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孙燕明 王美仝
工艺美术过去称为实用美术、大众美术,用“实用、经济、美观”为经典的设计标准定义语,来鼓励实用美术的设计工作者。美观还是附着在实用、经济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传统工艺美术中大多为上层统治阶级服务,具有浓厚的阶级属性,老百姓只要有只白胎碗吃饭,点盏油灯照明也就知足了,何谈美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改善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提倡工艺美术“大众化”。从实用与美观的角度考虑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让家居装点老百姓的生活。其实“从新石器时代制作彩陶以来,经济、实用、美观就成为我国代代相传的一种良好传统”[1],从生产角度来看,工艺生产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结合体,物质是基础,但物质生产中又包含有精神生产的因素。
20 世纪70 年代,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有限,完全以精神享受为主的工艺品是销往国内和国外东南亚地区等。国内市场还是以价廉物美的实用型工艺美术品为主,且能有限地美化生活,使人们生活中充满美的阳光。
釉上彩绘《莲年有鱼台灯》
20 世纪70——80 年代,扩大再就业,带动了物质消费品生产。在物质相对紧缺的时代,首先考虑的是吃饱穿暖,然后追求有限度的精神生活,但是“群众对工艺品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构成了工艺美术区别于其他美术的基本特征。”[2]在那个特殊时期,景德镇市雕塑瓷厂设计生产了大量的工艺雕塑台灯、烟缸、壁挂、花插、蜡烛台、筷子架、储钱罐等小而实用、精美的工艺品,观之觉得美、舒服、可爱,再加上其实用性,属于真正具有大众工艺美术的功能和价值且让劳动人民家里也能摆放的收藏品。当时以各种人物、动物、花鸟造型为主的动物雕塑台灯从生产量和消费面都是相当大的。在设计外形上都充分考虑到它的特性、用途、工艺和人们使用它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每天晚上都要使用台灯照明,白天则能欣赏到台灯彩饰和造型的美观。最著名的要数《熊猫台灯》。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工艺品热衷的表现对象。1972 年2 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中国政府将一对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以动物作为媒介的国礼外交,由于直接面向大众,因此发挥了很大的公共外交轰动效应。“熊猫外交”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影响力也剧增。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熊猫台灯也顺势名声大振,生产量和销售量都很大。过春节发职工用瓷时,1500 多职工人手一份,居家陈设或赠送亲朋好友。《熊猫台灯》把和熊猫生活有联系的竹节、竹叶设计成灯柱,石头为座基,两只炯炯有神的小熊猫环绕着竹子,很协调地和竹石落定。动静结合、简约规整、特征性强、富有层次感,没有多余的部件。装饰上也简洁明晰,用高温豆绿釉施于竹石,白釉表现熊猫,黑色乌金釉点眼睛、耳朵等,黑白对比一目了然,观之令人赏心悦目。台灯置于书桌、床头柜上照明,一是能欣赏到国宝熊猫的可人形象;二是能起到装饰美观居家的艺术氛围。
《双鹿钟座台灯》是一件神奇的台灯,是应景德镇859 电子厂的要求订货而设计生产的,电子钟、台灯都由该厂配套,反映了当时设计与科学、艺术的结合。把“台灯、钟表、雕塑艺术品”三合一功能互通融合在一起,以瑞兽双鹿为创作题材,在构图上安排一大一小、一高一矮相互依偎。鹿顶莲花,双鹿伸缩部分空出桃子形,正好可安装圆形钟。设计上打破了对称、均衡的惯例,以抽象洗练的手法提炼鹿的形态,线条弯曲优美、生动统一协调。装饰上采用了窑变流云花釉,呈色中赭黄色交汇流动,酣畅自然,体现出鹿的梅花纹饰,又充分显现出釉色的天然质地之美,是一款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美化空间的工艺雕塑。
