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危机、全球经济环境冲击与民众风险感知

2021-03-03 07:50:46孙辉贤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
上海保险 2021年1期
关键词:恐慌公共卫生危机

孙辉贤 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

时 欣 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市分行

一、概述

2020 年,在党和国家的英明指挥,人民群众万众一心的努力之下,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上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当前,防疫工作进入常态化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对民众生活的影响逐渐弱化,然而疫情期间产生的恐慌情绪仍在心理层面对民众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影响。每当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发生,都会显著影响民众对风险的感知水平,过高的风险感知不仅会使居民产生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严重时甚至会使其在惶恐情绪下做出群体性的不理智行为,例如在本次疫情期间出现的“疯抢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等社会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阻碍了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时抗疫工作的展开,而且加剧了社会整体抗疫工作的难度。同时,民众风险感知变化不仅仅由风险事件本身所决定,还与居民对风险的认识和判断息息相关。一般而言,居民自身风险保障水平、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健全程度,以及在危机之中官方披露的信息是否客观完整等,都将影响民众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因此,吸取此次疫情期间的经验教训,在后疫情时代,国家不仅应建立完善多层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形成专业有效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应急制度,也应积极引导居民通过保险等保障方式加强自身风险保障水平。同时,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政府与民众之间良好的信息互动也是减轻民众忧虑情绪、降低风险感知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民众风险感知定义及影响因素

风险感知起初是一个心理学概念,1987年美国俄勒冈大学风险感知领域著名的研究专家Paul Slovic 提出:“风险感知是人们主要凭借直觉对各种有危险的事物进行风险判断和评估的过程。”如今,风险感知这一概念不仅仅被应用在心理学领域,也被应用到社会学领域,用来衡量民众对风险事件的感知程度。风险不仅仅是客观的自然产物,也是在人类社会的制度和组织中构建出的产物。感知是人们对外在事物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认知、情绪等心理过程的关键因素,而风险感知具有更加复杂的交叉性,它是由人的心理引发的对外界风险事件的一系列认识过程所构成的,最终能够指引人的决策行为。因此,风险感知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外在风险事件本身真实风险程度的高低,也取决于民众感知风险时的心理特征。民众对于风险事件感知水平的高低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及幸福感,也会进一步影响民众的日常行为,其感知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高、后果越严重,越容易对其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及其他相关社会机构通过对民众风险感知水平进行积极引导,使民众不因恐慌情绪而过度感知风险,有助于提高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幸福感。

由于民众风险感知亦受到其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风险感知水平不仅与客观风险的大小有关,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虽然自工业革命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物质条件、人均寿命都有大幅改善,但民众的风险感知水平却并没有降低,反而因灾害信息传播速度更加迅速、媒体习惯性放大负面消息吸引居民注意力等因素而有所提高。

影响民众风险感知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近期有无重大风险事件发生。近期发生的风险事件会显著影响民众的风险感知水平,民众在危机时刻产生的恐慌情绪冲击会在危机过后给民众留下深刻的痛苦印象,对外界的不安全感将促使居民提升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更加厌恶风险,但如果能得到社会的有效疏导,居民的心理过激反应将会随着危机事件的结束而逐渐淡化。

其次,各类媒体的报道频率。民众的风险感知是通过日常生活构建出来的,当前社会居民对风险事件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各类新闻媒体,新闻媒体成为风险事件放大与重新构建的主要来源。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媒体报道对民众风险感知有着明显的放大作用,一方面,媒体可以缩短居民风险感知的距离,通过媒体的报道,居民可以得到第一手的风险事件资料,感知效应更加明显;另一方面,许多媒体为了博取关注,会故意夸张描述风险事件的破坏力,以此来吸引居民的关注;同时,新媒体的兴起使民众在网络上发声更为便捷,民众的风险感知水平也会在对风险事件的一次次讨论中进一步提升。

再次,对政府的信心也会显著影响居民的风险感知。如果居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较高,认为在重大风险事件发生时,政府有足够的能力来保证民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其对风险的敏感度就会相应较低。反之,出于对风险事件的担忧,其对风险的敏感度会相应较高。

