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基于L 校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的调查

2021-03-04 05:45郭雄伟刘彤彤
关键词:健康状况新生维度

郭雄伟,刘彤彤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甘肃陇南 742500)

中国人群心理症状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群中女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青年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严重[1]。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开端环节,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奠基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国家和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幼儿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专业成长,乃至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主要以甘肃省L 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选取甘肃省L 校学前教育专业2021 级601 名新生为调查对象,他们的年龄介于17—23 岁之间。调查回收问卷584 份,剔除无效问卷2 份,有效问卷582 份,有效问卷率为99.6%。调查对象分布如下:女生547 人(占比94%),男生35人(占比6%);城市学生82 人(占比14.1%),农村学生500 人(占比85.9%);独生子女50 人(占比8.6%),非独生子女532 人(占比91.4%)。

(二)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选用的测试工具是90 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含90 个项目,分别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对立、恐怖、焦虑、精神病性、其他共10 个维度测量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该自评量表采用5 级评分制,测量点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五级,分别赋值1—5 分。所有被测对象需要根据自己最近一周的实际感觉对照题项进行自我评分。该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87,各因子效度系数均在0.77—0.92 之间。

(三)数据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1.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症状

根据SCL-90 的阳性筛选标准,检出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任一因子≥2 或总分达到阳性标准(总分≥160)的有102人,属于有症状者,占比17.5%;任一因子≥3 或总分达到200 分以上的有47 人,为中重度心理症状者,占比8.1%。

(二)SCL-90 各因子严重问题的检出情况

笔者对SCL-90 的各单个因子进行症状统计,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在各因子上的阳性检出率为7%—27.8%。排在前五位的因子及人数依次是:有强迫症状的162 人,占比27.8%;有抑郁症状的86人,占比14.8%;有焦虑症状的74 人,占比12.7%;有恐怖症状的74 人,占比12.7%;有精神病性症状的57 人,占比9.8%(见表1)。与1986 年测定的中国人群常模数据相比,本批参加测试的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在强迫和恐怖这两个因子上所得的分数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组(t 强迫=2.78,p<0.01;t 恐怖=3.58,p<0.001)[2]16;在焦虑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组(t 焦虑=2.02,p<0.05;t 精神病性=3.49,p<0.001)[2]16。

表1 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症状数据统计表

(三)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

研究主要从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氛围、专业认同4 个维度对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在生源地维度上,来自城市的新生和来自农村的新生在“对立”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05,p<0.05),在其他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在是否独生子女维度上,新生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00,p<0.05),在其他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在家庭氛围维度上,处于不同家庭氛围的新生在各因子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4)。在专业认同度维度上,学前教育专业新生除了在躯体化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其他9 项因子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5)。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调查对象中只有35 名男生,仅占总人数的6%左右,故而笔者没有对性别维度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数据分析。

表2 生源地维度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对立心态差异比较

表3 是否独生子女维度学前教育专业新生抑郁状态差异比较

表4 家庭氛围维度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心理健康差异比较

表5 专业认同维度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心理健康差异比较

三、讨论

(一)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新生有心理症状的占比17.5%,其中有重度症状的占比8.1%。这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少部分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与全国青年常模对比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别,但是在焦虑和精神病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与李昌庆、龙细连等人的研究结果相近。李昌庆研究发现,与以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也存在某些心理问题,本科生心理问题高于专科生,大二是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时期[3]。龙细连对漳州市5 年来高职学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监测调查,发现漳州市某高职院校2013—2017 年入学新生在SCL-90 各因子上的得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心理异常检出率为9.41%—15.38%(其中2014 年最低,2016 年最高),检出率最高的是精神病性、抑郁和敌对(1.76%、1.71%、1.57%),总体上看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4]。但是,杨春、伍艳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群体心理健康较为严重,有54%的新生具有心理健康症状[5]。不同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有所提高。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也有解决自己心理健康问题的自觉意识和基本技能。本研究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强迫症状检出率最高,联系对调查对象的访谈结果可以发现原因所在。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过程中特别关注自己在集体中的表现,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些异于常态的行为。比如,有少数新生竭力表现自己,期望引起教师的关注,以便在学生干部选拔时能脱颖而出。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存在的其他较为严重的心理症状大多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对立等情绪,这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新生与其他专业新生一样,都非常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和人际关系。

