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一飞
即使跳了快二十年舞蹈,这一次登台仍让王佳俊感到些许紧张。
但候场细节从来一个都不会少——侧幕条旁,他把自己从头到脚细细摸索了一遍,眼镜手表在规定位置,长衫也都妥帖整齐。做完这一切,轻舒口气,和搭档朱洁静对个默契的眼神,“准备好了”。
将要演出的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一个片段。但和以往不同在于,这一晚的“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题之夜”他拥有两种身份——除了节目表演嘉宾,还将受领第30届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的重量级荣誉。
也难怪会有忐忑划过心头,作为当今中国戏剧领域主要评奖活动之一,当天“白玉兰”的颁奖现场来了一众舞台表演行当标志性人物。但当熟悉的背景音乐响起,属于王佳俊的个人情绪悄然减退,走向舞台中央那几步里,他和“李侠”完成了情感联结。
“他的外在形象和气质十分吻合角色的身份,既有上海男人的温文尔雅,也有作为情报人员的警惕、沉着、自信而不动声色。他善于用肢体语言来塑造角色、传达人物情感,展现了流畅的、高水平的舞蹈技巧和超强的肢体语言张力。”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这样提炼其表演要义。
巧合的是,当天距离王佳俊的生日只差几天了。殊为不易的这段创作感悟加之收获大奖的兴奋之情,触发其在回家路上就急急敲下一段长文发在朋友圈——“这可能是今年36岁的我最好的生日礼物了,感谢上海歌舞团一直坚持用本团演员,才有从石库门跑到舞台上的我。感谢电波剧组,再好的演员也需要好剧目才能被认识……好了,明天又是新篇章。”
至于蛋糕造型,不加犹豫就选中了一款“灌篮高手”。在那张充满仪式感的自拍照里,“寿星佬”一边比划着和蛋糕上方“10号选手”造型相同的剪刀手,一边乐呵地订立了下个小目标:“希望心里永远都有个樱木花道一样的少年在,面对困难无所畏惧,面对生活微笑拥抱。”
勇敢
事实上,那个无畏少年的影子早已深印心底——过去近20年的舞台生涯里,一个“勇”字频繁闪现在王佳俊每个关键时刻。
不寻常在于,属于他的勇敢并不张扬,而是内敛、含蓄,充满着足以确保后半程发力撞线的绵延后劲。
从上海市舞蹈学校、东方青春舞蹈团再到上海歌舞团,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几乎见证了王佳俊的整个成长期。在前者看来,在迈过荆棘密布又硕果累累的这一路后,后者在创作上正变得愈发“坚韧和开阔”。
“从古到今的各式角色背景迥然,而且基于舞台呈现都被赋予了十足张力。对比之下,王佳俊本人性格却安静内向。因此,每逢新作品来临的头几个月,一次次激烈的内心拉锯会在他身上发生——如何尽快拉近两者的距离是一方面,既要倾情演绎还得给观众留白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还总在不断尝试超越前一次的自己,注意避开用过的打法,追求从独特角度展现人物身上‘温暖的底色。”
这绝不是件容易的事。《野斑马》《霸王别姬》《天边的红云》《一起跳舞吧》《朱鹮》……长长的作品清单意味着王佳俊身上所经历过清零重启后再发力逆转的次数。“你得让人物先从心里长出来,再渐渐渗入到血管里。每一回都相当于重新活一次的过程。”
尤其这一次与“李侠”的邂逅难上加难——在过往肢体与情感的较量之外,新添入了一份“表演”的变量。
《永不消逝的电波》排练开始没多久,创作瓶颈出现,卡在了人物的情绪构建上。用他的话来描述,是在隐忍、克制、细腻的“收”与“放”之间找不到那个准确的度数。
所产生的后果不仅“角色会一直撞到自己”,连带那个极为习惯为后半程赋能的触发点也迟迟没有找到,这在过往的创作中是从未有过的。当焦虑不安的情绪逐渐覆盖全身时,又一个职业生涯首次接踵而至,“有那么一刹那,我差点没能坚持下来”。
时间
记忆里,上一次发生这种接近“出局”的尴尬状况,还要追溯到刚刚考入上海市舞蹈学校那会。
“进学校的第一年我就面临了差点被淘汰的窘境,因为基本功不扎实,就连软开度都解决不了,每次压腿都疼得浑身发抖,每次压腰都哭得跟杀猪似的。和一起进校的同学相比,我的进步之缓慢,连老师都看不下去了。”上海文联公众号刊发的这篇创作手记里,王佳俊細致回忆了舞蹈首度向自己亮出黄牌的种种情形。
当然也记得突破困境用的法子——“很长时间里,父母变身为课外辅导老师。到了每个周末、寒暑假,他们都会帮着我压软度,监督我做形体训练……”
转折发生在15岁时,不被所有人看好的情况下,王佳俊拿到了一项业内比赛的二等奖,而且成为校内最高荣誉。也正是由这个当代舞偏现代舞作品,作为舞者的快乐被首次触发——“原来,舞蹈不再是单纯的旋转跳跃和踢腿下腰,而要用身姿去表达内心,用情绪来驱动肢体”。
“深邃复杂却充满诗意”。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灵感捕获不啻得到了闪着迷人光芒的密钥,“用它能打开一扇舞蹈新世界的大门”。
但前提是,他得成功穿越一条困难重重而且人烟稀少的路。
先天综合条件的并不突出,这个时候反而成为一种优势——在成长关键期里,选择舞蹈所带来的种种艰难及其破解之道,王佳俊早早就有了切身体会。尔后,这些感同身受随着创作经历一起日渐丰厚,最终衍变为一种“用时间对抗时间”的行动逻辑,严丝合缝,不打折扣。
作为同事兼“老大哥”,歌舞团舞蹈演员部主任朱继承提供了“让人心疼”的细节:舞蹈训练临界点为四个小时,排练在此通常会做个暂停,这是用于体力和情绪恢复的重启。“但每次如果需要再来一遍,来自佳俊的回答从来都只有——行!”
