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里各种杂耍、吃食的摊位热闹非凡。
编者按
我们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逛庙会的人,摩肩接踵。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被鞭声吓得望风而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见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一个村庄,灯火辉煌刺得它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庙会上生意兴隆。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在中国人心中,没有什么节日比春节还重要。春节的热闹与喜庆,饱含了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期许。春节还意味着团圆,没有“新冠”疫情的年月,大年夜一家人共吃一桌飯,共叙天伦。
写春联的摊位前人来人往。
春节,意味着一岁终,一岁始。值此,《北京纪事》特推《北京年味》专题。专题分“年记”、“年货”、“年节”、“年轮”四个部分:“年记”带我们回溯《老规矩:老北京的春节怎么过》,跟着王大观先生的画笔《残冬京华图中的年景》重返旧京;“年货”讲述《老北京春节的年货与习俗》;“年节”中,随着袁家方教授《大年闹春话厂甸》,陪同张永和先生看看《北京春节期间的应节戏》;“年轮”中,许多新旧朋友关于春节的回忆,一一道来。
辛丑牛年到来之际,我们愿《北京纪事》的读者朋友们,牛气冲天,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