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皖南花鼓戏的发展与保护

2021-03-03 01:27韩金坤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期
关键词:皖南花鼓戏戏曲

【摘要】皖南花鼓戏是一种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由于其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民间戏曲音乐形式,因而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多种技艺。就文化特征而言,它体现了皖南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在传承和保护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同时,将其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皖南地区地域广阔,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无疑给皖南花鼓戏参与旅游、加入旅游行业,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其变成旅游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可以给民间艺术表演展现其风貌的机会,同样也能宣传传统文化。相反,民间艺术也可以反作用于旅游业,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为彼此的补充。

【关键词】花鼓戏;民间戏曲;传承与保护;文化市场;地方戏曲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1-117-03

【本文著录格式】韩金坤.论皖南花鼓戲的发展与保护[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1):117-119.

安徽的戏曲声腔与剧种都比较丰富。经过反复调查与研究,剧种共有23个。[1]皖南地区有一种本土的地方小戏,即花鼓戏。皖南花鼓戏是一种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由于其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民间戏曲音乐形式,因而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多种技艺。安徽花鼓戏最早在19世纪中叶以后形成,历经100多年的历史,在当地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它形成过程中,皖南花鼓戏汲取了当地民间音乐的众多元素。皖南花鼓戏是花鼓戏的一个分支,是南方地区花鼓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与研究皖南花鼓戏的同时,应当怎样让老一辈艺人的花鼓精髓更好地传承下去,为了使其在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皖南花鼓戏起源

百年前,湖北东路花鼓调与河南的曲子, 随着移民流入皖南,先后与皖南地区的民间歌舞合流演唱,后又受到徽剧、京剧等剧种的艺术影响, 逐渐发展进化而成的一个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剧种。[2]在历史上,皖南花鼓戏的起源与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太平天国的规模巨大,整个过程席卷了南方大片区域,这客观促成了大量的人口迁徙。在当时,皖南地区是重要的战场,其社会经济遭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量的无人区。为了恢复这些地区的经济,清政府在各地号召并建立了众多政府机构,号召各地农民搬迁到这些地方进行农业生产活动。随着各个地方的人汇集而来垦荒种田,又尤其以湖南、湖北地区的农民居多,同时还有很多湘军士兵也参与到其中。太平天国战后,在苏浙皖三省地方政府的招徕下,大批两湖移民迁入本区, 不仅缓解了当时劳动力短缺的困窘局面,促进了荒地的垦辟和经济的恢复, 而且促进了区域间生产经验、技术及文化的交流。[3]这使得皖南地区带来了很多湖南、湖北、河南等其他地区的文化现象,与皖南地区民间艺术互相影响,后来又受到其他戏曲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皖南花鼓戏。

皖南花鼓戏的渊源和湖北、湖南地区花鼓戏有关系。根据民间传说以及剧目中所反映的湖北方言和地名推测,安徽黄梅戏是来自湖北黄梅县一带, 它与黄梅采茶戏同属一源。[4]早期的花鼓戏主要活跃在山间田野中与黄梅戏有一定的联系。它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最初都是乡民们为驱鬼除疫,祈福纳吉而进行的演出,以后逐渐向世俗化发展,原属于祭祀性戏曲,由傩歌、傩舞、傩仪、傩面具等组成的傩戏演变而来。皖南花鼓戏吸收当地的民间歌曲、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使自身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皖南花鼓戏和花灯有很紧密的联系,从形式上看,花鼓戏具有很多花灯的特点,甚至有很多剧目直接移植于花灯。

二、皖南花鼓戏艺术特征

皖南花鼓戏结合了多种文化与戏曲音乐特征。它源于楚文化,同时又接受了很多中原文明的特点。从花鼓戏的音乐看,这种艺术集中了很多地区的艺术成就。比如在唱腔方面,皖南花鼓戏可追溯到明代弋阳腔,这种唱腔产生于江西弋阳,明代前期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北方少数城市都有广泛流传。这种唱腔属于曲牌体,伴奏音乐全是打击乐器,没有丝竹乐器。演唱形式很有特点,由一位演员唱,很多人帮腔。这种戏曲最能吸收流传地民歌、小调且用方言土语,很容易受观众理解。皖南花鼓戏的唱腔带有浓烈的民歌风味,分为主腔和花腔,是吸收了皖南民歌、茶歌等发展丰富起来的。[5]皖南花鼓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唱腔风格和特点,它的唱腔道白是当地的口语,土气十足,打击音乐还有酬神还愿的痕迹。它的唱腔朴质粗犷,产生于群众的现实生活之中,反映了地方群众的生产。

