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清
关键词:全媒体;舆论引导;支配权; 公众号
全媒体时代,是随着科技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的,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的媒体,让信息传播无处不在、无人不会、无所不及。高校管理工作要做到“常态化思维”,深刻领会“四全媒体”的内涵[1],做好主流舆论导引和把握,工作中构建在全媒体下应对重大事件,实现高效管理到位途径和方法。研究高校全媒体建设,确保高校舆论的支配权和引导作用,是保持主舆情方向的重要法宝,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不可低估:海量的舆论传播信息
传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非常普遍。比如,通过调查在大学食堂里的谈话,以及发生在办公室里的聊天,研究发现,超过50%的谈话内容都与传言有关。因此,任何人们都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积极传言的对象,而不是消极传言的对象。好的传言能让个人的形象和政策深入民心或者落实功半事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中国网民约8.55亿,手机网民接近8.4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超过99%。但是目前网络空间存在着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的陋相。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可能面临意外的变数。危机事件发生后,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层出不穷,在恐慌的心理状态下,那些“伪信息”会更容易让人轻信,干扰人们的正常判断。疫情的传播,不单是对人类生命的威胁,对社会稳定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意外是对常态的否定, 意外使事物的发展进入非常时期。以某高校的微博论坛为例,经观察,网络上的小道消息,似乎比官方文件更有说服力,更“再在家里待下去不能出去见人我就要疯了”、 “再不开学就要退学费”、“寒假无限延长,被毕业”、等之类的言论。容易引起同辈的共鸣,常能引起网友的起哄和跟风,大有三人成虎之趋势。官方消息总会在传播中逐渐弱化,而微博等社交软件的某些大V等非主流的信息却在网络中演变成主流声音。
现阶段高校管理常态一是严格做好校门管控,二是学生非必要不外出。这既不是封闭式管理,也不是不准出来。同时,高校教职工要与学生同等管理,一视同仁。此外,对于十一等长假期学生能否外出离校,需要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反对一刀切。但在落实的过程中,小道消息不胫而走,哗众取宠的吸引网友的眼球的字眼不断,“封闭管理”、“一刀切”、“封校”,进而引发了不明真相的学生进一步情绪激发,网络言论偏激,“高校就管理学生能否外出这件事,形式主义在学校管理层体现的是淋漓尽致。不用考虑学生感受尽量采取封闭措施,有事先签责任书”。又如:“上面:把好校门关;下面:把校门关好”、“校董决定大于天”、“封校这件事我们确实不该怪学校,因为这确实是上面要求,一惯地踢皮球作为”、“又不是全校人全封闭管理,有一部分人被关起来有一部分人自由飞翔,所以有什么用呢”等负面信息。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存在认知偏差,甚至借此抒发自身的不满和偏激情绪。
二、引发思考:导向偏差影响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现代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是互联网,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段视频经、一张图,通过网络发酵能快速形成热点并爆发式传播,对主导舆论造成很大负面和压力。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皆可通过语言、视频、图像、文字等表达思想观点和传递信息,进而汇成各类意识形态思想的碰撞,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考验和挑战。
高校学生刚开始与社会接触和自我意识需要不断完善,在社会环境适应过程中,具有不稳定的特性。心理学家艾瑞克森( E·Erikson) 认为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发展对周围世界的新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对自我概念和形象的关注和意识不断增强,但个体同时又缺乏对世界的实际了解,缺乏独立的自主、自理能力,思想、情感经常处于一种冲动和混乱状态之中[2]。即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这种状态更会影响学生对社会热点、现状的态度和观点。新媒体信息鉴别能力不足,疫情防控形势也不断发生变化,网络空间上总有一些流言、谣言、杂音、噪音,扰乱学生视听、制造情绪的混乱,信息获取渠道各异,导致对疫情的认识程度不同,思想一时难以统一。
全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和发酵速度快、信息含量庞大、内容涉及广、受众层次多,某些情绪或利益驱使下的传播主体又善于创造受众认为的“事实”,从而影响人们,特别是高校学生对真相的理性认识。高校在引导师生正确认识疫情时,还在以传统手段为主,大多是以行文的形式在办公系统中进行发布。在往下传达是多是利用文本模式在QQ群、微信群和校园网转发相关文件要求和规定。主导媒体传播中存在固化、以文字为主,比较枯燥和官方法,不符合当代学生的阅读习惯。只依靠文本、会议和主题学习的信息来引导舆论,未能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反而引起不必要的内耗,甚至增加情绪的抵抗。