最后,民众自身已有的风险保障水平也会影响其风险感知水平,其对风险事件的忧虑程度会随着已有风险保障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三、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下民众风险感知变化

(一)疫情期间民众风险感知变化路径

2020年年初,武汉医院陆续发现多例新冠肺炎病例,且都与当地的华南海鲜市场有关,后随着春运密集的客流潮向全国各地蔓延开来。此次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的传播不仅对染病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伤害,也对社会全体民众的心理健康和风险感知水平产生巨大影响。

具体而言,疫情期间民众风险感知变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9 年12月8 日至2020 年1 月25 日。从2019 年12 月8 日首例新冠肺炎病例产生到12 月31 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通告目前“已有27例确诊病例,但未发生人传人现象”,此段时间疫情相关信息尚未得到公众关注,也未能影响居民的风险感知水平。但随后武汉警方处罚8 名网友传播“X 医院已有多例SARS 确诊病例”等未经核实的信息一事,吸引了越来越多网民的关注,各类新媒体中开始出现“SARS 病毒”“感染患者”等用词,公众恐慌情绪开始发酵,尽管在此期间武汉市政府多次强调“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但由于采取的仍是封闭控制式的信息发布模式,未能及时与民众沟通互动,也未向公众提供更多详细的信息,因此民众的恐慌情绪不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进一步增加,并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危机,负面情绪持续升温,民众风险感知水平也随之不断攀升。后续名为《瞒报疫情,武汉至少错过20天黄金防控期》等文章在我国的各类社交媒体中被大量转载,武汉市政府封锁式的信息管控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政府公信力降至冰点,民众恐慌情绪也被越推越高。然而在此期间,政府宣传仍是以“维稳”类信息为主,并没有跟进民众最为关心的疫情防治问题,这使民众产生了民意被忽视的强烈抵触情绪,不仅没有产生正向效果,反而使民众对政府通告的“感染人数”“死亡人数”等基础信息产生怀疑。民众对疫情风险的恐惧在此时达到高峰,强烈的恐慌情绪之下,民众出现不理智的自行防控新冠病毒行为。

第二阶段是2020 年1 月25 日之后。政府逐渐意识到控制型的信息发布模式无法缓解民众的恐慌,开始实施双向沟通的宣传政策。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对民众关心的抗击疫情中出现的“红十字会事件”等问题积极回复,武汉市市长及市政府官员直面媒体采访,承认工作中的不足。这些积极的回应逐渐平复了民众的恐慌情绪,也减少了恐慌之下的不理智行为事件的发生。同时,国家相关媒体也积极开展与民众的双向互动,《人民日报》等媒体自1月25日以来每天都会更新政府的防疫相关政策措施。中央电视台推出《全景直击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等全天不间断“慢直播”系列,让民众切身感受到来自国家的强大抗疫决心。“慢直播”以直播为载体,吸引数亿网友成为在线“云监工”。民众的紧张情绪在政府与民众的多类良性互动中进一步得到舒缓。随着我国新冠疫情的逐渐平复,对疫情的恐慌情绪也慢慢降至低点,民众的风险感知水平逐步降低。但经过疫情的洗礼,疫情期间的恐慌情绪对民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总体而言,疫情之后民众的风险感知水平仍要比疫情前更高,还需较长一段时间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二)民众风险感知变化影响分析

此次新冠肺炎造成的公共卫生危机对民众风险感知造成了巨大干扰,并进一步影响民众的各类日常行为。

首先,在疫情爆发初期突发的各类民众“哄抢板蓝根、双黄连口服液”等社会事件,正是民众风险感知快速上升下自发的不理智行为。这种不理智行为不仅会扰乱社会秩序,对民众的心理状况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还会造成后果更为严重的极端事件。