(二)不同维度因素影响下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生源地维度上,城市新生和农村新生在对立因子上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城市学生存在严重的对立情结。城市学生见识较多,从小就享受城市生活的种种便利,占有许多农村学生难以拥有的资源,日积月累,形成了一种过于强调自我的心理特点。这种自我中心意识使得来自城市的新生在与来自农村的新生交往过程中带有某种对立倾向,症状严重的就表现为对立行为。

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维度上,新生中的独生子女的抑郁情绪要比非独生子女严重。伍淑兰的研究结果表明,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6]。独生子女新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之所以较为明显,是因为他们承载着父母全部的关注和希望,又缺乏与同辈伙伴的亲密交往和情感支持,经常在无形中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家庭氛围维度上,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深受家庭氛围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生活在非常和谐或比较和谐的家庭气氛中的新生,其心理健康状态明显优于生活在不和谐家庭或亲属关系不稳定家庭的新生。何安明、包灿灿等人曾指出,大学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会通过情绪智力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7],这一结论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大学新生的,但是可以作为一般心理发展规律用以解释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的心理状态。他们虽然远离家乡求学,但是情感依恋的重心依然是家庭,社会支持也更多地来自家庭。家庭氛围和谐与否不仅影响了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心理状态,而且影响着他们在大学获得的社会支持感,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专业认同维度上,专业认同感的强弱对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专业认同度高的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专业认同度低的新生。笔者通过后期访谈了解到,这种情况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密切关系。学前教育专业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广泛的文化知识和基本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还需掌握五大领域知识及幼儿保育知识,以及具备说拉弹跳唱画等技能。学生如果不了解也不认同该专业,上述专业素养要求就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甚至导致他们的抵触情绪。相反,学生如果认同并喜欢该专业,就不仅会努力学习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还会努力培养自己的音乐、舞蹈、绘画等特长,并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积极与教师、同学交流,心理健康状态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改善。此外,专业认同感强的新生即便有了心理健康问题,也会主动寻求心理治疗途径[8],从而有效预防更为严重的心理症状的出现。

四、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工作机制,提供精准心理咨询服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门和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十分重视。从行政层面来看,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均颁布了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成立了相关组织机构。教育部2001 年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 号),2002 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教社政厅〔2002〕3 号)。2021 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了系列重要批示。教育部成立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地方教育部门也设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各种渠道指导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学校层面看,绝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服务热线和微信公众号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纾解心理症结,有的高校甚至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基础性的心理诊疗服务。在这样的指导体系和服务体系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取得显著的成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落实到实践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结构化和体系化的运作机制,教育内容与主题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具体辅导与诊疗服务的操作方式和过程不够规范。面对这些情况,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工作质量,高校要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心理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从制度、资源、组织和实施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完善“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同伴”五级心理服务体系,针对大学生尤其是新生的成长需求和心理困惑提供精准服务。高校还要实施多元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比如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沙龙、心理剧观赏等活动,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高校还可以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专题活动,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压力,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加强家校联系,营造家校共育氛围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个体的心理成长与家庭氛围关系紧密。有研究表明,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自闭、多疑以及自卑的性格特点,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9]。此外,离异家庭或有家暴现象的家庭,都会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些家长教育理念比较落后,认为只要提供经济支持就能使孩子顺利成长,没有认识到和谐的家庭氛围、精神上的支持与关爱等因素对孩子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学校可以展开全面调查,了解新生家庭的经济收入、成员结构和亲情关系等状况,在保护学生隐私、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为来自特殊家庭环境的学生提供帮助。对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有家暴现象家庭的学生,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向他们通报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情况,与家长协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还可以鼓励和要求学生家长学习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优化家庭教育方式,促使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加大专业宣传力度,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

专业认同指的是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并将自己与专业及未来职业角色逐步同一化的过程[10]8。高度的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认真对待专业学习,以及处理好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设法帮助新生深刻认识所学的专业,找准专业定位、角色定位和未来职业定位,促使他们为了深化专业学习而不懈努力。为此,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使新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包括专业建设现状、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规格要求和未来职业发展等情况。这不仅可以帮助新生增强专业学习自信心,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消除面对新的学习生活而产生的焦虑迷茫心理。学校可以在入学教育活动中适当增加专业评介、人才培养方案解读等内容,丰富新生的专业认识;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中进行专业宣传,帮助学生建立专业与未来职业的联系;还可以利用网络、自媒体等现代信息平台宣传专业学习和职业成长的典型人物,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新生维度
体适能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验研究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重获新生 庇佑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
人生三维度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