《华表双狮台灯》设计上运用一种比拟象征的造型手法。华表柱身上刻有盘龙,柱头上立着瑞兽,使得华表与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文化相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标志。作品选取大家崇敬而又熟悉的天安门华表为台灯柱,为了适合灯头的安装,把华表顶端的瑞兽改制成如意球。柱下有三只狮子欲向上攀爬,华表柱上雕有龙凤和祥云,象征民族永恒大吉。运用珐翠蓝色中温釉装饰,蓝色的大海包容着一切,因为蓝色是忠诚的象征。用蓝色配置,恰好和台灯的主题相符合。20世纪60 年代初期,做工精细、主题明确的红色革命题材的工艺雕塑台灯是必不可少的。革命题材的台灯有儿童团台灯、红小兵台灯、小号手台灯、放哨台灯等,但是没有意识形态取向的动物题材,还是常做常新的,如云龙台灯、白鹤台灯、跃马台灯、鳜鱼台灯、双喜台灯等。
流云花釉《双鹿钟座台灯》 刘建华 李恭坤/作
珐翠蓝《华表双狮台灯》
豆绿釉《熊猫台灯》 汤善恩/作
影青釉《领头羊五头茶具》 孙燕明/作
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都是相互影响而渗透的,工艺当随时代,每一个时代所产生的各种形式、体裁的演变都反映社会的发展过程。1958 年2 月,中共中央号召除四害运动,灭鼠、灭麻雀、灭蚊蝇等。代表作品有雕塑艺人曾龙升适时创作的《猫捉老鼠台灯》,周国桢的《捉麻雀台灯》等。20 世纪70 年代,样板戏雕塑台灯,如《白毛女台灯》《杨子荣台灯》《红色娘子军台灯》等。20 世纪80 年代初,全面恢复传统文化,解放思想“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莲年有鱼台灯》就是当时的代表作,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鱼有特殊的寓意,鱼与“裕”“余”是谐音,意为富足有余,连绵不断。设计上求稳定和大气,一条大鲤鱼平行落地,上面坐着系围兜的童子,双手放在一簇莲花上,莲花顶上镂空可装塑料灯头、灯泡照明。装饰上用釉上低温彩绘,西赤红平涂彩饰鲤鱼,绿色彩荷叶,珍贵的玛瑙红彩莲花,色彩对比强烈,喜庆热闹,富有民间风味,做工精细,造型优美,完全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因而深受各界欢迎。
另一件代表作品《宫女台灯》巧妙地展现出古代宫女手持长柄足宫灯回眸一望的婀娜姿态。造型简约统一,没有多余的零配件。台灯的功能性和宫女的形象特征融为一体,使人联想到汉代的长信宫灯。这些工艺品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印记。
回顾过去的工艺雕塑台灯设计,提倡的是“实用、经济、美观”,把实用放在第一位,实际上“既有实用性(适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又有艺术欣赏性(具有一定艺术欣赏上的美学价值),同时要适合于大批机械化生产。由于三种属性所决定,日用工业品在造型和装饰上不宜烦琐,只宜简练”。[3]
工艺雕塑台灯毕竟不是碗盘和壶杯之类的日用品,要有一定的造型、形象、情节和寓意,要在充分体现立体雕塑的造型基础上,妥善安排好实用的功能,不能“抢拉生硬成夫妻”。要把握好均衡、和谐与变化要素,不能矫揉造作。如熊猫和竹子配合就很妥当,宫女和宫灯相协如一,鲤鱼和童子构图就大气等。过去这些给人们生活居家增光添彩的台灯,已经成为一段记忆中的无尽回味,能留存下来的台灯都成了藏家手中的宝物,价格也翻了几百倍。20世纪90 年代后,这些雕塑台灯、烟缸等工艺品基本停产。一是市场经济冲击了手工业瓷厂的实用型工艺雕塑,以纯美观欣赏为主的雕塑作品兴起。二是工艺雕塑台灯被其他简洁规整的瓶类台灯所取代,或以文化创意的名义设计的工艺雕塑,如茶具、茶杯、文具、餐具、香具、镇纸、茶叶罐等文创产品的角色取代。三是被更牢固和灵活的金属、塑料、玻璃等台灯,以及现代先进科学光电技术灯具所取代。现在提倡“日用瓷艺术化,艺术瓷日用化”,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使工艺雕塑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