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顾文霞大师苏绣技艺的成因及其对行业的贡献

2021-03-04 13:03赵雄贵
天工 2021年1期
关键词:苏绣刺绣技艺

文 赵雄贵

苏绣位列我国四大名绣之首,它以独具特色的工艺和“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享誉世界。苏绣的成就有赖于一代又一代苏绣人的不懈努力和传承弘扬。在苏绣发展过程中,顾文霞大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她是著名苏绣工艺家,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任苏州刺绣研究所所长、中国苏绣博物馆馆长、顾文霞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是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她在苏绣技艺的传承、挖掘、创新以及苏绣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对顾文霞大师习艺从艺经历的研究,探寻她高超技艺的成因,对启发刺绣从业人员学习和提升苏绣技艺水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其为行业发展所做贡献进行总结,有助于后人树立楷模、鼓舞斗志,从而促进刺绣工艺的不断发展。

一、顾文霞大师精湛技艺的成因

(一)早年勤学苦练,打下扎实基本功

顾文霞生长在苏绣之乡的苏州木渎,那里家家户户以刺绣为业。顾文霞幼年时期的家庭变故,使得她10 岁就开始协助母亲做刺绣的辅助性工作,14 岁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正式随母亲学习刺绣。在这个阶段,她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从最简单的花卉、蝴蝶和小鸟等题材入手,边绣边学习,逐步掌握了平齐套、反抡、正抡和打籽针法等苏绣的基本技艺,经过长期的实践,使她拥有了非常扎实的苏绣基本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苏州市政府成立了文联刺绣小组,顾文霞顺利考进了苏州文联刺绣小组。在专业人员的悉心指导之下,她开始认真学习素描、刺绣纹理、色彩运用等基础理论知识,成为其技艺习得的有益补充。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兼修融合,为她日后在苏绣制作和创作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向名家名师学习,高水平提升综合素养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顾文霞自身的聪慧和勤奋固然是其苏绣成就的重要原因,但她能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把握机遇,虚心诚恳地向名家名师学习,使她在对苏绣的认知以及技艺的提升方面获得了可靠保障。在前文所述的苏州文联刺绣小组里,单位领导顾公硕、高百喻,以及作为直接技艺指导者的任慧娴、周巽先等,都是绘画和刺绣方面的名家,他们都是顾文霞学习的对象。

顾公硕是苏州著名书画家顾鹤逸的幼子,自小耳濡目染书画艺术,能书善画,是刺绣小组的负责人;任慧娴毕业于著名的江苏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刺绣专科,系杨守玉的高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一代乱针绣顶尖级大师,在绘画和刺绣方面均具有极高水平;周巽先同样毕业于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还曾留校任绘绣科教员,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出任苏州文联刺绣小组指导员;金静芬师从沈寿,曾随沈寿进京任大清农工商部工艺局绣工科教习,随后在苏州和南通多所学校和传习所任教,后任苏绣刺绣合作社主任。

图1 金静芬老师(左)在指导刺绣

顾文霞虚心向这些老师们请教,如饥似渴地学习书画艺术和刺绣技艺,金静芬还引导顾文霞到大自然中观察,对照实体,观察和研究绣制过程的丝线色彩、深浅层次和针法(如图1),同时还带领她去博物馆观看经典绣品,化古为今。通过对自然界和经典作品的感知,顾文霞在扩大刺绣题材和表现空间以及刺绣技艺提升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此外,曹克家先生对顾文霞也影响很大。曹先生系北京人,毕业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师范染织科,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系专业画家,擅长中国画,尤擅长工笔画猫,他所画的猫栩栩如生,神态逼真。顾文霞曾正式向他拜师,曹克家也先后两次来刺绣研究所指导工作,他的《怎样画猫》对顾文霞启发很大,对她独擅的猫题材刺绣作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仿制经典绣作,汲取传统技艺精华

仿制古代珍品是顾文霞学习传统技艺和创新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仿制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接受委托任务中的仿制,二是主动开展社会服务的仿制。

1957 年,受上海博物馆的邀请,顾文霞带队前往该馆参与韩希孟的《湖石化蝶》等四幅刺绣册页的仿制工作,这是明代露香园的顾绣作品。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试验和紧张制作,两个月之内仿制成功。这次复制工作,使顾文霞见识了顾绣的很多特色绣法,对其针法和线法的特点也有了熟练的掌握。

