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液囊肿中医证治探讨

2021-03-04 09:38陈岁雄麻志华牛鹏图
甘肃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口腔粘膜粘液津液

陈岁雄,朱 江,麻志华△,张 旺,牛鹏图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定西市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43000)

口腔粘液囊肿(Oral mucocele)是口腔黏膜最常见的病变,是由于外伤、咬唇习惯或小唾液腺改变引起的粘液分泌物堆积所致[1]。表现为外伤性唾液管损伤和丧失完整性而导致的粘液外渗进入周围结缔组织形成独特肿胀实体[2],口腔粘膜出现无症状粉红或淡蓝色囊泡,大小从1mm 到几厘米不等[3]。根据墨西哥大都会自治大学2004 年的一项回顾性研究[4],461 例非肿瘤性唾液腺肿大患者粘液囊肿患者341 例占比74%,发病人群以儿童、青少年为主,儿童占其中17.5%,10~30 岁的青少年人占其中61.5%;其中男性患者191 例占比50.6%,女性患者150 例占比40.4%;病变可见于口腔粘膜各部位,其中44 例(12.9%)未记载病变部位,下唇粘膜发病222 例占比61.6%,舌尖腹侧27 例占比7.9%,其中以下唇粘膜、舌下最为多发;囊肿形状以椭圆142例占比41.6%,卵圆93 例占比27.3%最为常见。粘液囊肿的出现是病理现象,主要诊断依据是其临床表现[5]。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手术方法,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激光、冷冻以及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或硬化剂来治疗粘液囊肿,但它们都有一些缺点,如易复发、嘴唇毁容、疼痛,以及对邻近结构的意外损伤[6]。

此病在中医文献未见其明确记载,亦缺乏现代研究。本研究在现代临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从中医学角度论述口腔粘液囊肿的中医认识及辨证治疗,为其非手术治疗方式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解决西医手术、注射等治疗造成口唇粘膜形状功能改变之弊端及其易复发难题。

1 口腔粘液囊肿中医病名可为口生血瘤、口生痰包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时已设立“耳目口齿”专科,中医“口”由唇、颊、舌、齿四部构成,口腔粘液囊肿属于中医“口”病范畴。中医外科学把一切外科疾病都称为“疮疡”“肿疡”泛指外科一切未溃破的肿块,“结核”泛指皮肉之间性质不明的肿块,口腔粘液囊肿病名当属此范畴,但缺乏特异性。中医外科疾病名较多,根据其发病部位、脏腑、病因、症状、形态、颜色、疾病特性等而定。《肘后救卒方》云:“皮肉中忽肿起,初如梅李,渐长大,不痒不痛,又不坚强,按之柔软,此血瘤也。”《外科枢要》云:“其自肌肉肿起,久而现赤缕或皮俱赤,名曰血瘤。”这些记载都符合口腔粘液囊肿的临床表现,所以其中医病名可为“口生血瘤”。《医宗金鉴》云:“痰包生于舌下,结肿如匏,光软如绵,塞胀舌下,有妨饮食言语,色黄木痛。”此描述类似于现代医学舌下腺囊肿临床表现,广义的唾液腺粘液囊肿包括粘液腺囊肿和舌下腺囊肿两类,此二者有相似的临床病理表现。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所以粘液腺囊肿根据其病位不同,也可命名为“口生痰包”。

2 口腔粘液囊肿病因

Yamasobae T 等[7]1990 年强调了粘液囊肿的2个病因是外伤和唾液腺导管阻塞。外渗性黏液囊肿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粘液从排出管渗入结缔组织;第二阶段结缔组织吸收外来物质反应形成肉芽肿;第三阶段,粘膜周围形成假囊(没有上皮衬里)[8-9]。基于此认识凡致“口”气血津液运行障碍的因素都为此病的发病原因。

2.1 外伤、外邪

《灵枢·经脉》云:“唇舌者,肌肉之本。”肌肉质软而缺乏保护,而舌体运动常受下前牙摩擦以及自觉或不自觉地咬下唇动作使黏膜下腺体受伤,口腔粘液气血津液溢于脉外,堆积皮肉之间,而成血瘤、痰包之物。患者多因风热外邪所犯,客乘经络脏腑发为本病。诚如《灵枢·九针论》所载:“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世医得效方》所载“风肿在脾,唇口动,或生结核,或为浮肿。”《太平圣惠方》所载“邪气乘之,风热在脾胃,唇生肿核,结聚不散。”

2.2 情志、饮食

足厥阴肝经,其支环绕唇内,下向颊里,若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口腔粘膜气机阻滞,久则气滞血瘀而成包块,发为本病。如《证治准绳》所云:“意思过度,蕴热于脾,渖裂无色,唇燥口干生疮。”亦发为本病。若饮食不节,喜食肥甘厚味,则湿成热生,伤脾之中气,遏脾气条达,发为本病;如《诸病源候论》云:“脾与胃合,足阳明之经,胃之脉也,其经起于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证治准绳》所云:“中气伤损,唇口生疮。”

2.3 脾脏功能失调

《灵枢·五阅五使》云:“口唇者,脾之官也。”粘液囊肿病变部位初起色红,因反复破损表现为较厚的白色瘢痕状突起。符合《证治汇补》卷三说:“唇为之病,脾虚则白,脾衰则黄,脾实则红。”的记载。

