于监测非洲埃博拉疫情。根据计划,德国本应在2020年底完成90%的系统安装工作,但截至今年1月下旬,近400个联邦各级卫生部门中只有132个安装了该系统。德国媒体还担心,即便系统全部安装到位,也不意味着能立刻启用。德国的疫情监测系统,为何姗姗来迟?
很多人批评这是德国严苛的隐私保护法规所致——“达到数据保护最高要求的结果,是其变成毫无用处的鸡肋”。《法兰克福汇报》刊文称,严格的数据保护法规成为德国数字化管理的一大挑战。以德国联邦政府推出的疫情预警手机应用为例,在相关法律约束下,该应用不支持任何个人信息共享,包括时间、地点和人员身份等,连卫生部门也无从获取,因此手机应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德国消费者事务咨询委员会去年11月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受访者未使用该应用。“德国之声”记者普兰格撰文质疑说:“在疫情期间,数字技术的落后和机械的数据保护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为什么每天都有数百万德国人将自己的数据免费提供给脸书、亚马逊、推特等网络巨头,却对德国的新冠预警App不屑一顾?”《环球时报》记者的手机里也有这款App,但已许久未曾打开,App不保存任何个人信息,甚至连何时何地“密切接触”都讳莫如深。
其实早在去年3月,民调就表明70%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出于防控疫情需要,他们愿意向公共防疫机构提供“体温等个人健康数据、个人行动数据以及社会关系等信息”。甚至还有40%的受访者同意在特定情况下,公开自己的社交媒体账户,以便当局查找并通知其朋友圈。
这场新冠疫情,也将德国长期以来的数字化短板彻底暴露。“不好意思,申请文件还必须通过邮寄信件。”这句话无数次出现在记者的电子邮件中。目前,德国很多卫生部门仍通过传真纸质表格的方式上报疫情信息,汇总后再手动输入电脑。每逢周末和节假日,相关信息报送还会延迟。为减轻卫生部门的工作压力,德国政府今年1月已推出数字化入境登记系统。
然而,在联邦体制下,拥有高度自治权的各州推进数字化的诉求不一,中央政府的要求常常无法如愿。以SOR⁃MAS为例,汉堡和莱法州就明确表示将继续使用自己原有系统,认为“此刻做出改变是不合时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