1963 年,顾文霞又参与故宫博物院委托的对韩希孟八幅刺绣册页的仿制工作,此次仿制历时半年完成。通过这次仿制,顾文霞对苏绣发展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进一步学习了古代的针法和丝线用法,并掌握了在真丝底料和厚缎料子上刺绣的技术。在此过程中,顾文霞精心研究每一种针法和每一个图案,还得到复制专家最直接、最宝贵的指导。与此同时,她也观赏到了皇家的刺绣珍品,领略了古绣的神韵,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1979 年,受北京十三陵办事处的委托,顾文霞领衔承担十三陵出土的明朝皇帝礼服的仿制工作。她对文物礼服的用料和技艺进行认真研究和辨识,对文物所用的孔雀羽毛线进行研究,耗费半年时间反复试验孔雀羽捻制技术,最终重新研发出这项失传技艺,填补了刺绣技艺的一个空白。为使礼服图案的仿制更加逼真,她潜心研究文物绣法,探索出一格11 针的绣法。她还通过对明代织绣图案和故宫珍藏的明代织绣文物色标进行查阅比对,对织造方法进行仿制,将全然不同的丝线、金线和孔雀羽绒线在同一件袍服上编织纬线。此后,她还开始了定陵百子衣的仿制工作,完成了百子衣上100 个各具姿态神情的童子,四十余个活动场面,形态各异的升龙和行龙,以及众多花卉组成的春夏秋冬纹样的仿制。通过这些仿制,顾文霞在纹样绘制、材料加工、色彩搭配、经纬密度及工艺技法等方面都收获很大,使刺绣技艺更上一层楼。

20 世纪80 年代初,顾文霞依托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主动向社会开展古绣品仿制工作。博物馆共仿制了200余件各朝代刺绣珍品,比较典型的有湖北江陵出土的全为绣线环圈锁套而成的凤鸟花卉浅黄绢地锦袍、东海汉墓出土的1 件《珠慧长生图》绣衾、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5件唐佛教用品、虎丘出土的刺绣宝相莲花纹经袱、乾隆龙袍、沈寿的《世界救主耶稣》、宋庆龄结婚礼服等作品。

通过不同阶段的各类仿制实践,顾文霞深入了解了古代不同时期的绣法和风格特点,对针法和丝线应用、丝线配制、底料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挖掘和复活了很多古代材料和技艺,领略了古绣的神韵,大大拓宽了眼界。其系统的苏绣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仿制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和体悟出来的。

(四)拓宽视野、提高站位,增强发展苏绣事业的责任感

顾文霞从事苏绣职业的最初动因是解决家庭生活问题。由于父亲早早离世,母亲难以独自长期支撑家庭生活,顾文霞只能辍学做刺绣,补贴家用。在此后很长的时间里,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入苏州文联刺绣小组,虽然工作热情很高,但她做刺绣的根本动力也还是出于养家糊口。

但在顾文霞1956 年代表苏绣赴英国参加展览之后,对自己的职业认知发生新的变化。在英国的两个月里,她出色的绣技和精美的作品赢得了当地观众的赞美和叹服,但她清醒地认识到,她是代表国家、代表苏绣行业在外国人面前表演技艺,传达的是中国工艺和中国文化,这让她重新审视手里的这根绣花针,她对从事苏绣行业的认知从养家糊口的狭隘层次里跳了出来,她认识到苏绣工艺不仅能让外国人了解中国,还能借此增进中外友谊,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油然而起。归来之后,她生发出更强的斗志,在此前单面绣的基础上,开始研制双面绣新技艺。

在1958 年赴瑞士洛桑考察的过程中,她调查了解了当地的刺绣市场并应邀在洛桑国家展览馆现场表演苏绣。这半年的经历,让她在体会苏绣对文化传播、中外友谊和国家荣誉的意义之外,再次深刻地感受到苏绣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国家领导人对苏绣的关注,也激发了顾文霞提升苏绣技艺水平的动力。

顾文霞的上述经历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对刺绣的认识水平和强烈的责任感,进而成为顾文霞技艺提升的不竭动力。

