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 杨锡冰
2020年12月19日,“红军村”河南省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冬日换素颜,白色的乌桕籽似繁星挂满枝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好山好水好风光让里罗城成了网红打卡地,村民办起了“廊桥别苑”“山里人家”等很多农家饭店和民宿,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富裕地。这只是商城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2020年以来,商城县立足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紧紧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建设,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乡村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乡村人才、乡村文化、基层组织建设“七大提升工程”,强优势、补短板、促提升,在奋力实现“两个更好”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聚焦脱贫巩固提升工程 小康路上不掉队
该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稳定增收,保持现有脱贫政策不变、攻坚机制不变、财政投入力度不减,持续发力防松劲,巩固成果防返贫,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健全机制抓扶贫。实行“日研判、周例会、月调度”的指挥机制和战区负责制,将全县分成7大战区,每个战区由一名县委常委任指挥长,对应7个战区成立7个督导组。明确县脱贫攻坚指挥部、7大战区、行业扶贫主管部门、帮扶责任单位、乡镇(处)、村“两委”、脱贫攻坚责任组、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等9级工作职责,形成了“三级书记一起抓、公职人员一齐上”的强大合力。二是强化保障抓扶贫。加大金融扶贫创新力度,建立3370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小额信贷在贷总额达4.25亿元,带动贫困户12297户。安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5500万元,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62个,对110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三是转移就业抓扶贫。专门为贫困户开发6大类2794个公益性岗位,每人年收入1000~9600元不等。支持转移就业,为贫困劳动力发放外出务工交通补贴、扶贫培训补贴、就业补贴、创业补贴。四是医疗救助抓扶贫。设立1000万元医疗扶贫救助基金,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和贫困人口第五道医疗保障线,对贫困人口实行县内医疗机构免收住院押金、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五是凝聚合力抓扶贫。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引导82家企业和合作社结对帮扶69个贫困村,筹集社会各界捐款3362.82万元。六是宣传教育抓扶贫。在全县组织开展昼访夜谈和“大宣讲、大走访、大排解”活动,县、乡、村三级干部走访群众,宣讲政策,排忧解难,提高了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和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聚焦乡村规划提升工程 乡村建设有保障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原则,该县有机整合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全县乡村进行系统设计,构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乡村规划体系,真正实现一本规划管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是科学编制规划。将商城县乡村振兴示范区所辖的伏山、汪岗两乡镇的里罗城、韩冲等8个行政村整体纳入村庄规划编制;遴选出刘小坳等15个村作为旅游景区和美丽乡村示范点类村庄纳入村庄规划编制;将主干道沿线的15个村作为集聚提升类村庄纳入村庄规划编制;筛选郭店等10个村确定为国家或省级传统村落(歷史文化名村),作为特色保护类村庄纳入试点村庄规划编制。二是典型示范带动。坚持以点带面,以市、县、乡8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好全面推进与示范先行的关系。在“五大振兴”方面分别打造一批示范村,试点先行,积累经验,逐步铺开。三是强化用地保障。深入推进全县农村土地利用综合改革,尤其在农村耕地改革方面,成功实施了余集镇生态扶贫土地整治项目、上石桥等16个乡镇补充耕地储备项目。同时,还在全县19个乡镇(处)开展了“空心村”整治工作。
聚焦产业发展提升工程 产业发展显特色
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产销一体化的农业全产业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创建优势品牌,建成一批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一是选准发展载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模式,形成“南部林药茶、中部猪羊鸭、北部粮果虾、产业旅游加”的发展格局。二是创新发展模式。推广“产业树”模式,初步形成优质稻米、茶叶、油茶等10大特色“产业树”。三是注重产业融合。以推进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建设为契机,促进农业“接二连三”,着力把村庄变景点、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农家变店家,创响“红色大别山·宜居商城县”全域旅游品牌。四是打造特色品牌。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全力扩大绿色优质农副产品供给,推动优质稻米、弱筋小麦、稻鸭、稻鱼高质高效示范基地建设。
聚焦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农村环境大改观
积极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创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百村提升、千组示范、万户美化”行动。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了“梦里水乡”七里冲、“水墨诗画”里罗城、“天然氧吧”黄柏山、“诗意田园”卜店、“世外桃源”清塘坳、“生态宜居”河铺、“古雅新韵”杜畈、“休闲风情”培山、“故园乡愁”土门、“文明新村”田湾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一是在推进厕所革命上集中突破。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户厕改造项目7万余户,拆除旱厕9600座,新建、改建二类公厕65座,新建小型公厕157座。二是在推进垃圾污水治理。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环卫保洁模式。三是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协同推进“四好农村路”、农田水利、农村饮水、电网升级改造、乡村物流、宽带网络、公共文化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在建立和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管机制上探索创新。按照相关要求,一手抓设施建设,一手抓日常监管,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社会化运作模式,着力构建县、乡、村、农户、企业“五位一体”运维管理体系。探索建立“上级财政争取一点、县级财政配套一点、乡村集体收入增加一点、一事一议筹集一点、成功人士捐赠一点”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力量投入到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上来。
聚焦乡村人才培育工程 建设发展强支撑
坚持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全面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引进和回归一批乡村振兴急需人才,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一是“引”字为先,集聚急需人才。积极发挥各方资源和力量,以商城在外成功人士的乡土情怀为纽带,通过邀请其回乡创业发展或帮助联系专家人才等途径,共招引各类专业人才34人。二是“育”字定标,提升能力素质。建立了有202人的乡土人才库。培养市、县两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5人,结合脱贫攻坚和主导产业发展,累计开办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和实用人才培训班101期。三是“服”字激励,调动干事激情。全面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工作生活得舒心,力爭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聚焦乡村文化建设工程 文旅融合下真功
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化文化服务惠民工程,展示好商城“歌舞之乡、鱼米之乡、美食之乡、将军之乡”风采。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先后投入1亿多元,对全县19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和374个村级文化服务站全部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全县所有文化场馆和文化活动室实现免费开放,每年服务群众30万人次。每年利用流动图书车到乡镇、村、学校开展流动阅读服务300余次。同时,利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开展网上阅读活动1万余次。三是加大文旅融合发展力度。大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积极推动旅游要素建设,打造旅游产业链。目前,商城县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3家,国家3A级景区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旅游从业人员近7000人,吃、住、行、游、购、娱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聚焦基层组织建设工程 乡村发展有活力
加强农村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的领导,确保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落地生根,夯实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县委书记主要精力抓“三农”工作要求,加强党委农村工作机构建设。二是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推广“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务监督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四合一”基层组织建设模式,实施“严乡强村育新”计划和“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工程。在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离退休党员干部、乡土能人、知名人士中选聘一批“名誉村长”。三是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扛稳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大旗,扎实做好到期总结验收,巩固提升农村改革试验成果。四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公司经营、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共建共赢”的原则,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新路子、新机制,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农民与集体、农民与市场的关系,鼓励村“两委”走“村社融合”之路,利用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通过创办合作社、参资入股、兴办企业等方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五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有计划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对口支教,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稳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办理服务水平。加强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动态管理,适度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和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