3 口腔粘液囊肿病机

此病由气血津液运行障碍,中焦脾胃邪犯伤损而发病。其病位在“口”,同时与脾、胃、肝密切相关,病理产物为淤血、邪热、痰浊。

3.1 局部外伤,肝气郁结,淤血阻滞

口腔粘膜外伤,粘膜气滞血淤,而成包块。肝气郁结,气滞血淤,循经上行,发为包块。《血证论》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粘膜局部血淤不行,易生成痰水,更碍气血津液运行之常道。

3.2 邪犯机体,乘于脾胃,化热上伏

风热外邪内犯,乘于脾胃,化为热毒,上伏于口而成包块。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内生邪热,乘于脾胃,上犯口腔粘液亦成包块。

3.3 脾胃伤损,痰浊凝滞,气血外溢

饮食情志多伤脾胃,生化传化之司不责,水湿停聚,痰浊内生,凝滞口腔粘膜局部,生成包块。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受损,卫气不荣,肌表不能固,腠理不得养,气血外溢,不循常道,凝滞口腔粘膜亦成包块。

4 口腔粘液囊肿征治

现代医学所采取的手术、注射治疗方式容易损伤口腔粘液的形态功能且易复发,中医药治疗优势在于从整体辨证论治,使“口”气血津液运行异常所生之血瘤、痰包,随气血津液运行正常而化除。上工治未病,对于此病应未病先防。若囊肿已成,随证以消、清、补治之。《世医得效》载:“方唇乃全属于脾,唇有病则多宜随证以治脾也。”口腔粘液囊肿治疗中当重视脾脏功能的调节。

4.1 未病先防

由于人体解剖部位的特殊性下唇往往更容易受伤,在日常生活中应重视口腔粘膜,加强易患人群口腔护理知识教育,防治咬唇习惯、注重清洁口腔卫生,在进行口腔正畸等口腔科治疗时,关注口腔粘液是否受损。加强锻炼,调畅情志,饮食有节,不妄作劳,从而使人体之正气凛足,病不自生。

4.2 气滞血瘀证

口腔粘液局部包块,色泽粉红或暗红,边界清楚,触之柔软而热,患者可有局部胀满或堵塞感、异物感,多伴胸胁胀满。舌质暗红,舌边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治当疏肝清热,活血化瘀,包块初起以血热瘀滞为主,方药以会厌逐淤汤加减为主,去方中桔梗、甘草、玄参宣肺化痰,清利咽喉三物,酌加香附、郁金之类疏肝行气,牡丹皮、栀子之类清肝泻火。

4.2 风热犯脾症

口腔粘液局部包块,色赤,边界清楚,触之柔软有热,患者局部胀满感明显,伴有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当疏风清热,泻脾伏火,方药以圣惠方所载之升麻散(升麻、白蔹、玄参、木通、羚羊角、漏芦、枳壳)合银翘散加减为主。

4.3 痰浊凝滞证

口腔粘液局部包块,半透明或浅蓝色,边界清楚,触之柔软,按之无痛,患者可有局部异物感,痰黏着感,可兼有头重肢重、怠惰嗜卧、大便黏滞不爽等症状。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腻,脉滑或弦滑。治当健脾化痰,散结消肿,方药以二陈汤加减,酌加枳壳、瓜蒌之类加强去痰浊之功,人参、白术之类培土制水,昆布、海藻之类以助化痰散结。

4.4 气血外溢证

口腔粘液局部包块,色白透明度低,边界清楚,触之稍硬,按之无痛,咬伤破裂可见蛋清样透明黏稠液体,破裂处愈合后囊液再充囊肿复发,可兼有面色无华,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形体消瘦等症。舌淡苔白,脉缓软无力。治当补养脾土,固敛气血,方药以八珍汤加减为主。酌加五倍子、乌梅之类固涩外溢之气血并用酸以软坚之效,防风、黄芪之类固表以实肌腠阻断气血外溢之通路。

5 外治法

《太平圣惠方》记载:“疗唇里忽生丸核稍大,上以刀锋决之,令血出瘥。”《医宗金鉴》记载:“痰核者,心、脾痰涎郁热,舌上生核,强硬作痛,宜用衣针点破,搽冰硼散。”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古书所载之法可被更好的方法取代,现多已不用。当代临床多用,鸦胆敷压,首先对囊肿部位进行常规消毒,用注射器刺破囊肿加压使囊液流净后再次消毒,取鸦胆子粉适量撒于囊肿部位纱布加压5min,重复操作1次。注射法,如上法在消毒排净囊液的基础上,向囊肿腔内注射枯痔灵或痔全息注射液至囊肿重新鼓起为度,可重复治疗。

6 结语

中医学虽未对口腔粘液囊肿提出明确认识,但根据相关医籍分析其病因病机,探讨其诊治方药,势必发挥中医药治病求本特点,使粘液囊肿从气血津液生亦从气血津液去,而不改变粘膜形态功能并防其复发。坚持辨证论治原则,首选汤药内服,不能接受汤药者可采取外治法。更应强调注重口腔卫生,保护口腔粘膜,采取健康生活方式,未病先防。

猜你喜欢
口腔粘膜粘液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粤西地区2015-2019年580例口腔粘膜病例临床分析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乳腺粘液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原发性左心房粘液纤维肉瘤1例
行放化疗治疗引起口腔粘膜炎预防护理进展
1例左房粘液瘤的护理体会
口腔粘膜扁平苔癣的苦参汤联合龙血竭含片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