其次,虽然目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人们对本次公共卫生危机的恐慌情绪也在慢慢平复。但总体而言,居民的风险感知仍高于疫情前水平。同时,疫情期间经济停摆,各类媒体上发布的企业破产倒闭信息也使居民对裁员失业、失去经济来源的担忧增大。出于对失去经济来源或未来收入降低的担忧,很多人都相应削减消费开支,增加储蓄,以备不时之需。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速自疫情爆发后迅速下降,至今仍未恢复至2019 年同期水平,2020 年11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速为5%,较上年同期仍相差3 个百分点。与此对应的是,截至2020年11月,我国境内住户储蓄存款比上年同期增加超11 万亿元人民币。

再则,经过本次公共卫生危机的洗礼,居民对自身生命健康风险的感知水平大幅度提升。一方面,居民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度增加,会购买更多运动、饮食、医疗等各类与健康息息相关的商品与服务。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下属的《小康》杂志发起的“2020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显示,2020年明确表示不会购买各类健康保健品的受访者仅有5.6%,较上年下降了31.5 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民众对疾病危害的风险认知水平也相应提高,出于对患病后巨额医疗费用支付的担忧,更多民众愿意通过购买健康保险等方式来化解未来患病时难以支付治疗费用的风险。银保监会的统计资料显示,2020年前10个月,保险行业整体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88%,而健康险保费收入为71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63%,超出行业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图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速下降明显

▶图2 境内住户存款增速加快

四、后疫情时代民众风险感知变化应对措施

在此次疫情期间,民众的风险感知水平发生了阶段性的动态变化,民众应对风险的行为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中,既有民众认识到自身所面临的健康风险开始关注并提升自身健康水平,寻找保险等保障产品抵抗风险等的积极部分,也有在恐慌情绪驱使下出现的非理性行为的消极部分。

(一)积极把握时间窗口,提高保险等风险保障产品对民众的保障作用

当前,由于疫情给民众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心理印象,民众的风险感知仍停留在相对较高的位置,对风险的厌恶将促使民众积极寻找抵抗风险的手段,保险作为抵抗风险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民众重点选择的对象。无论是从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而言,与保险市场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保险行业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民众的整体保障水平较低,化解风险的手段有限。保险公司应抓住当前的机遇窗口,针对民众不同种类特别是健康领域的风险规避需求,积极主动开发各类保险产品,优化服务,在推动促进保险行业发展的同时,为民众提供更多优质的保险服务,增加民众自身的风险保障能力。在本次疫情之中,保险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协同作战的精神,利用自身的各类优势协助抗疫工作的展开,让很多民众对保险公司的印象有所改观,提升了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未来保险公司积极主动满足民众各类风险规避需求,也将会使保险公司在下一次类似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有助于减轻民众焦虑恐惧情绪,缓解政府的兜底压力,也会使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

(二)建立健全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体系,增强民众对医疗保障体系的信心

此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民众之所以对疫情风险如此担忧,有较大一部分原因是对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危机应急体系缺乏足够的信心。未来,我国应加强基础医疗体系的建设,针对此次疫情中暴露出的不足之处积极改进、不断完善,健全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通过强化民众对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信心,使居民在公共卫生危机中有信心,有效缓解民众对公共卫生风险的担忧。通过改变民众在危机下的风险感知水平,减轻民众的焦虑情绪,提升民众幸福感。

(三)构建政府与民众双向信息互动体系,引导民众风险感知

本次疫情爆发初期,相关地方政府没有及时有效地披露疫情进展信息,不仅导致居民在信息匮乏的情况下对疫情更加惶恐,还导致民众在焦虑之下发生群体性不理智行为。吸取本次公共卫生危机的经验教训,在以后类似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应当及时披露信息,与民众形成良好的双向信息互动,不瞒报、不漏报,积极疏导民众走出惶恐情绪,更加理智有效地应对危机事件。

猜你喜欢
恐慌公共卫生危机
绳短不能汲深井——保持“本领恐慌”
当代陕西(2020年24期)2020-02-01 07:07:10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停电“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35
MERS可防可控别恐慌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0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中国卫生(2014年11期)2014-11-12 13:11:26
茶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