从伴奏来看,传统的皖南花鼓戏只有武场音乐伴奏,到近代时期才加入丝竹管弦的文场。文场音乐都是由各种曲牌组成,根据乐器的不同可以将这些曲牌分成两类,即吹打类和丝竹类。前者往往借用本地的民间吹打的曲子,主要应用于文戏中,常常加入一些打击乐烘托场景的气氛。武场乐器还是传统的锣鼓乐,锣鼓点子节奏流畅明快,紧凑活泼,扣人心弦,其锣鼓节奏和音色搭配很有地方特色。

从表演特点来看,皖南花鼓戏的表演很有特点。由于皖南花鼓戏剧目的题材大多是反映农村生活,艺术上主要植根于皖南花灯戏等民间歌舞,所以其表演艺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地方特色十分鲜明。花鼓戏演员的舞蹈技术大都来自民间舞蹈。

珍贵的历史价值。二百多年来,皖南花鼓戏一直生长于民间并扎根于民间,长期以来广受民众的欢迎。皖南地区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带,诞生于此的花鼓戏,集南北文化之大成,既有北方文化之高亢、粗犷,又体现了南方音乐性格的柔和、委婉,富有变化,这两种性格的音乐在皖南花鼓戏中都有体现。皖南花鼓戏是我国戏曲艺术中一枝独特奇葩,保护和发展皖南花鼓戏,对于传承皖南文化,弘扬地方戏曲,研究皖南历史、文化、风俗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这是因为中国土地宽广,生活在各地的民众因不同的信仰、爱好,文明程度的不等,创造了不同的文化、语言、文字。于是,各地缤纷开放,各展其异,似乎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戏剧,每一种戏剧又有自身的韵味。皖南花鼓戏自形成开始就是皖南地区人民娱乐、休闲甚至学习教化的一种形式,它集中反映了历代人民的文化取向和审美情趣。可见花鼓戏已经从一个生活中的娱乐项目渗透入精神中,在人民群众心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当地文化的标志。

三、传承与保护中的皖南花鼓戏

(一)花鼓戏生存现状

自古以来,皖南花鼓戏展现的是皖南地区人们生活的画面,包含了很多历史故事和家长里短。该地区人们普遍能歌善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皖南花鼓戏作为该地区的一朵艺术奇葩,孕育着皖南地区的民族艺术文化。

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众多因素影响的今天,怎样才能让皖南花鼓戏更好地传承下去,有学者曾指出,从二十世纪末叶以来,随着电视机、放映机、电脑、网络、手机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欣赏更多传统艺术之外的娱乐方式。由此,欣赏花鼓戏的城市和农村观众年龄日趋老化。相对过去,花鼓戏的观众数量比以前少的多。可见,皖南花鼓戏面临传承危机。

当下,皖南花鼓戏的传承现状很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二十世纪末叶以来,改革开放导致很多外来文化的涌入,这些相异于传统形式的外来文化娛乐活动,对当时的观众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怀着猎奇的心理,很多观众迅速接受这些外来文化和娱乐方式。这就形成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使得大量民间文化迅速被边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大量专业或业余的花鼓表演团体大量解散。到现在为止,青少年很少有人有兴趣接受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皖南花鼓的传承呈现出演员青黄不接的现状。

然后,由于上述一些问题导致传统文化不被人们重视。从而在经济效益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地方政府对这方面的不重视,得不到财政支持。很多戏班演出人员的生活无法为继,很多优秀演员选择转行,导致了专职花鼓戏的人员越来越少。由此可以看出,对皖南花鼓戏的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二)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

