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旭 陈在飞 李国栋 张文博 唐飞 朱锋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其病发率高达50%[1]。OVCFs患者多以持续性腰背部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尤其是在起床、翻身时疼痛剧烈,部分患者出现脊柱后凸畸形及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2]。该病的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并发症多,例如褥疮、泌尿系感染、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等,此外长期卧床会导致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脊柱退变加重,同时肌肉萎缩,力学失衡,进而导致脊柱稳定下降[3]。手术治疗主要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两种方式。相关研究表明,相对于PVP,PKP在恢复椎体高度、矫正病椎后凸畸形、预防骨水泥渗漏等具有明显优势[4]。四维牵引联合手法复位作为中医整脊的核心内容,也是OVCFs保守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虽然该疗法可以纠正骨折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但是椎体压缩导致的空腔仍然存在,不能起到稳定作用,此外长期的保守治疗远期风险较大,故笔者所在医院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2月遵义市中医院骨伤科收治的80例老年OVCFs患者,探讨四维牵引下手法复位联合PKP治疗老年OVCFs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老年OVCFs提供新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选取遵义市中医院骨伤科2017年5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OVCFs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症状和体征:腰背部疼痛,屈伸及转身活动受限,局部明显压叩痛;(3)骨密度值符合骨质疏松疏松诊断,即T≥2.5个标准差;(4)影像学检查:X线、MRI、CT检查提示椎体骨折,压缩程度<1/2且椎体后壁完整,MRI提示骨折为新鲜骨折;(5)VAS评分≥5分;(6)脊柱形态后凸畸形。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异常;(2)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手术;(3)合并其他部位骨折;(4)肿瘤、脊柱结核等导致的病理性骨折;(5)爆裂性骨折或者脊髓、神经受压症状需行减压固定者[5]。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65~89岁,平均(76.82±4.32)岁;病程2~7 d,平均(4.69±1.12)d;骨折部位:腰椎23例,胸椎17例;单椎体骨折35例,双椎体骨折5例。观察组男13例,女27例;年龄 69~92岁,平均(75.69±5.37)岁;病程 1~7 d,平均(4.25±1.34)d;骨折部位:腰椎20例,胸椎20例;单椎体骨折37例,双椎体骨折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单纯给予PKP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C臂透视下再次确认病椎,经皮穿刺至椎弓根,拔出穿刺针并置入导针,工作套筒沿着导针至病椎椎体后缘,将导针慢慢退出,在C臂引导下将球囊套件缓慢置入椎体中。逐渐增大压力泵,扩张球囊,当椎体高度恢复停止增压。抽出显影剂退出球囊,C臂动态监视下,通过注射器将骨水泥注入球囊扩张所形成的空腔,每个椎体注入3~6 ml骨水泥。待骨水泥凝固后,将工作套筒拔出,清点手术器械,无菌敷料包扎伤口[6]。
观察组给予四维牵引下手法复位联合PKP治疗。四维牵引下手法复位:手法复位30 min前口服盐酸曲马多片[50 mg×10 s/盒,卫材(辽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146]100 mg镇痛。患者取俯卧位,头胸部垫高30 cm,固定带通过上半身穿过患者腋下,双下肢固定带固定于膝关节上下。逐渐加大牵引将下半身托起,下腹部离开牵引床为宜,然后双腿垫高以固定身体[7],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尽量加大后伸角度,双手交叉按在病椎处,用终末呼吸法在患者呼气末向下按压,使椎体的后凸畸形得以矫正,幅度由小到大,以患者耐受为主,一般行3次治疗,然后送往手术室行PKP治疗。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病椎前缘高度、病椎Cobb角。术前及术后2 d比较两组VAS评分,VAS评分:0分为无痛;1~3分为有疼痛,但程度较轻,可以承受;4~6分为疼痛处于中等程度;7~10分为疼痛难忍[8]。术前及术后1周,在X线片上分别测量病椎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s)
组别 手术时间(m i n) 住院时间(d)对照组(n=4 0) 7 5.6 8±2 3.8 5 6.3 8±1.8 2观察组(n=4 0) 7 2.5 3±2 2.4 6 5.9 2±2.0 4 t值 0.9 3 4 1.5 4 5 P值 0.5 9 3 0.3 6 1
术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病椎前缘高度、病椎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病椎前缘高度、病椎后凸Cobb角比较 (±s)
表2 两组VAS评分、病椎前缘高度、病椎后凸Cobb角比较 (±s)
术前 术后2 d 术前 术后1周 术前 术后1周对照组(n=40) 7.95±0.13 2.24±0.35 14.21±0.33 19.14±2.23 27.24±3.56 15.65±2.86观察组(n=40) 8.12±0.15 2.02±0.28 14.14±0.41 26.12±1.85 26.95±3.85 10.18±2.34 t值 0.352 0.679 0.263 8.644 0.164 11.653 P 值 0.846 >0.05 0.894 <0.05 0.952 <0.05组别 VAS评分(分) 病椎前缘高度(mm) 病椎后凸Cobb角(°)
OVCFs作为骨质疏松症常见并发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剧烈、后凸畸形、脊柱退变是该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椎体压缩改变导致脊柱整体的力学失衡,背部核心肌群为维护脊柱平衡通过肌肉力量进行代偿,进一步加重其他椎体的失衡,进而影响到整体脊柱退变。因此在治疗OVCFs时,不仅要注重缓解疼痛,更要注重骨折畸形的矫正,这对该病的远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脊柱正常力学平衡,对于保持脊柱稳定性缓解疼痛也十分重要[9]。传统的手术疗法不仅需要切开复位,同时需置入螺钉进行稳定,对于老年患者创伤较大,手术康复时间较长。此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大,例如断钉、退钉等。当前针对手术疗法,首选方式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两种术式。相关研究表明,PKP在矫正骨折畸形方面更加具有优势,但是其耗材费用及手术时间长于PVP[10]。相关研究指出,PKP通过球囊扩张挤压的方式进行骨折复位,在高强度压力的同时可能会波及骨小梁,进而影响到骨折复位效果,出现并发症[11]。此外据相关报道,PKP可以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主要是因为体位改变所致,即单纯的球囊对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畸形的矫正作用有限[12]。故不少临床研究应用中医正骨手法联合PKP治疗OVCFs,取得满意效果。
四维牵引是中医整脊学治疗脊源性疾病特色疗法之一,其临床疗效明显,为脊柱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方式。四维牵引依托于“一圆一说两论”的核心思想,从脊柱运动力学方面,借助机体自身重力,重建脊柱力学平衡并通过外力达到椎体复位。四维牵引即俯卧位过伸可以通过拉伸前纵韧带,利用其张力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四维牵引还可拉伸后纵韧带,通过增大相邻椎体间隙,减轻相邻椎体压力,促进手术过程中椎体高度的恢复,相邻椎体压力减轻使病椎骨小梁较前疏松,更有利于骨水泥充分的分部,填满整个椎体进而增加椎体强度,但同时增加了相邻椎体再发骨折及骨水泥渗透的风险;同时配合术者按压,对于后凸畸形的矫正具有重要作用[12]。本研究显示,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椎前缘高度、病椎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维牵引下手法复位联合PKP相对于单纯的PKP治疗在纠正骨折移位,恢复正常生理结构方面作用明显。
综上所述,四维牵引下手法复位联合PKP治疗老年OVCFs可恢复椎体高度、纠正脊柱后凸畸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仍需大量数据支持,以更加公正、客观地评价其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