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三生三世

2021-03-03 08:48原绿色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室学校课堂

原绿色

课堂是什么?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的教室,指教师给学生授课的地方,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有人还诗情画意地说:“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

人类最早的课堂是什么样呢?

前生:大自然的模样

人类最早的课堂应该是大自然的模样。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不停地在大自然中觅食,大人带着小孩,头人带着家族,以劳动和实践的形式,以成功或失败的实例,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现场教学。后来,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让年轻一代追随有本领的高手学习,逐渐演变成“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课堂,一直延续到现代。

据说,在商代,人们在宫殿宗庙之阳,也就是最南边,一个叫“瞽宗”的地方,让老人照顾孩童,也让孩童照顾老人,这样在老幼相互扶持的过程中,慢慢传递了知识与文明。

后来,人类开始有组织地进行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春秋时,孔子随时随地给人讲课,渐渐名气大了,求学的人多了,他就找了一棵高大的杏树,在树下“传道”。慢慢地人们形成了习惯,上课就到杏树下,于是有了“杏坛”这个词。

再后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觉得杏树下不能遮风挡雨,就开始找一个房子上课,于是就有了专门的地方,叫“序”或“庠”。

虽然,人们不在杏树下上课了,也还把上课的地方叫作“杏坛”,或者在学校栽上一棵杏树,以延续这样的文化。

在汉朝的时候,马融的学生比较多,有上千人,条件也比较奢侈,就在高堂设立了一个绛色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这样就把学生分出了层次,就有了“登堂入室”和嫡传弟子、得意门生、再传弟子等说法。

随着时代发展,国家办起了太学,出现了官学、书院、私塾……有了专门的房子,房间里有了讲台、课桌、凳子等基本设施,课堂变得越来越规范,也越来越神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的说法广为流传,让读书人在读“四书五经”时可以憧憬未来。

再后来,西学东渐。民国时期,借鉴西方的科学教育,推进新式教育教学,不仅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和丰富,还统一把学生学习的地方叫成了“学堂”,所以我们小时候经常听一首歌“小么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风雨狂……”

我小时候,新中国还一穷二白,我们的课堂是“破房子,土台子,石凳子,泥孩子”,但小伙伴们依然快乐地成长。“文化大革命”时期,课堂变成了“广阔的天地”。恢复高考以后,学生逐步又回到了教室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热潮,后来国家又适时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图书、仪器、生均面积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一般学校都有了普通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计算机教室等。条件好的学校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有了语音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劳动教室和室内运动场馆……

今生:多样性变化

普通学校的各种专用教室随着教育教学“因材施教”的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齐备,比如,音乐教室就分出了舞蹈、合唱和各种各样的器乐教室等,美术教室也分出了国画、油画、版画教室等,体育教学场所也分出了各种球类场所,甚至有了田径馆、游泳馆等。当然,普通教室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改善,比如,慢慢有了投影仪,有了能够提高容量的组合黑板,有了班级小喇叭,有了闭路电视,有了远程教育系统,有了播放课件的大屏幕,有了电子黑板,有了直播系统……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就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假如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考虑,就可以设计出更美好的学校和教室了。

北京中关村三小就很有特点。教学楼是一个半圆形的土楼,而且一层比一层窄,呈台阶状,采光又避风。教室就更有教育的科技含量了,按照一二三年级或四五六年级各一个班组的方式,三个班在一个公共区域,三个教室都可以活动组合。一个班组内的三个年级各自上课的时候,就拉成三个独立的教室;需要集体活动的时候,就打开界板,三个教室成为一个大教室,让大孩子带小朋友一起玩、一起成长,充满了魔幻色彩。因此,学校被孩子们称为“魔法学校”。

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前卫,为了每一名学生更好地学习,他们实行选课走班,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也就没有了普通教室,而是变成了一个个学科教室。而且,因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把有些学科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也就有了不同层级的学科教室。比如,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生差距比较大的学科,都分成了四个不同的层级,就有了数学、物理、生物等不同的学科教室。各门学科学习需要的资源全部放在相应的教室,包括图书、仪器、实验设备等。比如,语文教室里放满了各种字典、词典和图书,数学教室里放置了各种各样的数学器具。再如,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室前半部分摆着课桌,学生可以和老师一起学习理论,教室后半部分就是实验场地,摆满了各种器材和设备。学生先学习理论,然后在教室里就可以马上实验验证。最有趣的是生物教室,里边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器材,还养着各种动物和植物,由老师和学生负责养,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

北京中关村三小和十一学校虽然是少数,但他们代表了一种发展方向,代表了教室将来的多样性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开放的课堂、开放的学习成为一种现实。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网络,人们就可以跨越时空,随时随地学习任何网络课程(视频讲座或网络直播课程),观看任何开放的“讲堂”。海内外的学习者可以“天涯若比邻”,同上一节课,还可以互动、留言,甚至看回放。优質资源共享、微课、翻转课堂、网络自学等逐渐成为时尚和日常学习方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集团推出的英语“双师课堂”,就是外教通过网络视频给中国的孩子上英语口语课,而中国的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则成为学生和外教的“助手”。而且,不管在哪个省份的北师大附属学校安装了智慧系统的教室,北京总部都可以随时调看该教室的上课情况,还可以组织遍布全国的附校一起搞互动“大”课堂。特别是2020年“抗疫”期间,“空中课堂”成为常态,老师的“网络直播”教学带给教育深刻的变化……

来生:更广阔的世界和天地

智能时代来了,智能教室又会是什么样子?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智能教室的模型,教室里的一切全部是智能的,除了教育教学可以实现老师大数据操控和监测,老师借助智能设备能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实现包括师生的互动和一对一个性化学习辅导,还有灯光的控制系统,会随着天气光线的变化而调节灯光,让光线永远保持在适宜的亮度;有“清风系统”,使负离子等健康空气元素含量永远保持在适合的数量;空气湿度与温度也永远根据天气变化而调节……但我有一种担心,这样的教室真的变成了一个“温室”,会不会让学生变得不适应变化无常的现实世界?会不会离真正的教育更远?

当然,从教育改革的视角看,我们教育内外的很多有识之士早就提出要变“课堂是我们的世界”为“世界是我们的课堂”,提倡学生走出封闭的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向世界……我们越来越多的学校都积极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活动,把教室延伸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和天地……

未来的教室到底会是什么样?从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看,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六个下功夫”等要求来看,从获取知识的途径看,学校教育必须转型,学校社会化功能更加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越来越突出,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教室和课堂的变化势在必行。我们可以做一个伟大的畅想,那肯定就是重新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回到一切教育教学发生的地方,回到本真的人的发展成长的自然状态,也就是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回归实践,回到大自然,回到天地之间。

(责 编 晓 月)

猜你喜欢
教室学校课堂
不要在教室打闹
欢乐的课堂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校推介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