三、舆论主导失灵的原因
(一)管控危机,支配结构的等级系统不够完善。
突发性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完善,把控舆情走向力度有待加强。疫情打破了高校的传统教学和管理模式,对突发性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发出重大考验。高校普遍存在舆情应对机制标准不清晰和不规范的情况,甚至出现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权责不清的情况,不能合理监管网络舆情,出现监管过度或缺失的现象。最后经常因效度掌控能力不足引发负能量。比如学校的官方媒体发布信息与学生期待存在滞后或错误等问题,官方的通知或推文普遍存在点击率偏低,正文内容过于官方,公文式,用词正式沉闷,更新不及时的缺点。长期的舆论引导的失责,是因没有完善的应对机制,会导致学校舆情管理的主导理降低,从而影响学校的舆情体系,甚至知名度和形象。
(二)媒介素养欠缺导致认识偏差和行为失范
媒介素养是大学生信息化生存的必备能力,直接影响其认识理性和行为规范[3]。根据调查,我国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内容的判断和选择能力仍显薄弱,鉴别能力有待提高。虽然会使用媒介和熟悉操作日常技术,但还是缺乏信息溯源的能力,缺少查证的精神及习惯,比较情绪化,容易相信谣言和一键转发传谣,大学生的思想理性和价值判断很容易被动摇。
高校管理者在舆情主导中,要清晰认识到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缺位,他们缺乏自律意识。他们是互联网话语体系中较为活跃的群体,媒介环境的松散是造成大学生信息失控、认知失准、行为失范甚至道德失衡的重要原因,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如果他们的认知和行为出现偏颇,容易被利用,参与到消极信息的传播链条,给疫情防控等高校管理工作带来重大冲击。
四、深切启示:正确引导助力管理
在舆论新形势下提出,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探索并构建全媒体时代的高校舆论阵地,改进和创新正面宣传,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
(一)主导舆论阵地不放松,牢牢握住管理的支配权。如疫情防控等事件具有紧迫性的特点,特定的问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解决。在应对疫情防控的事件上,要时刻把握疫情防控政策和知识宣传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及时掌控,尤其是网络信息,做好舆情引导,积极传播正能量,严控不良信息传播。
利用科技手段,将大数据定量计算和舆情决策者定性分析相结合,掌握网络舆情引导主动权。积极拓展全媒体渠道,及时有效推送师生需求,将智能化应用到主流阵地。开诚布公,要健全多渠道反馈机制,运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回应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关切点和困惑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中,“全程性”使校园全媒体能及时参与到事件处理中,及时公开相关情况,让事实说话。
(二)注意培养意见领袖,同时利用好“人人都是自媒体”。校园是全媒体时代集中地,每个学生都是网民,电脑、平板、手机等移动终端都可以随时随地把信息和资料发到网络,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在疫情期间,可以鼓励师生分享一线故事,讲述所见所闻,抒发亲身感动。与传统的意见领袖相辅相成,既可以弥补主媒体内容单一的缺憾,也可以给身边的同辈师长提供舞台。未来的高校舆论不再是单向传播,人人皆是“记者”。
(三)创新载体拓展功能[4],特别是微信公众号。公众号的投入,有效实现能够使政策“上传下达”的宣传,并实现了学生“下情上达”需求,在疫情防控等危机事件起到有效助力。微信公众号的编辑简单,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图片、声音等,將信息和事件进行深度挖掘,使传播工作的手段更新颖、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立体,能够发挥“润滑剂”作用,补充主媒体的不足,实现舆论引导的高效性。
五、结语
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网络舆论宣传建设是一个重大课题,全媒体将是未来校园的展示和传播大平台。高校为此将不断探索和完善舆论监督制度,牢牢握住舆论管理的支配权,同时创新和改进正面宣传的手段和方式,创新和加强主导内容的建设。在网络导向和管理政策下,各方形成合力,营造和清朗高校网络舆论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勇.全媒体时代如何提升高校舆论宣传工作的有效性[J].传媒,2021(17):84-86.
[2]冯芹. 文化批判视角下的新媒体“欢场”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8.
[3]张雪黎,肖亿甫.信息化发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01):78-84.
[4]祝智庭,彭红超.全媒体学习生态:应对大规模疫情时期上学难题的实用解方[J].中国电化教育,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