朱继承也提到了那种不寻常的勇敢,“他就像一个始终保持不疾不徐节奏的跑者,起步阶段在前排位置几乎找不到他,但在接近终点时总能一路超越,直至成功撞线。这种内心强大的小宇宙,甚至让你无法预估下一次他将迸发怎样的能量”。
“成了”
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像极了王佳俊日常的比喻,会在这位“老演员”艺术里程进入第15个年头时得到再次印证。
“不会跳舞不会表演”——在《永不消逝的电波》创作伊始就收下导演如此评价,这样的开局显然不能再糟了。
話是狠了点,但击中要害。性格向来开阔的他不断反省身上存在的问题,“对于李侠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书本里的英雄形象,舞蹈动作只是追求从造型到造型。还有,缺乏生活化表演的切身感悟……”
归纳起来一个结论,“在舞蹈和表演之间,并没有形成精准的取舍”。
那就索性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换种视角去观察、消化、吸纳这两门艺术的要义。随后的每一天,摒弃了所有熟悉的路径,王佳俊把日子过成了两种模式的交替重复——白天是去听编导的阐释,去看同伴的实践,反反复复磨细节。晚上回家有时重温书籍,有时开启影像回看,但心里必须跟着一遍遍过戏,试着从字句或画面里找找新感觉。
比如只单单一个眼神,就衍生出了“时而谦虚,有所避让”“时而坚定,想要看穿一切”等一连串变化。因为,“对于一名地下党员的性格刻画,很重要一点,是置身不同环境和不同身份来完成”。
细节加持更不必说了——用手轻推下眼镜,在身形停顿的那个瞬间里,目光就势完成周边环境的观察;而不曾离身的手表是在想了又想后向编导建议添上的,这被视为性格塑造重要部分,“未必观众就会注意到这么细,但那种地下党员内心深处无时不在的紧迫感,却会因为举手投足的细微改变,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那段时间里,对于角色的思量几乎填满了生活每个缝隙。王佳俊觉得,这种“痛并快乐着”的创作体验值得反复端详,“你需要把所有习惯的东西先撕碎了,再重头一点一点拼凑起来”。
现在回想起来,关键变化在排练进入第四个月后发生——“第一次会觉得红色英雄离我那么近,尤其在那段呈现回忆的双人舞时,甚至会控制不住感情而流泪。似乎我就是他……”不知道从哪个瞬间起,不知不觉跨过了那个坎。
首次联排是在歌舞团三楼大教室。当“李侠”身上那股裹挟着人物命运的“带入感和爆发力”扑面涌来时,刹那间,从陈飞华到朱继承,内心“就像狠狠被揪了一把那么疼”。
那个场合并不适合鼓掌,但从彼此的目光交汇里,大家无比确信——“成了”。
好奇
事实是,作品上演后取得了远超预计的成功——伴随巡演节奏的一波波开启,电波热度迅即向全国辐射开去,不仅豆瓣平台始终保持9.5高分热评,更几乎拿下了所有能拿的行业大奖。
更多人想去认识王佳俊,但却发现他连微博都没开——这和其固守的理念有关,“这么多声音的世界里,你既要去多听,也得给自己留出独立空间。艺术创作需要保持适当距离。”
一个细节印证是,每当演出结束,总会用最快速度回家。这是希望能从角色中抽身出来,从容回到自己现实的生活。
但不意味着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相反,由于好奇心的无处不在,王佳俊拥有一张长长的爱好清单,电子产品、美食、旅行、健身……38期自制VLOG里,由这些关键词为线索呈现的画面既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又传递着一个宝藏青年的勃勃生气。
最重要元素依然指向舞蹈——为了延长创作触角,与之相关的无论演出还是讲座,只要有空一定会到现场投入汲取。
11月下旬,去看了谢欣舞蹈剧场最新作品《九重奏》。对于这部国内舞台鲜少出现“用身体谱写多重奏的力作”,他为之感慨万端,专门写下百多字观感:“每一部作品都是新的开始,这部作品甚至看见她抛弃了自己以前的‘优势,把个人特色融合到九个人身上。很喜欢结尾,所有的喧哗在最后时刻平静,所有的爱过遇见,消失在微光里,不曾存在过……”
何其熟悉的感觉划过心头。或许,这段文字还能视为王佳俊的心迹旁证——借助时间力量,走好自己的路。近乎执拗的坚守的态度,确保他在一条注定只属于少数人的赛道上从容加速,成功闯过每个关隘。