(五)欣遇良好社会环境,始终能专注于苏绣的发展

顾文霞的苏绣生涯几乎都是在宽松的社会环境里度过的。作为苏州传统手工艺,苏州一带刺绣生产繁荣,苏绣一直是女人们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从事刺绣工作,也完全是顾文霞人生之初可以预料到的,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战乱频仍、饥荒困顿,但刺绣始终不太受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手工艺得到国家的重视,社会需要刺绣行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和文化价值,于是包括顾文霞在内的绣娘们迎来了利好政策。1956 年,政府选派顾文霞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为期两个月的展会;1958 年,陈云副总理发表对刺绣开拓国外市场的指示,顾文霞再次前往瑞士半年。这些经历所传递的信号是,国家关注苏绣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正当开始影响到她刺绣事业时,周总理派她前往阿尔巴尼亚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避开了可能降临的灾难,使她的刺绣职业安然无恙。

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对残损文物复制的需求使顾文霞如鱼得水,心无挂碍地学习和提升苏绣技艺。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总体政策进一步宽松,对当时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工作带来了利好。原本以为要撤销的刺绣研究所,反而有了直接对接市场的机会,此后年年盈利,发展势头更好。

1979 年,国家重视工艺美术艺人,开始任命中国工艺美术家(即后来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也幸运地荣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对包括顾文霞在内的刺绣艺人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纵观顾文霞的整个刺绣生涯,几乎都是在逐步宽松的社会环境里度过的,这是能使她始终专注从事苏绣事业,进而得到极高成就的关键性因素。

二、顾文霞大师对刺绣行业的贡献

顾文霞大师为苏绣行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这包括修复很多珍贵文物,创作大量的经典作品,挖掘和创新刺绣技艺,形成鲜明的个性化标志性作品(猫题材),在国内外广泛传播苏绣艺术和文化,搭建国际友谊的刺绣桥梁,拓展刺绣的社会服务,传承与发展苏绣技艺等。

(一)热心于刺绣复制工作,留存了大量古代刺绣精品的复制品

在顾文霞大师的刺绣生涯中,对古代作品的复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使她的技艺获得显著提升,也为刺绣行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顾文霞复制刺绣始于20 世纪50 年代,早期复制的作品有上海博物馆的韩希孟《湖石化蝶》等4 幅刺绣册页、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韩希孟8 幅刺绣册页、北京十三陵定陵的明朝皇帝的龙袍和皇后的百子衣。这些珍贵作品的复制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20 世纪80 年代她退休之后,依托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公开承接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复制需求,虽有市场化的成分,但面向的范围也更广大。这期间复制的作品主要有湖北江陵凤鸟花卉浅黄绢地锦袍、东海汉墓出土的《珠慧长生图》绣衾、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5 件唐佛教用品、虎丘出土刺绣宝相莲花纹经袱、乾隆龙袍等刺绣复制作品共200多件。这些作品包括战国、汉、宋、明、清等朝代,这些复制品为展现古代刺绣风貌、探究古代刺绣技法、促进刺绣文物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开拓创新,创作了众多独树一帜的苏绣新作

顾文霞大师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她不满足于沿袭传统,组织绣制了很多刺绣新作,这些新作从不同角度对苏绣形成了创新式的突破,居功至伟。其典型作品如下:

《春回大地》(如图2),这是第一件创新力作,是集14 位书画名家和十多位苏绣高手共同创作的绣作,创作于1978 年,时值邓小平发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之际,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顾文霞深受鼓舞而萌发此念。这件绣作在初稿创作、构图方式、反映时代风貌、寓意寄托等方面都极具新意。

图2 1978 年绣制的作品《春回大地》

《春暖大地》系苏州刺绣行业与美术界联手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周年大庆的刺绣作品,该作品由顾文霞主导,苏州十多位著名画家、书法家和刺绣艺人共同创作,实践了从模仿画绣到创意画绣的新理念,将孔雀羽线与丝线等材料与吴门画派的创作相结合,对苏绣在知识产权和版权方面进行了探索,对后来刺绣的可持续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奠定了市场化基础。

