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茜茜
选自《孔庙和国子监要览》
“太学”一词源于西周,后来成为国家最高学府的代称。北京国子监被称为“太学”,是元、明、清三朝最高学府和国家教育的管理机构。自明代起采用了“监学合一”的制度,被清代所沿袭直至清末。
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不过,这个教育部不仅仅有管理国家教育的职能,同时还是当年的“清华、北大”——即全国的最高学府。这个“教育部”也管着各类的“学校”,比如:清代设置的满洲八旗、官学、算学等学校。
什么人才有资格到国子监上学?只有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贡生是全国各府、州、县学经过严选后的优秀学生。所谓荫生即依靠父辈的官位而取得入监资格的官僚子弟,也称为“荫监”。进入国子监之后,被称为“监生”。监生的资格也是可以用钱买到的,通称“例监”,亦称“捐监”。此外,国子监也招收外国留学生,大部分来自朝鲜、日本、泰国、越南等国家。
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是辟雍,其北面是彝伦堂,东西两侧为二厅六堂:东为绳愆厅、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西为博士厅、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六堂的名称即“堂号”,均取自儒家經典。六堂的作用,相当于现代学校的班级和年级。每堂11间房,共计66间房。
其中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为初级班;修道堂、诚心堂为中级班;率性堂为高级班。各堂设置考勤簿,按时签到的人,教官就在其名字下印一个红圈;如未到,印一个黑圈。在初级班学习一年半升入中级班,在中级班学习一年半可以升入高级班。管理制度非常严格,攒够700个红圈才有资格升入率性堂。
国子监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为了应对科举考试,还要学习皇帝圣谕、八股文、书法等科目。监生每天需要完成书法作业200多个字,背经书100多字,每月完成作文一篇。只有月初、月末才能各休息一天,每月的初一、十五要进行考试。月考和季考分别由副校长,校长负责。成绩不及格会受到体罚,严重违规者被送“绳愆厅”处罚。
白天六堂充满朗朗读书声,到了半夜三更,六堂里依旧灯火通明,学生们必须昼夜苦读才能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升级。从初级班有三堂,到了高级班只剩下一堂,可见淘汰率是很高的。
清初至乾隆年间,国子监属于鼎盛时期。但到了嘉道年间,吏治腐败,监生就业途径变窄,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政局内忧外患,国子监的颓势日益加剧。清廷已经无力足额支付每年应该拨给监生们的膏火银,也取消了之前提供给监生们省亲的路费待遇。所以每逢除夕之夜,因离家遥远或家里贫困无法回家过年的监生们只得围聚在堂匾下面,供上堂谱和名人牌位(六堂内各有一份“堂谱”,主要记载着历朝历代本堂考中进士、升官或是有声望的监生姓名),监生们把酒言欢,互祝学业有成,期盼早日科举高中,共度除夕夜。这种形式,被称作“堂前守岁”。“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年的时候能够一起守岁,至少减轻了思乡的痛苦,好过独自一人过年。虽没有美食美酒相伴,至少有同学相守,也算是过了一个独特的大年。
编辑 宋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