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内蒙古林科院”)在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党和国家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把自治区建设成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总要求,围绕全面提升内蒙古林科院发展水平这一目标,抓住发展机遇,强化自主创新,全院职工共同努力,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内蒙古林科院全体科研人员以高昂的工作热情,认真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十三五”期间,立项的国家及自治区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9 项,项目总经费达到5998.7 万元。包括“沙化土地稳定恢复的生物质新材料筛选及产业化技术”“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落叶松等北方树种人工林三维可视化模拟技术试验与验证”等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 项;“黑果枸杞繁育与栽培技术推广示范”“内蒙古非木质林产品技术规范应用与认证实践”“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外来物种调查与研究”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项目21 项;“沙漠生物结皮层的成土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干旱区灌溉农田土壤水分深层渗漏动态特征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 项;“沙化土地抗逆树种筛选与适地适树研究”“机械化治沙新技术研发与示范”等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6 项。与“十二五”相比,获得批准的项目总数提高了12.3%,经费总额增加了6.9%。
在此期间,获得各级科技奖励成果18 项。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内蒙古退化植被恢复技术和定向经济型植物产业化种植与示范”和参加完成的科研成果“生物基可降解沙障治沙关键技术创新及绿色治理应用”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内蒙古退化沙地生态系统持续恢复与资源有效利用技术”“固定沙地活化风蚀坑土壤风蚀控制与植被恢复技术”和参加完成的科研成果“干旱半干旱区菌草在生态修复与产业化开发中的应用”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椴树韧皮提取物抗光肩星天牛诱导剂研究”“呼伦贝尔沙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半干旱山丘区生态重建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沙地樟子松林干扰恢复机制与调控技术”和参加完成的科研成果“杨树抗逆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与新品种选育”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半干旱山丘区生态重建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与沙化土地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良种审定“银新杨-1”“小胡杨-2”;科研成果“一种飞播杨柴灌木林更新复壮方法”“通量塔沙尘采集自动升降装置”和“一种以文冠果成熟胚为外植体的不定芽诱导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同时,还有59 项科研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在《生态学报》《中国沙漠》《水土保持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79 篇,主编出版《浑沙达克沙地植被恢复研究》《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沙漠沙地治理技术与原理》《内蒙古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锡尼镇及沙圪堵镇人工林生态效益监测报告》专著4部;起草发布实施“华北落叶松育苗技术规程”“蒙古莸造林技术规程”“流动沙地治理程度评价”等地方标准18 项。
为了进一步提高科技在生态建设中的支撑能力,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林业建设质量,提升基层林业工作者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内蒙古林科院科技人员高度重视科技服务工作,依托承担的11 项中央财政林业和草原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的实施,培训基层农牧民和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74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培训手册近千本,推广新技术(模式)28 项,推广面积达到5600 多亩,繁育苗木145 万多株,为区域生态、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效益。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林科院在建有原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沙地生物资源保护与培育实验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内蒙古沙区沙地(沙漠)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大青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内蒙古多伦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内蒙古鄂尔多斯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内蒙古达拉特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和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的内蒙古包头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等5 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以及树木园、内蒙古自治区林木种苗科研教育示范基地、内蒙古林科院达拉特旗试验基地3个自建科研基地、内蒙古林科院温带寒温带乡土及归化树种林木种质资源库、内蒙古自治区黑果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林业有害生物检疫中心实验室,同时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林无菌脱毒培育工程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建了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内蒙古达拉特荒漠类国家长期科研基地。该科研基地是在内蒙古林科院达拉特旗试验基地和内蒙古达拉特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基础上建立的。在该区域建立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对库布其沙漠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生态功能、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与修复以及沙区资源高效利用进行长期定位研究,可为各级政府的决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定位站的建设,对改善该区的科研条件,提升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内蒙古林科院科研活动的基础保障能力,保证了承担的各级各类项目的顺利实施。
“十三五”以来,内蒙古林科院为加大林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建设高素质林业科技队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通过考试入编引进人才14 人;“绿色通道”引进博士10 人;二是鼓励和支持在职科研人员深造,已有9 名科技人员攻读或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三是分期、分批派出科研人员进行定向专业培训,参加了一些国际和全国性的相关学术交流会议。通过上述措施,大大提升了内蒙古林科院科技队伍的素质,提高了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内蒙古林科院1 人获2017年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 个科研团队入选草原英才创新团队,1 个科研团队被命名为全区“创新先锋号”,1 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一层次,1 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二层次,1 人入选“草原英才”2016年青年后备拔尖人才二层次,4 人(次)入选2019年度自治区“新世纪32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 人获内蒙古青年创新人才奖。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林科院承办了6 期荒漠化综合治理国际培训,进一步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厦门大学、南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国内30 多个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完成科技合作项目60 余项。同时,与区内各盟市林业和草原局及林业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项目合作。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林科院协助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和参与了多场(次)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活动,以设置展板和标语横幅、现场咨询、发放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林业科学知识,提高公众认知度。同时,积极适应新形势,不断拓展、丰富、深化科普内容和形式,扩大科普传播范围。协办了“爱林护林造林,共享绿色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组织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展示林业科技创新成果、专利产品以及普及林业科技知识。协办了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科学防治荒漠化,携手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的2017年全国林业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这些成果的展出,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为了进一步规范科研项目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内蒙古林科院认真总结以往科研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修订了《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并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横向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项目绩效支出管理办法(试行)》和《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暂行规定》;根据《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和院学科发展的需要,增补了院学术委员6 名。上述举措,大大提升了内蒙古林科院科研项目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内蒙古林科院是内蒙古生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的科技力量。“十三五”期间,其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支撑全区生态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十四五”期间,内蒙古林科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重大决策部署,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提高全区林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攻克全区生态建设难点,促进林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现代林业的蓬勃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