图3 1962 年送叶圣陶的《猫蝶图》与叶圣陶赠诗的合绣

图4 1956 年顾文霞在伦敦展览会上表演刺绣

《姑苏繁华图》是顾文霞刺绣生涯里成就最大、地位最高的绣作,该作品长12.8 米、宽0.358 米,其长度系苏绣史上之最,作品采用了包括传统针法和创新针法在内的十多种针法,运用了200 多种颜色的绣线,创作历时14 个月,很多方面是前无古人的。

《孙子兵法图》是顾文霞在苏绣题材上的一个突破,作品一反图画题材的陈式,而是采取长篇书法的表现方式,作品完成于1997 年。其底料选用古色古香的玉黄色塔夫绸,31 个绣绷同时开绣,成品可折叠的经折式,形成一本绣册,绣册长65 厘米、宽36 厘米、高5 厘米,共30 折,打开后长11 米,每页均匀绣制二百多字,兵法与苏绣结合,这是苏绣领域的首创。

苏绣猫(如图3)是顾文霞的个性化、标志性题材,这是她在画猫名家曹克家指导下,经长期训练所形成的。顾文霞对猫的各种表情、肌肉纹理、眼神、动作等进行仔细分析研究,也对猫毛的各种颜色与衬光线配制之间的关系反复试验,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标志性作品。顾文霞的成名作是《白猫戏螳螂》,此外她还创作了包括《花猫戏蚱蜢》《黄猫》《玳瑁猫》《白猫黑猫》《波斯猫》等在内的大量猫绣作品,成为独具特色的“个性名片”。

1978 年后顾文霞参与绣制了一系列巨幅刺绣作品,主要有《红楼十二金钗双面绣屏风》《秦淮胜迹图》《维摩演教图》《清明上河图》《刺绣图》《百龙图册页》《八十七神仙图》《松龄鹤寿》《孔子生平》以及古代神话人物册页等绣品。这些作品各具特色,创新性突出,是顾文霞对苏绣贡献的有力佐证。

(三)增进中外友谊,扩大苏绣影响

作为一名刺绣艺人,顾文霞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她还利用自身文化优势和各种国内外交流机会,增进中外友谊,扩大苏绣的影响。在这方面,苏绣史上迄今无人能出其右。

虽然顾文霞接受的学校教育并不多,中学一年级还没上完,就因生活所迫而辍学,但她凭着既有的基础和聪慧的天资,坚持学习文化,在同时代的手艺人中,可算出类拔萃。1955 年,她编写《苏绣针法的种类与绣制方法》一书,详细介绍苏绣的针法和绣法,其俄文版传入苏联,成为我国第一本将苏绣技艺介绍到国外的书籍。因此书的缘故,她与苏联慈安金教授有了交往,对苏绣技艺传播和国际友谊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前往英国伦敦参加国际手工艺品和家庭爱好品展览会的两个月时间内,她当众表演刺绣技艺(如图4),绣制小猫,并耐心教授英国观众劈线技艺,成功的表演在英国引起强烈反响,也因此获得了英国观众“中国的刺绣是东方的明珠”的高度称赞。回国后,顾文霞在报纸上连载文章,介绍在英国的经历,转而又扩大了苏绣在国内的影响。

在瑞士洛桑进行考察期间,顾文霞还临时接受安排,在展会上表演苏绣制作,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幅白猫绣作,在瑞士观众中好评如潮,并被当地人收藏。再一次扩大了苏绣的影响。

在赴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亚传授苏绣技艺时,顾文霞是我国首位到欧洲传授苏绣的艺人,她教授5 名学徒,在一年时间内,她编制了《苏绣基本针法》教材,教会了她们双面绣技艺。既传播了苏绣技艺和中国文化,也促进了中阿友谊。

1979 年,她和徒弟余福臻送给,美国卡特总统双面绣《小猫》,1981 年卡特到访苏绣研究所,并于2005 年力邀顾文霞赴美举办苏绣展览,虽然因身体原因顾文霞不能亲自前往,但对苏绣在美国的影响以及对中美友谊的促进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顾文霞还利用她与各界名人所建立的友谊,扩大苏绣的影响力。1962 年,她将叶圣陶的赠诗绣进送给他的《猫蝶图》中;1978 年,联合国内包括李苦禅、关山月、程十发等在内的14 位书画名家创作《春回大地》画稿并最终绣成刺绣作品;1986 年,请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馆名;2001 年,应著名演员王晓棠之邀,参与拍摄电影《芬芳誓言》展示苏绣艺术。这些丰富多样的形式极大拓展了苏绣的影响面。