皖南花鼓戏的产生有它的偶然性。它的产生是一个时期内历史事件总和的结果。它由湖南、湖北、河南和安徽等多个地区的人民共同的创造。在形成过程中,它吸收了民间小调、民间舞蹈、京剧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最终定型为现在的形式。所以,对皖南花鼓戏的研究对了解这一地区的民风以及文化脉络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它的保护与发展很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易果林认为:保护花鼓戏,培养专业的人才才能有效果。当代年轻人不接受皖南花鼓戏,也不想当皖南花鼓艺人。从这方面看,皖南花鼓戏面临被社会淘汰的现象愈加明显。笔者认为,目前对皖南花鼓戏的研究比较少,还不能支持其传承与发展。从具体的表演角度出发,应该着重于政府和民间经济两个方面。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皖南花鼓戏依靠民间班社进行发展,其生存形势已经很不好。经历十年浩劫,皖南花鼓戏的专业戏班已经不多见,很多演员大都改行。很多珍贵的历史材料大都被毁坏。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多样化,加上新的娱乐形式冲击,缺乏年轻人学戏,政策因素等影响,欣赏花鼓戏的人越来越少。目前,我国有许多学者针对花鼓戏传承与保护问题做过研究。所以,政府要在这方面给予皖南花鼓戏演员各方面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经济方面。因为这种艺术最早就是艺人养家糊口的一种手段,如果连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那更没法谈艺术的传承。

另外,当今文化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项文化产品只有不断地调整创新,尽力吸引观众才能壮大自身,传承下去。现代的皖南花鼓剧团,只有积极地参与市场,在竞争中发展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在这种以利益为中心的市场淘汰机制使得大量的保持自己传统模式存在的地方戏曲逐渐走向消亡。这个现象是很普遍的。向其他艺术形式求救,采用“拿来主义”,运用电影电视的许多手法和技巧,甚至包括服装、化妆、舞台布景及灯光音响效果等,以丰富自身的表现力。[6]

皖南花鼓戏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其内容包含了艺术的很多门类,如括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多种技艺。它展示的是这一地区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这项民间艺术在我国旅游业中日益重要。许多地区的旅游经济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皖南地区地域广阔,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无疑给皖南花鼓戏参与旅游、加入旅游行业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其变成旅游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可以给民间艺术表演展现其风貌的机会,同样也能宣传传统文化。相反,民间艺术也可以反作用于旅游业,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为彼此的补充。

同时,皖南花鼓戏还以它独特的地方风格,在宣传中脱颖而出,升级成了当地的文化的代表。这本身就对皖南花鼓戏以强有力的方式进行了支持,也让皖南花鼓戏找到了另一个发展空间。因此,当今经济条件下的皖南花鼓戏级面临很多挑战,同时又有很多发展的机遇,如果抓住这些好的机会进行发展,将对皖南花鼓戏保护与发展很有好处。

四、结语

笔者认为,皖南花鼓戏传承与保护需要几代人共同完成,鉴于这一系列传承与保护中的不足,若要改善这一现状,就要求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引起高度重视,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将艺术生产进行企业化运作,引进大型骨干企业,加入戏剧艺术生产营销,使企业成为戏剧发展的坚强后盾,走出一条戏剧发展的新路子。第二,呼吁更多的人来学戏,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在观众群体中进行普及,让更多的人知道皖南花鼓戏。第三,拓宽观众面,努力培养青少年观众,巩固中老年观众。[8]第四,借助农闲时间或者节假日,定期举行一些皖南花鼓戏的表演活动,并在民间设立花鼓学习班。通过不断的学习并用于实践,从而充分认识花鼓戏地方戏曲的表现功能和独特魅力。因此,对皖南花鼓戏的总结和研究,能使花鼓戏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又可为中国戏曲的改革发展和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时白林.安徽戏曲音乐的源流与特色[J].音乐研究,1993.

[2]裴汗杰.话说皖南花鼓戏[J].中国工会财会,2011(5):3-4.

[3]葛庆华.太平天国战后苏浙皖交界地区的两湖移民[J].湖南大学学报,2005.

[4]潘汉明.黄梅戏声腔亲缘关系初探[J].黄梅戏艺术,1981.

[5]王金萍.传统戏曲之皖南花鼓戏 开在江南的牡丹花[J].绿色视野,2011(5):18-20.

[6]易果林.邵阳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J].邵阳学院学报,2010(2).

[7]贺鲁湘.论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与推广[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8]易果林.邵阳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J].邵阳学院学报,2010(2).

作者简介:韩金坤,男,汉族,山东人,上海市浦南文化馆,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皖南花鼓戏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传统戏曲
蒸湘区实验小学把花鼓戏请进校园
花鼓戏转型经历和湘籍民族歌唱家关联性
到皖南
新安画派风格的发展论析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浅谈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