(四)开展苏绣社会服务,探索苏绣产业化发展

顾文霞大师长期供职于苏州刺绣研究所,该所早期的职能是研究传承苏绣技艺、发现培养优秀人才、交流展示传统文化。而这些职能与社会服务、产业发展并无关系,但她自1972 年担任研究所所长开始,便在市场化运作和社会服务方面做了很多尝试。1978 年研究所开始制作面向社会的工艺品和日用品,并开设小卖部,进行市场化探索,在生产销售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1986 年顾文霞退居二线后,建起了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该馆在社会化服务方面积极探索,为客户开展古绣品的复制工作,20 世纪90 年代末,到她正式退休时博物馆共为客户复制作品200 多件,既满足了社会需求,也为博物馆积累了大批的展品。20 世纪80 年代,受镇湖刺绣发展状况的启发,她开始萌发与社会刺绣生产力量相对接的方式。1987 年,她联系到为北京亚运会绣制100 幅双面绣小猫台屏的业务,并与镇湖妇联和卢菊英联系,组建互动互助专业队伍开展合作,以研究所的技术力量指导镇湖绣娘绣猫,绣娘们边学技艺边做产品,历时六个月完成任务。这次帮教合作在城乡合作进行旅游纪念品、礼品和展品的规模化生产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探路作用,成效显著。此后研究所和博物馆的相当一部分市场化产品都是镇湖街道协同完成的,这为刺绣产业化生产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五)传承苏绣文化,培养后继人才

顾文霞大师很重视苏绣技艺传承和后继人才培养,她先后编制包括《苏绣针法的种类与绣制方法》《苏绣基本针法》以及双面绣技法等在内的教材和讲义,体系化地传承苏绣技法。她担任刺绣研究会负责人期间,就非常关心员工技艺的提升,利用作品复制和创作的机会适时传授刺绣技法,对提高员工技艺帮助很大。她在担任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馆长期间,更是将传人培养明确纳入博物馆工作的定位之中,培养了很多绣娘。退休之后,她仍心系苏绣,利用顾文霞大师工作室平台,继续培养人才。她积极支持行业和高校组织的各类苏绣人才培训活动,先后在文化和旅游部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国家级培训项目、江苏省工艺美术人才培训项目等活动中,为刺绣工艺美术大师和一般从业人员授课。20 世纪80 年代,顾文霞还到国家收藏学会举办培训班,讲授苏绣专业知识,普及苏绣文化,并且如前文所述,前往英国、瑞士、阿尔巴尼亚等国家传承苏绣文化、教授苏绣技艺。

除普及性的文化和技艺传承外,顾文霞大师还通过传统的师徒制方式培养苏绣人才,她共带徒6 名,目前均发展良好。20 世纪60 年代,她收余福臻为徒,在她精心传授之下,余福臻技艺进展突出,2007 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 世纪80 年代,她收顾家翘为徒,这是一个男性徒弟,他勤奋好学,富有创新意识,曾获得民间工艺家的称号;1999 年收张平为徒,给她确定古文物和古绣品的鉴赏与复制方向;2000——2004 年,为给工作室储备后备力量,收范月花、高美玲、尤小英3 人为徒,还结合她们自身特点确定发展方向,培养基础较好的范月花为绣猫的传承人,培养高美玲重点刺绣花卉和仿古绣;2007年,收梁雪芳为徒,梁雪芳现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在苏绣界有较大影响;此外,顾文霞还于2010 年招收4 名帮教徒弟。

年事渐长之后,顾文霞大师将自己大部分作品、照片、证书、信件等资料捐献给苏州工艺美院,建立了顾文霞刺绣艺术馆。这些珍贵物品和资料展示了她苏绣职业生涯的全部足迹,对工艺美术专业学生、从业人员尤其刺绣行业从业人员产生了很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

猜你喜欢
苏绣刺绣技艺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苏绣,“秀”出奇迹
苏绣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研究与运用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清新唯美的刺绣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